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近年經濟增速相對放緩的狀況,很大程度上與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放棄實業經營,轉向虛擬性、投機性業務,導致部分產業發展質量持續下降有很大關系
龍年伊始,辭舊迎新、萬物更迭。在此,我真誠地想要與大家聊聊新年的新氣象、新動態,而不再回溯陳年舊事。尋思許久,內容自然地鎖定了關于實體經濟這顆老樹亟待再次復興的問題。
2012年注定是實體經濟強勢復蘇的一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要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1月中旬召開的浙江省“兩會”上,省委書記趙洪祝特別強調了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稱其為“強省之基,企業家立足之本”。再到1月末浙江召開的萬人全省民營經濟大會,回顧總結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經驗,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升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上述信號預示著,浙江實體經濟發展的春天已經臨近了。
為什么要大力鼓勵發展實體經濟,號召浙商回歸實業?遠的原因可以說,近三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而綿延至今的經濟震蕩。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并不是虛擬經濟本身的過錯,卻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過分脫節而“暴走”的結果。事實上,虛擬經濟本身存在的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并不能單獨支撐起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近的實例可以聯想浙江近年經濟增速相對放緩的狀況,很大程度上與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放棄實業經營,轉向虛擬性、投機性業務,導致部分產業發展質量持續下降有很大關系。面對外部市場因危機而大幅萎縮,內部市場開拓又沒有經驗,同時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節節攀升,都大幅削弱了企業盈利能力,而股市、房市發展熱火朝天,吸引著民營企業投身其中去分一杯羹。說得再深入一點,現在的市場環境變了,市場機會已經由幾十年前的顯性轉為隱性,沒有一定的眼光和機遇意識,很難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現在的企業競爭,不單純是生產產品的競爭,更多是產品創意、營銷策劃、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都需要以專業的商業知識和管理能力為基礎,而這顯然是浙江老一代民營企業家的“短板”。
是不是民營企業轉身虛擬經濟是理所當然的選擇?結果或許會落得兩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都不上不下的局面。殊不知,實業的經營、制造的技術升級固然需要長期的知識和經驗積累,但投身虛擬經濟更要擁有復雜的綜合智慧和能力。對于前者,浙江民營企業的經驗也只有二三十年,而對于后者,完全是一只只新牛犢。民營企業一旦轉身虛擬經濟后發現勢頭不對時,再想回歸主攻實業,很可能早已被技術和市場淘汰。這就是目前浙商及民營企業的“兩難”所在。
要說如何看待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中庸的解釋是兩者應該均衡發展。虛擬經濟由實體經濟中孕育而生,一方面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不斷對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出更高要求。一旦這些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它就會以泡沫經濟或金融危機的形式破壞正常經濟運行系統,使整個經濟陷入混亂狀態。當面對此種事態,如果擁有一份興盛的實業,那么它無疑能夠扮演中流砥柱的作用。
再回到政府和業界發出的回歸實業號召,面對經濟發展虛與實的“兩難”,廣大浙商或許采取華為任正非的做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即不再以個人的眼界和膽識搏擊商海,而是運用組織的力量為企業運營的精英們搭建一個發揮能力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在企業基本制度的框架內,盡情揮灑自身的智慧,發展壯大實業。這正是廣大浙商“二次創業”最好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