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善良之人,他們的心滾燙,情火熱,可以驅趕寒冷,橫掃陰霾。與善良之人相處,不必設防,心底坦然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么?雨果說得好:善良。“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于偉大的人。”一句善言,萬兩黃金難求;一顆善心,一座神圣廟宇。善良是永恒的春天,是黑夜的燈火,是精神世界的陽光,是照耀萬古的星辰。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意、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好善樂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對眾人而言,唯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而言,唯一的權力是善良。擁有善良,不在于錢財多少,年齡大小,體格強弱,只要能夠獻出一點愛,對于他人來說都是冬日的陽光、雪天的薪火。
我讀到國外的兩則小故事,心靈曾為之一撼。一則是說一場暴風雨過后,成千上萬條魚被卷到一個海灘上,一位小男孩每撿一條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厭其煩地撿著。一位恰好路過的老人對他說:“你一天也撿不了幾條。”小男孩一邊撿著一邊道:“起碼我撿到的魚,它們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時間,老人為之語塞。還有一則是發生在巴西叢林里,一位獵人在射殺一只獵豹時,竟看到這只豹子拖著流出腸子的身軀,爬了半個小時,來到兩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而倒了下去。看到這一幕,這位獵人流著眼淚折斷了獵槍。如果說前一個故事講的是善良的圣潔,那后一個故事中獵人的天良發現也不失為一種“善莫大焉”。心存善良之人,他們的心滾燙,情火熱,可以驅趕寒冷,橫掃陰霾。善意產生善意,善行招來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觸,往往智慧得到開啟,情操變得高尚,靈魂變得純潔,胸懷更加寬闊。與善良之人相處,不必設防,心底坦然。
近讀一個材料,讓人很是感慨:杭州市匯同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大收藏家袁錦康多年來關心社會,關愛弱勢群體,關注慈善事業,他總是把企業的一些可觀利潤,拿出來用于做慈善事業和幫助弱者,為民工們辦實事,救濟寒門學子,扶持疾病兒童,為生病職工送溫暖,替百名將軍出畫冊……總要幫助那些困難群體,爭做社會公益事業。問他為何做那么多好事慈善事,他總是說:我們這些富起來的人,是在全社會和大眾們的幫助下才得以成功的,因此為富要仁,不僅不能去胡亂揮霍,更應該多做善事為好,這才是成功者對大眾真誠的回報,是商人對社會所做的有意義的事。
盧梭說:行善是一種無窮無盡的力量。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讓人敬重,有良心的財富更有意義。靠拼搏創造了財富,是令人羨慕的。然而,在擁有財富之后,減米散同舟,路難思共濟,兼濟天下,不忘責任,回報社會,更令人尊敬。這是人對社會的愛心,是人精神上的良知。給予別人既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榮耀。這意味著不僅不能去做那種紙醉金迷為自己、去干那些見不得陽光的茍且之事,而要做人仗義,行善大氣。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是大度的慈善家。當企業家擁有比別人更多財富的同時,其實也肩負著比別人更多的責任,應自覺自然地將財富提升到事業的高度,把兼濟天下化為自己的責任,多做為富要仁的好事!
播種善良,才能收獲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容,也可以在經濟上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生命的黃金。我不禁想起這樣一句詩:“你若貧窮,何不以德揚名?你若富有,何不以善揚名?”為善者流芳百世,為惡者遺臭萬年。其實,善惡之間,往往界限模糊,常常存乎一線,關鍵是要點亮心燭,播種善心。古人常講“求善而得善,寧愿填溝壑”,意謂能夠擁有一顆善心,寧可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百姓今天說得更是實在:“大善勝小善,小善勝無善。”看來,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這是善良的人們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們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所提倡和弘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