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張銳敏
穩定提升基本盤培育壯大增長極
□文/臺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張銳敏
2012年,總體來看,發展環境有利于臺州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但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經濟形勢依然復雜。臺州經濟工作要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和“主攻沿海、創新轉型”主線,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深入實施“四大戰略”,重點通過大產業集聚、大平臺建設、大空間拓展、大資本培育,穩定提升基本盤、培育壯大增長極,重點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由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一個過程,發展服務業離不開實體經濟支撐,傳統制造業發展和提升仍是經濟的主要拉動力。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今后一段時期內,影響臺州經濟平穩增長的關鍵仍在工業。臺州遠遠沒有到了讓工業任其發展的時候,還需要用大量的行政資源去扶持發展,必須把工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既要“改舊”,又要“育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限制淘汰落后產能,下決心整治關停落后過剩產能,對污染大、能耗不達標的企業限期整改,為發展騰出新空間。積極培育新興產業,重點在石化工業、汽車工業、醫藥工業等三大領域上取得突破,實現高端產業對低端產業的有效替代。加快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變,促進產業提升。加大研發,創建品牌和管理,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
——既要壯大,又要扶小。臺州缺少大企業,要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企業股權重構,繼續深化上市工作,按照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三個規模層次,分別培育一批骨干大企業。同時,小微企業是臺州工業經濟的基礎,要進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健康發展,認真落實各項財稅和金融支持政策,出臺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
——既要“留得住”,又要“引得進”。一方面要留住企業總部,留住優勢項目、優勢產品生產基地,留住投資能力,特別是對上市公司,開辟綠色通道,將更多的募集資金項目留在臺州。另一方面,還要重點作好“引”的文章,加強招商引資。盯牢世界500強、央企和行業龍頭企業,跟蹤引進大項目、好項目,充分借助國企、央企的雄厚資本、營銷網絡和人脈資源。
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深入實施“四大戰略”,重點通過大產業集聚、大平臺建設、大空間拓展、大資本培育,穩定提升基本盤、培育壯大增長極
發展服務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方向,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標志。腦筋不換、轉變難求。強調發展服務業,決不是放棄工業,而是要大力促進服務業和制造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一是實施服務業發展提速工程。著重推進服務業重大項目提速、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提速、服務業大企業培育提速、服務業品牌創建提速。集中力量和資源,推動服務業集聚區和重大項目建設。突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二是突破重點區域加快發展。分類指導,形成差異化布局,著重在市區實施“1198”工程,即推進100個市區服務業重大項目,在10大重點區塊實現突破,加快建設9類服務業集聚區,爭取到“十二五”期末市區服務業增加值達到800億元。三是強化要素及政策保障。落實土地、資金、人才三大要素保障。通過向上“爭”地、復墾“生”地、閑置“收”地、轉型“騰”地、拆遷“交”地等渠道破解用地制約。完善統分結合、考核督查、形勢分析、統計監測、基礎研究五大機制。營造黨政關注、政策配套、重大活動、社會參與大氛圍。
第一輪沿海發展戰略從1980年的經濟特區、1984年14個沿海城市的開放開始,以點帶面;這一輪沿海發展戰略,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海西區是以區域為特色。相比,前者是開放帶動,政策引領;后者是轉型發展,規劃引領;前者是試金石,模式成功后得以推廣;后者是敲門磚,以期得到國家層面的項目、政策支持。上一輪中,臺州抓住了機遇,以民營經濟靈活的體制為突破口。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臺州更需要抓住機遇、把握主動,找準發展的空間和突破口。
