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健
手輔助腹腔鏡結腸切除手術的配合
黃穎健
目的探討手輔助腹腔鏡結腸切除手術的配合。方法對 55例患者實施手輔助腹腔鏡下結腸切除手術術前訪視、術中配合 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55例成功完成手輔助腹腔鏡手術,中轉開腹5例。平均手術時間150 min,術中平均出血20~60 ml,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平均24~36 h。術后恢復良好,術后住院時間7~10天。全部病人傷口愈合良好,無發生感染,腸瘺及死亡病歷發生。結論手輔助腹腔鏡下結腸部份切除手術能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腸功能恢復快、使患者身體恢復加快。熟練的手術配合是使患者能夠順利安全完成手術的要素。
腹腔鏡;結腸切除;手術
腹腔鏡結腸手術過程中,外科醫師通常需要通過腹部切口取出標本,也通過這個切口來完成系膜的分離和腸道的重建[1]。標本從此切口取出能保護好切口,減少腫瘤種植和感染的機會。即通過手的輔助腹腔鏡完成結腸切除手術應用于臨床是較新的術式。我院自2010年至今共行55例,現對手術護理配合進行探討,并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55例,其中男38例,女17例,年齡在30~70歲之間,平均年齡45歲,體重49~72kg。其中行左半結腸切除20例;右半結腸切除25例;橫結腸切除7例;乙狀結腸切除1例;升結腸切除1例;降結腸切除1例。
1.2護理配合方法
1.2.1麻醉的配合
麻醉方式:氣管內插管全麻。
1.2.2洗手護士配合
檢查手術器械是否齊備,生理鹽水沖洗各個管腔,防止術后侵入性感染。與巡回護士清點器械數目后常規消毒鋪巾,將攝像頭連接線、冷光源纖維束、CO2通氣管、高頻電凝線,巡回護士安置到相應的機器上。給術者氣腹針于臍上約2cm處刺入腹腔作人工氣腹,達到需要壓力后術者用小圓刀在穿刺點擴大傷口至1cm左右,給術者穿刺導管沿此切口進入腹腔,再給接目鏡套進入腹腔,探查腹腔內情況。給術者置入穿刺導管,于右側腹根據不同手術選擇相應的穿刺部位或上或下穿刺,給血管閉合鉗經此通道進入。根據不同的手術,選擇相應的部位切開皮膚約 7cm。(如行乙狀結腸手術,選擇左下腹切開皮膚;回盲部手術再右下腹切開皮膚,空腸,回腸部手術選擇臍上中正切開皮膚),給術者藍蝶手輔助器,經此切口進入腹腔。提起需行手術的腸段,用血管閉合鉗分離相應的腹膜、腸系膜,將腸段從手輔助器內提出腹壁,遞腸鉗切除腸段,斷端用吻合器吻合。給4#縫線縫合,封閉缺損的腸系膜,及間斷縫合漿膜層。將吻合口回納腹腔,檢查術野無出血后放置引流管,清點手術器械無誤,縫合腹壁各層組織、皮膚切口及各穿刺點。
1.2.3巡回護士配合
常規核對病人姓名、年齡、床號、手術名稱、血型等,護送病人入手術室間,外周靜脈停留18號留置針輸液,麻醉后停留尿管和胃管,并協助麻醉醫生停留深靜脈穿刺。同時配合麻醉醫生行撓動脈穿刺,并連接各測壓裝置,連接安裝各種手術需要的儀器如監視器等,術中注意理順和固定各種管道防止管道受壓、脫落,及時記錄術中出血量,輸液量和尿量。備溫鹽水待用。為病人安置平臥位(乙狀結腸切除的患者采用截石位)。病人體位的擺放要注意安全與舒適。做好病人術前、術中、術后的保暖和隱私部位的保護工作,使其術后順利地離開手術室。
55例成功完成手輔助腹腔鏡手術,中轉開腹 5例。平均手術時間150 min,術中平均出血20~60 ml,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平均 24~36h。術后恢復良好,術后住院時間7~10天。全部病人傷口愈合良好,無發生感染,腸瘺及死亡病歷發生。
3.1術前訪視及心理護理對手輔腹腔鏡手術很重要
相對于開放手術是較新的手術方式,患者對其了解不多,有效的心理護理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術前一天應進行術前訪視,查閱患者病歷,了解病人的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既往病史、手術史、家族遺傳史)以及手術所需要的檢查項目是否齊備,檢查結果有否異常。參與手術的護士來到患者床前,攜帶術前訪視手冊和宣傳畫冊,給予患者介紹手術室環境,講解手術過程及手術的特點、優點,增強其治療疾病的信心,消除其恐懼、緊張、憂慮等心理。同時對其講解要做好有可能開腹手術的思想準備,以免術后患者清醒后出現恐慌、抗拒等不良情緒而影響其身體恢復。
3.2術前的準備不容忽視
病人的準備:參加術前討論,查閱病歷,詳細了解患者病情,選擇適應癥。術前兩天無渣飲食,術前一天流質飲食,術前晚灌腸,術晨再行清潔灌腸一次,手術部位備皮,臍部清潔尤為要注意清洗徹底干凈,必要時可用松節油、75%酒精反射擦洗。送病人入手術室前測量生命體征,安慰病人,穩定其情緒,使手術能順利進行。
物品的準備:腹腔鏡手術器械一套(攝像頭、光源纖維束、電凝線、CO2通氣管、接目鏡、穿刺套、組織鉗、電凝分離勾、組織剪、轉換器、氣腹針、藍蝶手輔助器)經滅菌后由洗手護士取出備用。監視器、光源機、氣腹機、高頻電凝機、攝像機各一臺。另備一套準備開腹用的滅菌器械,以防術中需開腹手術用。
手術間的準備:層流潔凈手術間,將房間光線布置成相對暗,減少監視器的反光度,使熒屏更清晰,提高手術的安全系數。
3.3預防術中的危險因素
電視腹腔鏡手術有微創的優勢,應用前景很廣[2]。但也有一定的潛在危險因素。如發生術后的皮下氣腫:因此必須掌握好 CO2輸入量;術中出血:手術有可能出現較大量的出血,需要調整手術方案,就要做好隨時開腹手術的充分準備;管道滑脫:術中需要留置多種管道隨時監測病人情況,術者為了充分暴露術野,會要求巡回護士隨時調整手術床,此時手術巡回護士必須密切觀察各種管道的情況,防止脫落,以免影響手術順利進行;電灼傷:術中必需使用高頻電凝器,巡回護士必須保持粘貼負電極板干燥,如發現弄濕馬上更換電極貼及換無菌巾,同時要密切觀察電極板有否松動,松動也會造成皮膚的灼傷。洗手護士必須集中精力配合術者,隨時注意術中的出血情況,使手術順利進行。因此,熟練的手術配合是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
[1]Cocpeman A.Lapanoecopic-asssisterl ileocoleckomy bowel disease.In:Ballantyne GH, ed.Atlas of laparoscopic saurgery[J].Philadelphia, WB Saunders,2000:308-315.
[2]湯治平.腹腔鏡在結腸腫瘤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04,10(4):44-46.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廣東廣州 5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