楊玉華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屬于中醫“哮證”、“喘證”等范疇。筆者在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期間,用參龍平喘湯加減辨證分型治療哮喘急性發作6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60例病例來自門診患者,均為西醫診斷符合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的輕、中度哮喘,中醫辨證屬哮喘病證的患者。60例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12~75歲,平均45歲;病程l~15年,以l~6年者居多。
參照國家衛生部藥政局1993年公布“中藥(新藥)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支氣管哮喘發作期診斷標準和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1997年制定的《支氣管哮喘治療指南》[2]中有關標準擬定。①咳嗽、哮喘,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化學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②兩肺可聞及哮鳴音。③上述癥狀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④支氣管激發試驗或運動試驗陽性。⑤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胸悶、咳嗽。
自擬參龍平喘湯,基本方為:丹參30g,地龍15g,桃仁10g,杏仁10g,蘇子10g。結合中醫分型辨證進行加減。外寒內飲型:癥見形寒怕冷,身楚無汗,痰鳴喘急,痰稀色白,胸悶,苔白,脈浮緊;自擬活血化瘀,溫肺化飲,止咳平喘,基本方合小青龍湯化裁。外寒里熱型:癥見形寒頭痛,身熱口渴,痰鳴氣喘,張口抬肩,痰黃而稠,汗出面赤,大便閉結,苔黃,脈滑數;自擬活血化瘀,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基本方合麻杏石甘湯加減。痰濁阻肺型:癥見咳嗽氣喘,胸膈滿悶,喉中痰鳴有聲,氣逆倚息不能平臥,苔白膩,脈滑;自擬活血化瘀,燥濕化痰,降氣定喘。
參照衛生部1994年發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療效判斷標準擬定。顯效:哮喘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即使偶有發作,不需治療,即可緩解,保持無癥狀1年以上。有效:哮喘癥狀、體征有所減輕,但仍需藥物治療或發作次數減少,發作時間縮短。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
60例病例中,顯效30例(占50.0%),有效24例(占40.0%),無效6例(占10.0%),總有效率為90.0%。
張某,女,50歲。2010年6月6日初診。診見:咳喘加重2d,喘急氣逆,喉中痰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咯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伴有惡寒、頭痛無汗,周身酸楚,舌苔薄白,舌質暗紅邊有瘀點,脈浮緊;查體:呼氣性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口唇輕度紫紺,兩肺布滿哮鳴音。x線檢查提示:雙肺紋理增粗。診斷:支氣管哮喘。中醫辨證:喘證(外寒內飲型),證屬風寒外束,痰飲內縛,氣道瘀阻,肺失肅降;自擬活血化瘀、溫肺化飲、止咳平喘;方用參龍平喘湯合小青龍湯化裁:丹參30g,地龍15g,桃仁10g,杏仁10g,蘇子10g,麻黃5g,桂枝10g,干姜6g,五味子10g,制半夏10g,貝母10g,細辛1g。服藥3劑后,咳喘已平,惡寒頭痛緩解,仍胸悶不適,且咯痰不爽。前方既效,擊鼓再進,上方加瓜蔞皮10g。服藥6劑后,胸悶已除,痰出爽利,咳喘及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
哮喘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為特征。由于哮喘的病理實質為氣道瘀血,是引起氣道障礙的主要原因,其對哮喘發作的影響要比平滑肌收縮更為重要,因而治療上應活血化瘀。參龍平喘湯之所以治療哮喘療效顯著,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分析:丹參可通過抑制抗原對抗體的致敏和防止肥大細胞脫顆粒而防止哮喘發作,凡使用丹參治療后,病人瘀血現象明顯減輕。地龍解痙平喘,可抑制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內皮損傷和白蛋白滲出,松弛支氣管平滑肌,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的緊張性,有效地緩解哮喘,保護氣道。現代醫學藥理分析還證實,活血化瘀藥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清除血管沉積物,保護內皮細胞的損傷,加速肌體代謝,達到臟腑修復,祛瘀化生新血的作用。運用參龍平喘湯治療哮喘急性發作,有利于改善氣道血流,減輕氣道瘀血,保護和恢復氣道正常組織結構,抑制炎癥反應,降低氣道高反應狀態,提高肺通氣功能和調節免疫功能,使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病程較單純宣肺化痰平喘得到明顯改善,臨床受到滿意的效果。
[1]國家衛生部藥政局.中藥新藥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1993.124.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支氣管哮喘治療指南[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