未來五年,圍繞打造中國海洋經濟循環發展重要基地,實現“兩基地兩區”的戰略目標,需要盡快在以下六個方面實現突破:一是以推動頭門港、新機場、沿海高速、金臺鐵路等建設為重點,在躋身全省港航物流體系重要節點方面取得突破;二是以建設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為核心,在構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方面取得突破;三是以發展石化、汽車、制藥等產業為支柱,以培育海洋新興產業為重點,在現代海洋產業發展方面取得突破;四是以海洋特色旅游產業為重點,在推動濱海旅游業發展方面取得突破;五是以推進港城互動、陸島聯動為重點,在創建新型城市化先行區方面取得突破;六是以弘揚臺州山海文化為重點,在凝聚干勁推進工作方面取得突破。
轉型升級的“質”變需要一定的投資“量”增為支撐。要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投資結構調整是基礎。投資驅動不應簡單地理解為粗放增長的表現。可以這么說,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經濟要轉型,投資須先行。一是重抓前期謀劃。要改變大項目青黃不接的態勢,關鍵還是前期謀劃。項目謀劃要敢于“無中生有”、“借題發揮”和“小題大做”。二是提高投資總量。扎實推進重點項目計劃,確保實體經濟投資有效增長。建立健全各種長效機制,狠抓各類投資計劃落實。加強項目攻堅,形成強勢推動項目建設的工作機制,包括部門協調機制、市縣聯動機制、工作考核機制、責任機制。三是改善投資結構。加大能帶動產業升級的工業性、重大基礎設施、城市綜合體和大型現代服務業等項目投資。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衛生、水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三農”、節能減排、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優化投資環境。推進投資項目聯動審批制度,簡化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一些常規性的、正常性的辦事流程需要徹底突破。
在制度安排相對合理的情況下,資本已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同時,面對“十二五”期間的大投入,面對基本依賴間接融資的臺州中小企業,有效實施資本運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必須用足用好一切資源,利用資本杠桿撬動臺州新一輪發展。一是激發機構活力。除了傳統的信貸功能外,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金融創新,使得金融資本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整合投融資平臺。著眼于“組建大公司、搭建大平臺、實現大融資”,加快對現有政府性投融資公司實施整合,進一步提升融資能力和擴大融資規模,通過聚集資金要素,推進大項目、投入大產業,集中力量干大事。通過平臺整合,進一步促使臺州成為“資本洼地”。三是拓展融資渠道。既要繼續做好間接融資,更需下大力氣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充分體現民間資本活力。更加重視從社會融資總量的角度來衡量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四是創新制度設計。加快推進“地下”資本轉為“陽光”資本、消費資本轉為生產資本、異地資本轉為回歸資本,實現臺州由“制造臺州”向“資本臺州”的轉變。建議研究出臺“促進股權投資類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通過政策獎勵、稅費優惠及返還等措施,鼓勵股權投資類企業在臺州設立總部,對基礎設施項目和產業發展進行股權投資。
中心城市和中心鎮是大力實施“四大戰略”,構建臺州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城市是龍頭,是提高資源集聚力、增強要素吸引力的核心;中心鎮為支點,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節點,是未來臺州經濟新的增長極。
——中心城市建設。以“強中心、促融合”為市區發展目標相向發展、加快融合。圍繞這一目標,在建設方面,按“先造路、后配套;先造景,再出讓”要求,道路要“暢”,區間要“融”,核心要“顯”,配套要“齊”。一是道路要“暢”,道路交通強化快速通達,重中之重,抓市區快速內環建設,構建市區“一縱一橫”快速路網;二是區間要“融”,關鍵抓區與區之間的重點區塊建設,強化規劃引導。三是核心要“顯”,綠心要強化城市核心功能的凸顯,不僅是生態功能,更要統籌規劃,拓展旅游綜合體和城市商務功能,分區實施,三個區都要有所作為。四是配套要“齊”,按中心城市經濟和人口增長的要求,供水、排污、環衛、生態綠化等建設完善,學校、醫院、市場等社會事業項目建設要跟進。
——中心鎮建設??梢越梃b路橋區撤鎮建區的成功經驗,在小城市、中心鎮的框架下,提高城鎮對農村資源的集聚、吸納和配置能力,讓更多的集鎮發展為中心鎮,中心鎮發展為小城市。下階段努力在“路”、“權”、“人”、“錢”四個方面實現創新突破。一探“路”,通過中心鎮、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走出一條適合臺州城鎮化發展的道路。二放“權”,只有真正把中心鎮、小城市發展需要的權放下去,才能充分調動基層積極性,激發城鎮化的活力。三聚“人”,要加快從“引人入小城”到“留人居小城”,進而實現真正的“人城互動”,這是解決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四生“財”,充分考慮“造血功能”的培育,擺脫建城擴投資的簡單發展思路,發展特色產業,逐步打造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