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華
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效果
王潤華
目的觀察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效果。方法對40例(42只眼)翼狀胬肉行廣泛手術切除后,采用羊膜移植進行結膜重建。結果術后2~3天角膜上皮修復,2~3周結膜血管化完成,植片全部成活。術后隨訪1~2年,僅有1例復發,復發率為2.5%。結論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能有效降低復發率,效果滿意。
翼狀胬肉;羊膜移植翼狀胬肉是眼科常見病和多發病,是眼結膜受刺激后發生的非感染性慢性炎癥,可引起牽引性散光和視力下降,單眼或雙眼都可發病。該病目前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但術后復發率較高。羊膜是一種新型生物材料,是修復眼結膜和角膜缺損最理想的基底膜。我院眼科門診自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采用羊膜移植治療40例翼狀胬肉,臨床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資料病例均來源于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來我院眼科門診就診的患者,共40例,42只眼。其中男性23例,24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男女各有復發性1只眼。年齡36~70歲,平均年齡為52.8歲。所有病例均為鼻側翼狀胬肉,頭部進入角膜緣內2~6mm,病程1~18年。復發性翼狀胬肉為術后6個月侵入角膜緣內4mm。
1.2材料選擇冷凍干燥生物羊膜。
1.3手術方法手術采用地卡因表面麻醉加利多卡因球結膜下浸潤麻醉,在顯微鏡下進行。沿角膜緣將結膜剪開,從胬肉頭部開始分離胬肉組織,勿損傷健康角膜基底組織及內直肌,切除體部及邊界2ml的正常組織,去除所有結膜下殘留纖維增生組織,暴露鞏膜組織,將分離完全的胬肉組織及鼻側球結膜呈梯形剪除,使結膜缺損創面邊界清楚,輕度燒灼鞏膜面徹底止血。根據結膜及角膜缺損面剪取相應大小的羊膜組織片,較缺損面略大,將羊膜上皮面向上覆蓋于缺損區,以10~0尼龍線將羊膜邊緣與結膜創緣間斷縫合4個角,并固定于淺層鞏膜上,使羊膜組織緊密固定在鞏膜面,保持植片平整無張力、無積液及積氣,再將結膜覆蓋于羊膜上,10~0尼龍線連續縫合固定,剪除多余羊膜。
1.4術后處理術畢滴抗生素眼藥水,涂抗生素眼膏,加壓包扎24h后每天換藥,術后第1d開放點眼,局部用碘必殊、左氧氟沙星眼水點眼,每日3~4次,連續4周,觀察角膜上皮、結膜、鞏膜及羊膜植片愈合情況,術后2~4周拆除縫線,沿角膜緣切除羊膜角膜植皮。隨訪6~20個月。
術后早期結膜輕度充血、局部輕度水腫,患者有流淚或異物感,2~3天后角膜創面逐漸修復,癥狀消失。其中有1例術后第3天出現羊膜下積液,給予針刺羊膜排除積液。術后1周植片平整,水腫逐漸消失。術后2~3周羊膜植片血管化完成,羊膜與鞏膜附著良好,角膜透明光滑,羊膜與正常結膜不能區分,其中23例患者術后視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組病例隨訪1~2年,羊膜植片均成活,未發生排斥現象,其中有1例出現復發,復發率2.5%,胬肉頭部進入角膜緣內近2mm,給予胬肉體部注射平陽霉素及點用皮質類固醇眼液,未再繼續生長。
翼狀胬肉是眼結膜受到外界刺激后引發的一種慢性炎性病變。由于藥物保守治療療效不佳,臨床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傳統手術方法復發率較高,達30%~50%[1],而羊膜移植在翼狀胬肉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其復發率。胬肉的形成和復發與胬肉組織中各種細胞因子的高表達有關,手術創傷及術后炎癥反應刺激胬肉組織,可使殘留的纖維細胞增生、血管細胞活化以及細胞外基質蛋白沉積,是胬肉形成和復發的主要原因。羊膜是一種理想的眼表上皮基底膜替代物,可促進上皮增生和分化,增強其黏附性,促進正常結膜組織的生長和角膜上皮的愈合,使眼表上皮創面迅速重建,有利于防止胬肉復發;羊膜還具有抑制纖維組織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有利于減少術后瘢痕形成和血管化;羊膜基質含有多種蛋白酶抑制因子,通過抑制相應的蛋白酶發揮消除炎癥的作用,有利于減輕術后炎癥反應,降低復發率。羊膜不含血管、淋巴及神經組織,抗原性極低,移植后很少發生排斥反應,且取材方便,容易保存,在眼表重建中有相當的優勢。
羊膜移植手術應注意羊膜部分分離后要做標記性縫線,移植時確保上皮面向上,并固定于下面的淺層鞏膜上,保證羊膜植片固定良好;再將結膜覆蓋于羊膜上,有利于正常結膜上皮向羊膜表面移行和增生。手術區應徹底清除胬肉組織,創面充分止血,沖洗,使植床光滑,羊膜緊貼鞏膜,以免移植后因有積血、積液及積氣延遲羊膜植片的愈合,甚至導致壞死。
本研究資料采用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復發率僅為2.5%,效果較為滿意,故認為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簡單、安全,能有效降低翼狀胬肉術后復發率,適合臨床廣泛推廣。
[1]易書娟.羊膜移植在翼狀胬肉手術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8):1211-1212.
[2]王智強,付金鳳,周曉娟.新鮮羊膜移植在翼狀胬肉手術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08,21(2):161-162.
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院眼科,遼寧瓦房店 11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