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華
絕經后子宮出血108例臨床分析
孫玉華
目的探討絕經后子宮出血病因與絕經時間的關系。方法回顧性分析我站2008年1月~2011年12月婦科檢查時子宮出血患者108例臨床資料。結果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88例,占81.48%;子宮內膜炎6例,占5.56%,其中4例為宮內節育器所致;子宮內膜癌10例,占9.26%;子宮內膜息肉4例,占3.7%。絕經1~5年中發生率最高,共48例,占44.44%;絕經10年內,子宮內膜癌占1.85%(2/108),絕經10年以上子宮內膜癌的比例升高為7.41%(8/108)。結論絕經后子宮出血患者以良性病變為主,隨著患者絕經時間延長,子宮內膜癌的患病率升高。
婦女絕經后;子宮異常出血;病理分析
不規則子宮出血是一種婦科疾病的常見癥狀,診斷性刮宮(簡稱診刮)往往作為診斷及治療的常用方法。為探尋出血原因與子宮內膜癌的關系,本文對我站婦科檢查時查出的 108例絕經后子宮出血病例的診刮病理分析如下
1.1臨床資料
我站2008年1月~2011年12月婦科檢查查出絕經后子宮出血108例,年齡44~78歲,平均55.5歲,自然絕經 1~35年。均除外陰道、宮頸、尿道和肛門出血等。
1.2方法
108例患者均經婦科檢查,宮頸刮片及陰道分泌物檢查,并分別作分段診斷性刮宮和病理檢查。
2.1根據病理診斷將絕經后子宮出血患者的子宮內膜病理分類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88例,占81.48%,其中增生期子宮內膜37例(42.05%),萎縮性子宮內膜41例(46.59%),分泌期子宮內膜10例(11.36%)。子宮內膜炎6例,占5.56%,其中4例為宮內節育器所致。子宮內膜癌10例,占9.26%,子宮內膜息肉4例,占3.7%。
2.2出血原因與絕經時間的關系
本組資料顯示,絕經1~5年中發生率最高,共48例,占 44.44%(其中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中以增生期子宮內膜和分泌期子宮內膜為主,占72.92%);5年后以萎縮性子宮內膜為主,占50%。絕經10年內,子宮內膜癌占1.85%(2/108),絕經10年以上子宮內膜癌的比例升高為7.41%(8/108)。
2.3子宮內膜癌與絕經時間和絕經年齡的關系
隨著絕經時間的延長,絕經后子宮出血患者中子宮內膜癌的比例升高。本組 108例絕經后子宮出血中有子宮內膜癌 10例占9.26%,其中,10年內(2/108)占1.85%,10年以上(8/108)占7.41%。50歲以前絕經者的子宮內膜癌多發生在絕經 10年以上(平均12.5年),50歲以后絕經者則在絕經較短時間內發病(平均8.6年)。
絕經后子宮出血與絕經年限的關系表中所示在絕經后1~5年中子宮出血發生率最高,主要為功能失調性所致。因為在絕經后的數年內,部分婦女的卵巢尚未完全停止分泌,其功能尚未衰竭,子宮內膜經過一段時間激素的積累刺激后,處于增殖期,當激素水平波動時,即可導致絕經后陰道出血[1]。絕經最初幾年中可有偶爾排卵,從而使子宮內膜發生一次月經樣脫落。隨著絕經時間的延長,年齡的增大,雌激素水平低下,子宮內膜發生萎縮,萎縮的子宮內膜腺體的腺管變細,管口堵塞形成腺體囊腫,囊壁破裂導致靜脈破裂而出血。另外,由于功能層菲薄,血管趨于表面,極易因為血壓波動而出血。因此,對絕經后不久有陰道出血,經刮宮,病理診斷未發現惡性腫瘤者,絕大多數病例可行保守治療。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絕經后子宮出血是惡性腫瘤引起,近年來這種認識有所改變,實際上多是非器質性因素和良性病變引起。本研究與之相近。本組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88例,占81.48%,子宮內膜癌10例,占9.26%,位居第二。近年來隨著圍絕經期保健知識的普及和激素替代療法的應用,外源性激素導致絕經后子宮出血應受到重視,有資料顯示,近幾年絕經后性激素替代治療成為引起絕經后子宮出血的重要原因[2]。由于絕經后子宮出血以功能失調性出血為主,常規分段診刮具有盲目性及創傷性操作,因此,臨床上應放棄傳統的常規診刮的做法。而應采用多種手段聯合應用,宮腔鏡直視下取組織活檢的診斷靈敏度高達 98%,為最佳聯用方法。陰道超聲檢查以其非創傷性,簡便易行,花費不高,同時可排除卵巢和輸卵管疾病,可作為首選篩查措施。結合患者絕經年齡,絕經時間以及是否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因素綜合考慮是否需要在宮腔鏡下分段刮取內膜送組織學檢查。但是,分段診刮仍不失為對絕經后子宮出血診治的首選手段。
[1]陳忠年,杜心谷,劉伯寧.婦產科病理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杜,1996:131.
[2]李儒芝,林金芳.絕經后子宮出血的定義發生率及病因[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3):132.
河南省永城市計劃生育指導站,河南永城 47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