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 寧
網絡“E”時代電視傳媒將何去何從
文丨陳 寧
筆者根據網絡“E”時代的特點分析了新媒體對電視傳媒的沖擊與挑戰:受眾的分化與窄化、收視習慣的轉變。基于此,筆者對電視傳媒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具體的策略:電視傳媒不但要凸顯全球化與本土化融合的特點,還應與新媒體有機結合,方能實現持續發展。
網絡“E”時代; 新媒體; 電視傳媒; 挑戰與策略
韓寒初次亮相新浪微博,僅發了一個“喂”字,就在一天之內被評論了一萬多次,某第三方分析數據更煞有介事地表示,這個“喂”字已被78個國家的網友圍觀。雖然名人效應使然,但以互聯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影響力亦可見一斑。另外,PPlive、YouTube等提供龐大影像資料源的網絡電視迅猛發展,以及“草根”媒介的嶄露頭角,都使電視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在用戶視頻消費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網絡視頻作為網民經常使用的娛樂應用之一,不可避免地對電視媒體的收視形成一定的影響。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09年中國網民網絡視頻應用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2009年底,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到2.4億,其中近七成用戶觀看電視的時間明顯減少,更有近4000萬用戶只在網上看視頻。隨著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傳統電視產業的市場細分也是大勢所趨,分眾傳媒、角落傳媒、公交移動電視等等,都給傳統電視產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督促電視媒體尋求務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人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媒介,同時反過來人們的思維理念又在運用媒介的過程中不斷被重新塑造。傳統電視節目的播出帶有“我播你看”的強制意味,電視臺掌握了內容、時間和節奏,受眾被動接收資訊。而今,網絡媒介的出現顛覆了電視的“權威”,網絡用戶既可以控制整個收視過程,享受廣告“零打擾”模式,又可以對傳播方進行評價交流,收視習慣由單向傳播向雙向互動發展。這是受眾自我意識和選擇權力的“崛起”,這一收視習慣決定著媒介未來的發展趨勢。另外,新媒體所表現出的時效性、海量性、便捷性等,也促使傳統電視產業也必須重新定位,不斷構建出新穎的受眾與媒介關系。
以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徹底打破了地域分割,令媒介的傳播可以觸及世界每一個角落。在這種高度交融的媒介環境下,受眾的眼界大為開闊,審美素養大為提升,必然對電視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傳遞、娛樂休閑等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在擁有了國際市場的同時,也處在了一個國際化的競爭環境之下。近年來,不少選秀節目、情感訪談節目、泡沫情景劇等,就是借鑒了海外電視的運作模式,收獲了口碑和收視率。但是,一些有遠見的制作人也在憂慮這種“拿來主義”正在導致節目的同質化,更可能壓縮原創電視節目的生存環境。因此,電視傳媒還應繼續加強個性化與本土特色的構建。比如強調“新聞立臺”的廈門電視臺,多年來致力打造《特區新聞廣場》、《廈視直室》、《十分關注》等家喻戶曉的新聞品牌,并把改革創新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SNG多點聯動、實時評論、重大活動和防抗臺風期間的整點新聞,都以面對面的生動姿態傳遞特區資訊。而2008年開播的《TV透》,更打造了廈門第一個言論開放的節目,以百姓關注的話題為辯論焦點,草根與精英同臺“亮見”,形成欄目特色,囊獲“福建省新聞名專欄”等多個獎項。傳媒大學教授胡智鋒指出:在電視內容生產中首抓新聞生產,在新聞生產中狠抓評論,這是電視與新媒體競爭的關鍵。這與廈門電視臺的思路不謀而合。地方新聞從地域、文化、心理、利益等諸多方面與受眾具有天然的貼近性,新聞,特別是民生新聞的陣地必須牢牢把握。而在“人人都是記者”的E時代,抽絲剝繭地探究新聞真相已經不再是電視報紙的專利,但評論,依然是一個媒體最有辨識度的“聲音”,也是媒體社會責任最集中的體現。
另外,地方臺自辦節目在借鑒風靡當下的視聽潮流元素之外,也要注重個性風格的培育。比如廈視《特區新聞廣場》的新聞播報大量采用記者原聲,而非由專業配音員統一配音,略帶南腔北調的普通話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親和力,而幾位招牌主播的個人魅力,也構成了電視節目風格的一部分。廈門衛視以閩南話節目為主,推出了《看戲》、《娛樂斗陣行》等特色鮮明的原創節目,親切的鄉音贏得了兩岸眾多觀眾。
當實時、便捷、交互、可移動等新媒體概念占據受眾思維時,與網絡、手機、平面媒體的融合互動就應是電視傳媒發展的趨勢。首先,電視母體必須發展自身的網站。憑借傳統媒體多年來的專業積累,以及策劃、制作、包裝上的技術和設備優勢,完全有能力在網絡媒體戰線上,搶占自己的一席之地。2009年5月15日,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與廈門廣電集團共同創辦的臺海寬頻正式成立。這次雙方的合作簽約,標志著中央與地方媒體在新媒體合作方面將探索出一個嶄新的模式。臺海網絡廣播電視臺作為廈門廣電集團廣播電視的網絡播出機構,整合了廈門電視臺、廈門人民廣播電臺所有的廣播電視自辦節目資源,網友可通過PC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各種終端,隨意點播,時時回看,通過賦予受眾主動權,有效地突破了廣播電視節目只能線性傳播的制約。電視目前雖然無法像網絡那樣與受眾實時互動,但也可以不斷挖掘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觀眾對節目的參與,比如開設“網友意見”、“微博板塊”等等。網絡信息的豐富性、交互性、共時性等特點將為電視獲取信息提供重要的支持。
其次,要突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互補。新媒體雖然反應迅速,覆蓋面廣,但也充斥著假象和謠言。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如何甄別篩選有用素材,往往令人不知所措。電視媒體正當發揮它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哪怕在報道新聞五要素的時效上略遜新媒體一籌,但在后續報道以及深度解讀上,依然大有可為。也就是說,新媒體是“原料”供應方,而電視媒體的功夫體現在整合、優化、再創作的“深加工”上。二者配合默契就能延伸彼此的時空影響力。另一方面,雖然網絡也具備檢索功能,但電視媒體可以從更專業、更精細的角度,扮演這個信息海洋中的“搜索引擎”,為觀眾有效地運用信息做好指導。目前各大城市電視臺已經在頻道的個性化定位進行了探索,音樂、電影、新聞、財經、體育,動畫等頻道區分,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選擇和需求。此外,還可通過提供信息服務和增值服務,為電視開辟新的盈利方式。
綜上所述,網絡E時代,新媒體的沖擊既為電視傳媒帶來了挑戰,又為其發展提供了機遇。過去,曾有人預言廣播將被電視取而代之,但事實證明,廣播不僅沒有消亡,而且與電視形成親密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未來隨著信息和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新的傳播載體不懈追求,必將是多種媒體共生共存的時代。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電視仍將是信息社會的中流砥柱,關鍵是電視人要善于揚長避短,發展自身,全面迎接挑戰。
[1]楊明. 電視媒體品牌競爭力提升與品牌考量體系的構建要素分析.現代傳播,2007(4).
[2]陳兵著. 電視品牌建構.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9).
(廈門廣播電視集團,廈門3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