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鄔書林
經過新中國成立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出版物的數量和質量有了長足進步,為建設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出版物數量的增長一定要有質量的提升做保障,特別是作為文化集中體現的學術著作出版,一定要嚴格遵循出版規范,提高出版質量。我們要把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作為提升我國出版發展水平,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深入扎實地抓好、抓出成效。
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關乎中國的學術風氣,關乎整個文化建設,要按照嚴謹的科學態度,推動出版一批反映思想創新、科學發現、技術進步、方法創新的優秀學術著作,發揮出版工作傳播知識、傳遞信息、推動社會進步的功能,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好基礎性文化工作。
大力出版高質量的學術精品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途徑,也是出版業自身實現快速發展的根本所在。通過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多出時代呼喚、社會需要的學術精品力作,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意義十分重大。
1.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是發揮出版功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科技創新,提升國家軟實力的迫切需要。出版的本質功能在于傳播和積累知識、傳遞信息。學術著作出版在整個出版當中起著基礎性、引領性的作用,最能體現出版功能。學術出版就是要在人類已有文明的基礎之上,以出版物的形式反映思想成果、科學發現、技術進步、方法創新,服務當代,并為我們的后代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從本質上講,我們的出版物只有在傳播知識、傳遞信息上做了創新性的工作,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當中才有地位,也才可能成為傳世之作。
2.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是引領學術風氣,推動學術創新,提升出版質量的迫切需要。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探索實施學術著作同行匿名評審制度,嚴格規范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學術著作的基本要素,制定符合不同學科發展規律的規范細則等,可以遏制學術抄襲現象、減少學術平庸之作,進而提升出版質量,推動學術創新,引領學術風氣。學術著作正文本身的學術規范是關鍵,索引、引文、注釋、參考文獻、前言、序等配套的規范可以使正文更好地發揮作用。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真正加強之日,則是學術著作出版質量進一步提升之時。
3.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是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迫切需要。學術無國界,學術交流從來是促進學術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特別是隨著我國科研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對外學術交流日益廣泛,做好學術出版規范是更好地推動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基礎性的工作。當前,因為我們缺乏對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應有的重視,使一些本來可以輸出的版權貿易項目,因缺乏基本的出版規范,而無法讓國外出版商接受,妨礙了中外學術的交流,也阻礙了這些學術出版成果走出去。因此,抓緊建立具有中國學術著作出版特點、能夠與國際學術同行交流對話的學術著作出版規范體系,促進中外學術、文化、思想交流,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是推動文化走出去的一項緊迫的重要工作。
4.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強調要“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出版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著作,是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文化工作。
作為世界出版大國,我國2011年出版圖書約37萬種,其中新書20.8萬種,學術著作大約在2萬種左右,占有相當的比例。這些學術著作的出版,為繁榮我國學術研究和促進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并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學術著作出版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還不是出版強國,特別是我國的學術著作出版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有影響的重要學術著作還比較少;二是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出版名社、大社還比較少;三是我們的出版規范和世界同行相比,尚不完善,還有較大的差距;四是整體學術研究環境、出版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推出大批學術精品,既是出版行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出版工作者的自覺追求。對此,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從實際出發,共同努力,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為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工作創造良好環境和工作基礎。
1.有關管理部門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為了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12月,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高校出版社改革與發展的意見》,要求高校出版社“要出版研究和解決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重大問題的學術著作,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指南》《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學術規范指南》,中國科學院發布的《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加強學風建設的決定》等,都為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
2.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出版單位作出了積極探索。近年來,我國一些出版社已經開始著手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浙江大學出版社等重要的學術出版社都制定了本社的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北京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重慶出版社等還成立了本社的學術著作出版基金,鼓勵編輯出版有影響的學術著作。這些出版單位從各自的實際出發所進行的積極探索,為建立和完善我國學術著作出版規范體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建設文化強國等重大決策為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國家每年的科研經費已達8000億元左右的投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出版基金每年也有數百億元的規模。這些科研基金的研究成果,有相當一部分會轉化成學術著作。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快速增加的科研投入,為優秀學術著作的創作和出版提供了重要的條件與資金保障。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制定了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文化強國和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這些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提升我國學術研究和學術著作的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環境。
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問題,貫穿于學術出版的各個環節。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不僅需要創造良好條件,制定相關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措施切實落到實處。
1.要認真貫徹落實《通知》精神。2012年9月,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通知》,界定了學術著作的范圍,明確了學術著作出版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學術著作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并對出版社、行業協會、主管部門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出版界要按照《通知》精神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2.要率先抓好大社名社的出版規范工作。人民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浙江大學出版社等重要的學術著作出版單位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率先做好出版規范工作。要加強學術著作選題論證,積極探索實施學術著作同行匿名評審制度;要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安排具備較強學科背景的專業編輯人員擔任學術著作的責任編輯;要制訂符合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編輯出版流程和考評體系;要加強和國內外同行的合作交流,認真學習借鑒國內外學術著作出版的先進經驗,打造學術出版的知名品牌。要通過發揮大社名社的表率作用,不斷推動出版行業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工作。
3.要在出版界營造良好氛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50余家出版社已經向社會發布了《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倡議書》,出版界要響應并共同遵守五項原則。一是嚴格遵守、切實貫徹《通知》精神;二是嚴格依據目前學術界、出版界關于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所達成的共識,認真處理學術書稿;三是秉持專業立場,嚴格區分書稿學科邊界,逐步實施編輯按學科編審稿件;四是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逐步推進專家匿名審稿制度;五是尊重學者的原創勞動,以學術質量為第一要義,確保高水平學術著作的出版。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出版單位響應并參與進來,在業界形成濃厚的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風氣。
4.要盡快制訂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國家標準。要按照標準化工作的內在規律,加大投入,健全機制,通過加強新聞出版標準體系建設、加強與國際標準化機構的交流合作,在系統梳理整合現行有關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盡快制定并頒布中國學術著作出版的國家標準《中文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編寫《中文學術寫作及編輯出版手冊》,讓學術著作出版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5.要加強對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引導。要通過評獎評優引導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在中國出版政府獎評獎、國家級優秀圖書推薦、國家重大出版項目和國家出版基金申報與驗收中增加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考核比重,對不符合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學術著作在資格審查階段就一票否決。此外,在出版單位年檢、等級評估等工作中,也要將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執行情況作為重要參考指標,鼓勵出版單位認真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
6.要做好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專業培訓。新聞出版總署的各項培訓和中國編輯學會等有關行業協會的各項培訓,都要把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問題作為重要的培訓內容。要在職稱評定、重要崗位的上崗培訓和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等方面,不斷增加出版規范方面的內容。
7.要共同營造學術規范的社會環境。加強學術著作出版是一件涉及多部門、多學科、多方面的文化工作,需要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和出版單位的共同努力。特別是要把學術著作的評價和整個國家對科研教育的評價體系結合起來。
8.要積極發揮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新聞媒體要充分負擔起自身的文化擔當、文化良知,宣傳好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重大意義,讓更多的人關注學術著作的出版規范,推動文化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