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麗
患者,女,65歲,主因右側持續鼻阻伴頭痛15年,加重1年。于2010年3月9日入院。15年前患者開始右側鼻持續阻塞、額、頂、枕部鈍痛,無早晚之分,嗅覺減退,挖鼻后鼻腔出血能自止。右側聽力減退。無打噴嚏、流清涕癥狀,無視力下降及眼球運動障礙。1998年4月在外院因此病住院,病理診斷:“右側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行過腫瘤切除術,手術方式不清。術后病情明顯好轉。近一年來,上述癥狀復現,就診于我科,前鼻鏡檢查見:右側鼻腔有大量淡紅色桑葚樣贅生物,與鼻中隔無粘連。下鼻甲看不到。鼻竇冠狀位 CT 示:右側上頜竇、篩竇、蝶竇、額竇及鼻咽腔為軟組織密度充填,考慮占位性病變。入院診斷:右側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行各種檢查大致正常。血色素 12g/l。考慮腫瘤范圍廣,術中有失血性貧血可能,術前備懸浮紅細胞1U,血漿200ml。手術在全麻下經鼻內鏡下行腫瘤切除術,取鼻腔及篩竇腫瘤小塊待術后送病檢。術中主要用電動吸割器切除腫瘤組織,逐漸從鼻腔到鼻咽部,再到右側篩竇、額竇、上頜竇及蝶竇切除,發現腫瘤來源于右側上頜竇后外側壁竇口處。用鉗取竇口處病變組織,在根部 1厘米范圍內刮除正常粘膜,用電凝灼燒創面。術畢用高分子止血海綿填塞右中鼻道及總鼻道。術中出血1300ml。術后輸懸浮紅細胞1U,血漿200ml。給抗炎、止血藥物治療。術后第二天,血色素為9g/l。48小時后抽取鼻腔填塞物。第五天鼻內鏡復查見:鼻腔及鼻竇有大量血痂及血塊,清除之。術后病理檢查回報:“右側鼻腔篩竇內翻性乳頭狀瘤。”術后一周出院。半年鼻內鏡復查見:鼻腔有少許黃色膿痂附著,清除后見鼻腔及鼻竇粘膜上皮化,未見復發病變。
鼻腔及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是一種真上皮腫瘤,其病理特點為上皮內翻性生長于其下的基質中,而不是從表面向外增生,是一種有惡性侵襲力的良性腫瘤,故認為是臨界性腫瘤[1]。本例患者有前手術史,屬復發患者。不徹底的手術切除是復發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腫瘤的多中心起源,前次手術種植,未切除腫瘤邊緣化生部位的病變及細胞的不典型增生學也與復發率高有關[2]。經鼻內鏡行鼻腔及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方式已有很多報道。其優越性得到大家的公認。它能準確判斷腫瘤的來源,腫瘤的范圍;可徹底、干凈切除腫瘤;術后便于復查;給患者造成的損傷小。能否全面代替傳統手術,尚不確定。但可以廣泛使用。關于行此項手術后是否輸血,目前未見報道筆者認為可根據腫瘤的大小做準備,如腫瘤范圍廣,術前備血。根據術中失血量多少而定,如失血大于 1000ml,考慮輸血。根據化驗血色素而定量,如血色素在7g~9g/l,可輸1u懸浮紅細胞,200ml血漿;如血色素小于6g/l,輸2u懸浮紅細胞,400ml血漿。補充血容量,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1]巢長江、尤建強、邱建鶴,鼻內鏡下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附46例報告)[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21(6):17.
[2] 袁虎、王榮光。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復發與惡變[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2,26﹝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