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燕
微生態制劑是是利用正常的微生物或者可促微生物生長物而制成的一種具有活的微生物制劑[1]。也可以說一切可以促進正常的微生物群進行生長、繁殖以可及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長、繁殖的制劑稱為—微生態制劑。因為微生態制劑以及有效調節腸道,并且快速的構建腸道的微生態平衡環境,所以在臨床腸道疾病治療方面應用最多。微生態制劑臨床應用的范圍比較廣,通過近年的研究發現,微生態制劑在炎癥性腸病、幽門螺桿菌感染、腸易激綜合征和慢性肝病上療效也比較確切。本文通過對近些年的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以及研究的進展進行回顧性的論述,現報告如下:
炎癥性腸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的結腸炎以及克隆病,目前臨床認為炎癥性腸炎的病因為腸內菌群和遺傳以及免疫這些因素共同造成,因為腸內的致病菌可以誘發炎癥性腸病。所以在炎癥性腸病病程中,其腸腔中有益菌例如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以及消化性鏈球菌的數量發生明顯的減少。通過微生態制劑的補充,平衡了腸內的菌群環境[2],從而治療了炎癥性腸病。
幽門螺桿菌為導致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潰瘍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3],并且和發生胃癌也有密切的相關。今年通過研究發現微生態制劑在防治和治療Hp感染上具有一定的療效。乳酸桿菌為胃內主要的一種微生物,可以在酸性的環境中生存。通過研究發現,乳酸桿菌在人體外可以顯著的抑制Hp生長,并且這一治療效應同乳酸桿菌的分泌乳酸的濃度呈正例。實驗通過將乳酸桿菌的 LB株培養的上清液同Hp培育后,Hp就出現了球形變,而發生球形變為Hp死亡的形態學特征。
在廣譜抗生素殺死有害的致病菌的同時,同時也導致了腸道內的正常菌群的減少,造成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的異常繁殖,并且產生了大量的毒素[4]。在輕度時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出現腹瀉,當出現嚴重腹瀉并伴有全身的癥狀時會出現灶性的腸假膜的形成。通過研究表明,在抗生素治療初期或者中期給予患者益生菌制劑治療,都可以顯著的減少因為抗生素的使用而導致的腹瀉的發生,并且明顯縮短了腹瀉持續時間以及腹瀉的次數。對于已經出現了假膜性結腸炎的患者,使用益生菌的制劑配合著合理的抗生素同時治療,療效好的同時也能有效而防止復發。
腸易激綜合征為一種因為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胃腸道癥狀,目前研究其病因主要包括腸動力和生理、心理改變以及發生結腸發酵不良等因素。腸易激綜合癥患者的大便微生物中乳酸桿菌以及雙歧桿菌的數量會明顯減少,而且兼性的細菌數量發生增多,所以患者臨床出現對食物的不耐受可能是因為正常的菌群遭到擾亂,而食物殘渣在結腸異常的發酵導致。目前研究發現認為微生態的制劑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機制是:誘導腸黏膜的表達 IL~10和產生了調節性的 T淋巴細胞;產生了細菌素,恢復了腸道的微生態平衡[5]。
新的研究發現,微生態制劑中益生菌對兒童和食物相關過敏原而產生的免疫應答也有一定的臨床作用。有研究證實了患濕疹的嬰兒,在服用補充益生菌的微生物制劑后,其濕疹出現明顯的減輕[6]。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以及急性的重型肝炎患者會發生腸道菌群的失調:因為患者腸道的淤血和水腫以及缺氧,還有腸動力的下降;細胞免疫的功能出現降低;肝臟所分泌的膽汁減少,而導致腸腔內的結合膽鹽的濃度下降患者小腸的微絨毛受到損傷,屏障功能發生減弱。使用微生態制劑可以用于慢性肝病來改善肝功能,避免腸道菌群失調的產生。
許多人因為小腸乳糖酶的活性發生下降,所以消化乳糖能力變差。導致乳糖吸收出現不充分,而產生了乳糖不耐受的體征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出現腸管內的氣體增多和腹部脹氣以及腹瀉,還有水樣便。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以及嗜酸乳桿菌中含有乳糖酶,可促進乳糖消化和吸收,使患者出現的乳糖不耐受的癥狀減輕。同時對具有乳糖吸收不良的小兒,在牛奶中加入嗜酸乳桿菌患兒的癥狀也有顯著的改善。同時對于糖類吸收不良的小兒,在急性的腹瀉期,每日給其服用發酵牛奶制品,例如酸奶后,其腹瀉的癥狀會明顯減輕,這都與乳糖的吸收出現增加有直接關系。
進行腹部的大手術,例如胃腸切除或者肝移植以及胰腺切除等,因為創傷性比較大,在手術后患者的機體免疫力會發生降下,同時加上術后的禁食和胃腸功能沒有恢復,容易導致發生腸道的菌群失調,因為細菌的移位發生全身的感染,嚴重會發生敗血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有報道益生菌可以部分的逆轉大鼠在施行肝切除以及結腸吻合術后發生的腸道細菌移位情況。
目前已有大約 200種微生態制劑在臨床進行應用,由中國開發的大約10種。目前,臨床已經對微生態制劑的在多種疾病的治療療效予以了肯定,例如治療秋季腹瀉、真菌性腸炎和小腸細菌生長綜合征以及功能性便秘。同時發現,微生態制劑在降低血膽固醇和控制癲癇發作及控制腫瘤發生等方面也具有臨床療效。
[1]張婧,程中.腸道微生態制劑及其臨床應用和研究進展[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8,15(6):463-467.
[2]曹艷菊,張豫生,許連壯,等.微生態制劑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預防作用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17-17.
[3]楊立強,史天陸.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進展與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4)224-227.
[4]Gupta V,Garg R Probiontics [J].Indian J Med Microbiol, 2009, 27(3):202-202.
[5]張海英,呂欣,李玉珍.微生物制劑的安全性及其臨床應用[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8,10(5):340-340.
[6]王威,楊強,微生態制劑及其臨床應用和研究進展[J].臨床消化雜志,2010,22(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