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篇各標目,前后聯成一氣,采用對話文體,成為后人了解和研究西漢中葉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和重要歷史資料
自古以來,圍繞著富民強國還是富國強兵的問題,中國朝野之間一直存在不同認識,而其中爭論的焦點往往是財政政策。要縮小這一認識上的差異,最好的辦法是舉行聽證會。中國早在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2月,就舉行過有文字記載的國家財政政策聽政會。
聽證會的起因是諫大夫(言官,相當于今中央政策研究室官員)杜延年向幫助小皇帝劉弗陵治國的輔政大臣霍光建議:“現在年景不好,一些農民流落他鄉,應該恢復文帝時的政局,提倡節儉,對下寬和,爭取百姓支持。”霍光同意了他“重視民生”的意見,就讓各地推舉民間知名人士——賢良文學,集中到首都長安開會,討論民間疾苦,指陳國家政策。
這次會議,以桑弘羊為代表的政府一方,與以賢良文學為代表的民間一方,相互辯論得非常激烈,政府方面的主要發言人是御史大夫桑弘羊,他共發言114次,御史(紀監部門官員)也發言19次,丞相史(相當于今國務院官員)發言15次。
會議爭論的焦點是鹽鐵酒專賣的財政政策。賢良文學反對官營政策。他們認為,政府要鼓勵農民從事農業生產,而不應該實行鹽鐵酒專賣和均輸,將這些贏利事業掌握在自己手中,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從事工商業,與民爭利,破壞了社會淳樸的風氣。而且平準、均輸法,造成農民賤賣自己生產的東西,又不得不用高價去購買自己不生產的東西上交國家,加重了農民負擔,再加上官府隨意收購貨物,造成物價飛漲,這有利于商人投機倒把,不利于百姓生活;鹽鐵酒官營之后,生產的產品質次價高且不適用,尤其是農民不愿購買既笨重又昂貴的鐵制農具,造成用木犁耕田,用手除草,有時買鹽鐵要走很遠的路,官吏還常強迫購買,給農民造成很多不便。
桑弘羊承認,由于一些地方官不按國家規定辦事,鹽鐵酒等官營事業的確造成不少流弊,但他堅決不同意全盤否定。他認為,這些官營事業對國家來說,是利多弊少,應當選良吏除流弊,繼續堅持下去。要抗擊匈奴,鞏固邊防,救濟災民,都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如果不搞這些官營事業,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就要增加農民的賦稅,反而更會加重農民的負擔。如果國家不經營,豪強大賈就會把持這些工商業,他們不但借此魚肉百姓,還會因此形成分裂割據勢力,不利于加強國家的統一。同時,會議還結合財政政策討論了對匈奴的和戰和國家實行德治還是法治的問題。
辯論會實際上是對漢武帝時期推行的各項政策的總評估。作為輪臺戍兵建議的起草者,桑弘羊在辯論會上全面肯定了漢武帝在下達輪臺詔以前各項政策,并希望繼續推行。而賢良文學則要求重新評估和修改漢武帝下達輪臺詔以前所實施的所有政策。作為國家實際權力的掌控者——霍光,沒有出席會議,但他對會議極為重視。他既不同意桑弘羊的意見,也不完全贊同賢良文學全面否定漢武帝政策的看法,他沒有接受賢良文學要求全部罷除鹽鐵酒專賣、均輸等官營事業的建議,只是罷去酒專賣和關內鐵官;他也沒有采納賢良文學主張對匈奴實行感化政策,放棄防御和抵抗,而仍然加強了邊防建設。聽政會達到了縮小朝野思想差距,適當調整國家財政政策的預期效果。
事過30年后,廬江太守丞(相當于今副省長)桓寬根據會議的官方記錄,加以推衍整理,增廣條目,把雙方互相責難的問題詳盡地記述出來,寫成《鹽鐵論》。全書分為10卷60篇,前41篇是寫會議上的正式辯論,自第42篇至59篇是寫會后的余談,最后一篇“雜論”是作者寫的后序。篇各標目,前后聯成一氣,采用對話文體,以生動的語言真實反映當時的辯論情景,成為后人了解和研究西漢中葉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和重要歷史資料。
在中國財稅博物館,不但有《鹽鐵會議》場景的皮影戲錄像,還正在室外制作鹽鐵會議的雕塑,重現當年激烈而有趣味的辯論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