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徐 亮 胡 冰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天津 300387)
當青春選秀節目漸漸遠離大眾視線,婚戀交友節目的蛋糕也難以分到多少甜頭的時候,如何打造出新的電視節目吸引受眾,在提高收視率的同時又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宣傳作用,成為各大電視臺要思考的難題。時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讓電視人找到了靈感。于是電視招聘節目應運而生。
追根溯源,我國的電視招聘節目初創于2003年。當時湖南衛視創辦的《新青年》首次創意性的將職場搬上熒屏,節目播出后一炮而紅。隨后不久,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推出同類型節目《絕對挑戰》。由于央視在國內對企業、觀眾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影響力和收視率迅速攀升。幾乎與此同時,各種以職場招聘為主的電視節目陸續出現在各大熒屏,如東方衛視的《創智贏家》、浙江衛視的《天生我才》等。但這些基本都沒有超越《絕對挑戰》的影響力。就在《絕對挑戰》風光之后漸成下降趨勢之際,央視在2006年已開始策劃并播出另一檔電視招聘節目——《贏在中國》。和之前的招聘節目不同的是,《贏在中國》更鼓勵人們創業。節目聯手國內最具實力的企業以及國外最具活力的投資基金,調動全方位的推廣手段為創業者打造了一個展示實力,追求創業夢想的舞臺。它以比賽的形式,每賽季分別選出冠亞季軍,給予最高100萬元的啟動資金。盡管高額的獎金吸引了不少的眼球,但由于模仿痕跡過重,受眾面過窄,最終于2008年停播。至此,國內各大衛視的電視招聘節目似乎都已走到盡頭,陸續相繼停播。電視招聘節目開始了長達兩年的沉寂期。
直到2010年末,新一批的電視招聘節目重新登錄熒屏。天津衛視于2010年10月推出籌備已久的職場招聘節目《非你莫屬》,一經播出就占領了大眾關注的制高點。不久,中國教育電視臺與江蘇衛視聯手打造的電視招聘節目《職來職往》也初登熒屏。兩檔節目相繼播出且均收視大紅,再次掀起了電視媒體的“求職熱潮”。在探究我國電視招聘節目的現狀時,不能不探究這兩個典型案例。
2.1.1 節目硬件
無論是《非你莫屬》還是《職來職往》,這兩檔節目在硬件設計上都非常注重舞臺效果,按照夢想舞臺的樣式為應聘者鋪就一條熠熠生輝的星光大道。在舞美設計環節,《非你莫屬》色彩偏艷麗明亮,以金黃色為主調;而《職來職往》則以冷靜理性的藍色為色彩基調。在音樂音響方面,兩檔節目都選擇了充滿動感激情的音樂,如斗志昂揚的《我相信》、網絡游戲《魔獸》中暴風城的背景音樂等。進場之前還緊張不安的應聘者在激昂的背景音樂和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中走向舞臺時,便華麗轉身為現場明星。選手完成了一個從觀眾到參賽選手的轉變。即使是有的應聘者失敗退場,也會伴有溫暖抒情的背景音樂,給予人鼓勵和希望。
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對現場嘉賓的安排。《非你莫屬》中12為BOSS團成員身坐金色龍椅之上,給人以尊貴權威的感覺。同時也向應聘者提供了在職場成功的范例,激勵選手向輝煌的未來努力奮斗。而《職來職往》則打破了這種模式。節目組安排企業嘉賓和應聘者同時站在舞臺上,既體現了對選手的尊重,也展現出該欄目“公益、服務、教育”的創辦理念。雖然《非你莫屬》在設計上大膽創新,但受眾還是對于走親民路線的《職來職往》更有好感。
2.1.2 內容編排
在內容的安排上,這兩檔節目都包含“自我介紹、實力展示、技能測評、薪資討論”等環節。《非你莫屬》設置了“自我介紹、天生我有才、談錢不傷感情”等環節,但每個環節缺少內容上的獨立性。值得一提的是,《職來職往》在其環節設置上更考究一些。其中“第一印象、職業技能測試、求職故事、職場誘惑”這四個環節界限明顯,內容突出,每個環節相對獨立完整。值得注意的是,《職來職往》還設計了“求職故事”這樣的視頻播放環節,為應聘者開辟了一個全面展示自身風采的空間。面試考官通過觀看視頻,可以了解應聘者生活中的真實狀態。這種人性化的節目安排有利于企業對應聘選手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從而做出更為理性和準確的判斷。
