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長征
血液常規檢查影響因素的研究
黎長征
目的了解及掌握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有關因素,以提高臨床檢驗結果的可靠性以及準確性,進而確保檢驗的質量。方法以我院檢驗室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集得來的50份不同病種的病患血液標本為研究對象,采用XS-SysemexI1000SR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這100份不同病種的病患血液標本進行分析,最后分類總結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有關因素。結果通過分析發現,生理因素、人為因素以及設備因素、試劑因素對血液常規檢驗的結果有較大影響。結論為了確保血液常規檢查結果的質量,必須要加強檢驗人員的業務技能水平,妥善保管檢驗儀器,這樣才可以確保血液檢驗結果的可靠和準確,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血常規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分析
血常規檢驗屬于臨床檢驗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血液常規檢查已成為當前臨床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檢驗指標。保證血液常規檢驗結果的質量,才能為臨床相關治療提供可靠依據[1]。所以,現階段有必要及時了解及掌握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有關因素。本文以50份不同病種的病患血液標本進行分析,現做如下分析報道。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所選用的標本均是來源我院檢驗室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集得來的50份不同病種的病患血液。
1.2臨床方法
儀器和材料:XS-SysemexI1000SR全自動血液分析儀、EDTA-K2抗凝管、壓脈帶以及5ml針管等。檢驗的方法,在同一時間內對50份血常規標本應用全自動分析儀展開檢測,分析并分類總結相關的影響因素級控制措施。
以 100份血液常規檢驗的結果為根據,分析并總結得出影響血液常規檢驗的因素如下:病患自身生理因素占40%(20/50),檢驗人員自身因素占16%(8/50),檢驗設備因素占24%(12/50),試劑因素占20%(10/50)。
血液常規檢驗指的是對血液中的紅白細胞以及血小板的量和質展開檢測和分析。在人體中,血液流動于循環系統之中,并參與到機體的每一項代謝活動以及功能活動,所以血液對確保機體的功能調節以及新陳代謝、內外環境三者的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在血液中,只有任何一種有形成分出現病理變化,均會對全身組織器官產生直接影響。同樣的,組織或者器官所發生的任何病變也會導致血液成分出現變化,所以血常規檢驗分析以及其的分析結果都會對疾病程度及臨床治療產生極大影響。
3.1病患自身生理因素影響
病患的性別、年齡、活動情況、服用藥物以及血液采集的時間等因素均會影響到檢測的結果。例如正常人每日各種類的血細胞都有一定波動;在嚴寒或者暴熱天氣也會導致WBC的總數增加;病患在劇烈運動之后,血液會由于發生濃縮導致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等等[3];所以在采集血液之前,應該嚴禁劇烈運動。在冬季,應該在病患暖和之后再行采血;在采血時,要詳細詢問病患以往是否服用會對檢驗產生干擾的藥物;若非急診病患,應該固定一個合理時間再行檢查。
3.2檢驗人員自身因素影響
檢驗人員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標本采集以及保存兩個方面。首先是標本采集方面,一般用靜脈采血法以及末梢采血法。通常末梢血的重復性以及準確性都比較差,所以血液常規檢驗一般應用靜脈血。在采血時需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①在采血之前,要仔細檢查針頭以及注射器,避免由于連接不緊導致空氣混入,形成泡沫造成溶血;②最好應用真空采血管來采集標本,這樣不僅利于收集、運送以及保存標本,也利于預防血液發生交叉感染;③藥選好采血部位,確保采血部位皮膚潰爛、發紺、水腫以及燒傷等;④重點觀察標本抗凝不理想、溶血以及稀釋等現象;⑤在采血時,要確保定位準確,禁止針尖在靜脈之中多次穿刺,以避免標本溶血以及血腫[4];⑥在末梢血的標本采集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規范展開,首滴血不用;其次是標本保存、輸送以及測定的時間方面,應明確標記病患標本,確保和醫師的申請單一致;在運送標本時應專人專送;在完成標本的采集之后應,應在第一時間送檢和檢測,盡可能縮短運送及存儲的時間。主要是因標本保存時,標本的血細胞會進行代謝活動、化學反應以及微生物降解之類的活動,這些均會對標本檢驗結果產生直接影響。所以應采取相關措施保存好標本。
3.3檢驗儀器設備因素的影響
血細胞分析儀僅能用和儀器相配套的校準物展開儀器校準,部分血細胞分析儀沒有相適應的校準物,在這樣的情況下,檢驗室一般用通過二級標準的血液分析儀又或者是規范操作得來的新鮮血液作為校準物,并對儀器展開校準。這樣就容易導致血常規檢驗結果不準確。為了確保檢驗結果的質量,筆者認為有多部分析儀的,可以先對其中的一部展開校準,進而再以新的全血來校準其他部分析儀,應每半年做一次校準[5]。如果有多部血細胞分析儀,為保證不同儀器之間的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應加強儀器的室內質控以及儀器校準。除此之外,還應定期采用新鮮標本對不同型號儀器展開結果比對。
3.4檢驗試劑因素的影響
血樣在進行檢驗之前,必須要經過抗凝劑的抗凝處理,EDTA鹽是目前眾多抗凝劑中,對白細胞的形態以及血小板的影響比較小的一種抗凝劑,尤其適用血液的常規檢驗。通常血樣質量主要取決血液以及抗凝劑兩者的比例。若血液得比例太高,因抗凝劑不足,會導致血漿中形成微凝血塊,致使微凝血塊堵塞分析儀,進而影響檢驗的結果。若血液得比例太低, 會由于抗凝過剩導致血細胞的形態以及體積發生改變, 造成檢驗結果不夠準確。血液通過EDTA進行抗凝處理之后,白細胞形態則會改變,這和時間和EDTA的濃度相關。通常EDTA的濃度應保持在1.5mg/mL最佳,若是血樣少,則EDTA濃度會達2.5mg/mL,使得中性粒細胞發生腫脹以及分葉消失,同時血小板也會發生腫脹及崩解,形成大量血小板的大小相同的碎片,這些均會影響血液常規的檢驗以及血細胞的計數,進而得出錯誤結果。
總而言之,臨床上有較多因素會影響到血液常規的檢驗結果,要確保血液常規檢驗所得的全部數據可靠、準確,必須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質控工作。除此之外,在進行血常規檢驗時,必須要全面考慮到影響血液常規檢驗的各種因素,并通過采取對應措施加以控制。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確保血液常規檢驗結果的可靠、準確,從而保證臨床各項治療工作的有效展開。
[1]賈利軍.標本采集不規范對常規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1(01).
[2]張裕珍,任思偉.關于血常規檢驗中易出現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07).
[3]俞勝琴.室溫環境中血液標本存放時間對WBC RBC Hb Plt的影響[J].醫學動物防制,2011(01).
[4]于廣亞.影響血常規檢測結果相關因素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14).
[5]吳紅霞,戴金蓮,權玉玲,等.4種不同狀態下靜脈采血對血常規影響的研究[J].河北醫藥,2010(03).
廣西大化縣人民醫院,廣西河池 53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