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娜
在骨科患者診治過程中,護理逐漸成為治療骨折的重要環節,是加快骨折愈合、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一項重要工作。下面筆者談談對下肢骨折局部護理方面的經驗。
1.1 臥床休息 下肢骨折術后病人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利靜脈血回流,減輕局部腫脹或疼痛。限制患肢活動,必要時用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可解除疼痛,避免患肢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由于骨組織感染后可發生骨質疏松和破壞,容易發生病理性骨折,因此在搬動患肢時避免患處產生應力,應給予協助,動作要輕,注意保護好患肢[1]。有竇道形成時,加強局部皮膚護理,預防壓瘡。恢復期要注意局部炎癥癥狀變化,防止炎癥復發。切口感染給病人增加痛苦,病人對患肢能否恢復正常功能存在擔憂,對醫療費用的增加存在顧慮。因此,護士要經常巡視病房,通過關心、交流、理解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針對病人的心理壓力,進行精神支持療法,使用鼓勵、安慰、解釋、支持等語言,消除病人的擔憂,緩解其焦慮、抑郁等情緒,努力為病人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滿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增強其治愈的信心。在進行日常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相關衛生宣教,普及術后自我保健知識,防止感染繼續向慢性化發展。
1.2 術后觀察及處理 術后我們常規行止血抗炎治療,定時更換傷口敷料,密切觀察切口滲液及周圍皮膚有無紅腫、疼痛,切口引流是否通暢,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病人體溫有無升高等,做到及早發現感染,及時處理。
1.2.1 由于引流條放置時間過長有逆行感染的可能,所以,一般情況下,術后48小時便拔除引流條。若拔除引流條后病人切口內每天仍然有較多的血性滲出液,說明切口內有瘀血,如果不及時處理血腫就容易并發感染。應盡早拆除部分或全部縫線,徹底清除切口內的瘀血塊,雙氧水和生理鹽水反復徹底沖洗切口,并送細菌培養。
1.2.2 若病人體溫升高,切口周圍皮膚紅腫,切口疼痛加劇,和(或)切口周圍皮膚有波動感,切口有膿性滲出液,說明切口已感染。早期局部切開引流沖洗,加強局部換藥、應用有效抗生素,全身聯合用藥,并加大抗生素用量。體溫過高時可采用酒精擦浴、冷水灌腸等物理降溫或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
1.2.3 下肢外側軟組織較薄,當下肢內外翻畸形未矯正或放置較厚的鋼板時,常造成切口縫合張力過大,而引起切口皮緣壞死、感染、切口裂開、鋼板外露。一旦發現,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創面處理,待炎癥基本控制后行帶血管蒂皮瓣移植。
1.2.4 骨髓炎急性期如果治療不徹底便會演變成慢性骨髓炎。治療原則是清除死骨,消滅死腔,清除瘢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此時,內固定物已成為降低機體局部免疫力和阻礙細菌清除的異物,單純應用抗生素和局部換藥已不能治愈感染,需手術取出內固定物和病灶清除。
術前常規皮膚準備,備皮要徹底,保持竇道口周圍皮膚清潔。術后做好傷口藥物灌注、沖洗和負壓引流,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保持引流通暢,及時更換敷料。
1.3 下肢骨折紫外線局部照射及護理 根據切口感染情況給予適當的康復治療和護理,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原因及作用,使其愿意配合。局部進行紫外線照射早期可消炎、消腫、鎮痛,使炎癥局限,后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肉芽生長,促進創面愈合。治療前必須進行傷口清潔處理,燈管預熱5~10min后才開始使用。病人和醫護人員須注意保護眼睛,室內保持空氣流通。照射距離一般以25~30cm較合適,燈管必須垂直于切口感染部位,不需要照射的部位用毛巾或被套遮蓋好。紫外線紅斑反應出現皮膚充血,并可有輕度燒灼感、瘙癢、小水皰出現,需及時告訴病人無需任何處理,可自行消失或吸收。感染初期紫外線局部照射,治療劑量為紅斑量,每日1次。感染后期(即感染處切開引流、慢性骨髓炎)紫外線治療劑量為亞紅斑量,每日1次。療效評估,紅腫、疼痛消失、創面愈合為痊愈;紅腫、疼痛明顯減輕、創面縮小為顯效;癥狀、體征無改變為無效。經過4~12天治療后,感染可得到明顯控制。
初期練習抬腿、足趾背伸、跖屈活動。4~6周拆除石膏固定后,逐漸鍛煉踝關節跖屈,背伸、內翻和外翻功能等,并鼓勵病人早期逐漸承重步行。
下肢骨折開放復位內固定術后并發切口感染,早期如果不及時控制感染或護理不當則容易形成慢性骨髓炎,影響傷口及骨折愈合,影響患肢正常功能的恢復。因此,切口感染重在早發現,早處理,早治療。對下肢骨折術后切口感染采取積極的態度,加強醫護人員對切口感染情況的觀察及護理,加強局部護理、心理護理,并配合紫外線局部照射等康復治療和護理。
[1] 李淑梅.四肢長骨骨折的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