電視招聘節目在內容編排上還設置了第三方職場分析師和心理咨詢師。《非你莫屬》是由國際時尚禮儀專家周思敏、啟銘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團隊總監莫華璋、心理咨詢師陶思璇輪流助陣。《職來職往》則是由國際EAPA自身心理學家雷明坐鎮。這些心理咨詢師可以給予現場應聘者專業化的輔導和幫助。在選手應聘過程中,心理咨詢師還可以進行精彩的點評,客觀的站在第三方角度上看待并分析整個應聘局勢。而觀眾也樂于接受這些來自專家們的點評。
2.1.3 節目主持人
主持人是電視招聘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選的定奪上,這兩檔節目都鎖定了穩重又不失幽默的男主持人。《非你莫屬》啟用了素有“睿智冷面笑匠”之稱的央視名嘴張紹剛。在節目現場,張紹剛常常把對求職者的提問定位在受眾的角度。他層層深入的提問和幽默的調侃重在激發應聘者的潛能,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原本嚴肅緊張的求職節目融入了不少娛樂元素。在提升了節目的視聽效果的同時,也讓企業嘉賓和觀眾深入了解選手。而《職來職往》的主持人李響曾經是湖南衛視的娛樂和體育節目主持人。在常人來看,這樣的安排似乎是不痛不癢。但李響的表現可以用驚喜來形容,其過硬的專業素養與廣博的知識面將節目駕馭的游刃有余。在現場,李響經常語出驚人,給應聘者以啟發,讓觀眾有所感悟。而李響本人也通過《職來職往》獲取了更廣泛的觀眾緣,主持人和節目本身的良好結合,可用雙贏來形容。
盡管當下我國電視熒屏的招聘節目如火如荼,但為了節目能健康長久發展,在過熱的同時我們應有一些冷思考。
2.2.1 舞臺上的過分娛樂化
2012年,《非你莫屬》“劉莉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眾多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和評論。在節目現場,這位有著留學背景的“海龜”和主持人張紹剛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言語沖突。有觀眾又有說是“海龜”傲慢無禮,也有人指責是主持人吹毛求疵。然而無論誰是誰非,觀眾看到的事實是節目的收視率節節攀升。于是不少觀眾指出“海龜”是在故意作秀,主持人言語失控,整個事件是欄目本身在自我炒作,藉此提高收視率。事實上類似的案例在節目中還有很多,“偽娘”、“啃老族”“亞洲小姐”、“北大標簽女”等各種極具爭議性的應聘者和他們夸張的表現都讓受眾懷疑節目有過分炒作的嫌疑。此外我們看到的“以外高薪”,即薪水高的離譜的情況也多又出現。這些過分作秀的做法,極度娛樂化的手段,著實令人擔憂此類節目是否又會陷入惡意炒作的窠臼,從而使節目難以長久良性發展。
2.2.2 舞臺下失真的工作境況
作為觀眾,很多時候會把目光放在節目背后的效果上。比如:節目里被企業選中的應聘者是否真的如愿以償得到自己夢想的工作崗位?應聘者和企業在真實中是否也像他們在電視上一般和諧?首先,節目中的企業嘉賓,在吸引求職者的同時,也不排除希望通過電視媒體來宣傳自己企業的目的。因此,企業嘉賓會對提供的職位刻意美化,甚至有時候對應聘選手討好諂媚。在這些噱頭背后,往往導致應聘者面對選擇時的盲目。坊間不少關于應聘者沒有得到承諾的工作崗位,或者即使得到了不久也辭職的流傳。盡管這些傳言未必全部屬實,但也絕非空穴來風。
針對電視招聘節目的特殊性,筆者對于其未來的發展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盡管電視媒體有其聲畫傳播的優勢,但無論是電視機前的還是坐在現場的觀眾對于電視招聘的體驗僅僅局限于心理層面,很少有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或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節目創作者能夠更大的拓寬交流平臺,給觀眾一些表達機會,讓他們在節目進程中有一種參與感,將會令節目更具有吸引力。
英國著名品牌專家菲奧娜·吉爾默曾告誡人們:“幾乎沒有一個品牌可以在短時間內完全確立。而且,即使可以很快建立,它們通常缺乏類似橫跨數代的大品牌那樣的內涵。因此這些品牌會如同它們迅速崛起一樣很快消失。”毫無疑問,電視招聘節目雖然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但仍然不能說明它已經是一類穩定的強勢品牌節目。電視招聘節目要想獲得更高的受眾關注度和忠誠度,必須要在受眾心理構建起穩固而深刻的品牌情感聯系。在這方面,電視招聘節目需要思考和實踐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