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苗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健康及優生優育的重視,孕產婦的心理保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產后抑郁癥是抑郁癥的一種,是孕婦分娩后的常見病癥之一,屬于情感性精神障礙,多發生在生產后的1周至1年內。它不僅影響產婦及嬰兒健康,而且影響到婚姻、家庭和社會。產后抑郁癥的臨床表現與一般抑郁癥相同,其顯著特征是產婦情緒低落,呈心理功能下降或社會功能受損的消極情緒狀態,持續時間較長。其主要表現為:①常感到心情壓抑、沮喪、情感淡漠;②自我評價較低,自暴自棄、自責、自罪,或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戒心,與家人關系不協調;③創造性思維受損;④對生活時常缺乏信心,覺得生活無意義,表現為厭食、睡眠障礙、易疲倦;重者甚至絕望,出現自殺或殺嬰傾向,有時陷于精神錯亂或昏睡狀態。現將我院產科在2011年收治的22例產后抑郁癥護理體會如下。
本組 22例患者,年齡20~43歲。居住地:城市5例,農村17例。產后1周出現沮喪、焦慮、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16例,2周后加重7例,產后2周出現癥狀6例。2例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1例為產后大出血患者,2例有不良產史,8例為連續生三胎都是女孩的農村患者,3例夫妻感情不合,1例為婆媳關系不合,1例為丈夫剛去世患者,2例為胎兒畸形患者,1例為高齡初產患者,1例無明顯誘因。
積極開展孕產婦的心理衛生保健,了解孕產婦的心理狀態、個性特征、既往病史,尤其是分娩前后心理狀態的變化,根據不同的情況,運用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知識,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減輕心理負擔,增強自信心。對于有不良心理個性的孕婦,給予相應的心理指導,減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對既往有精神異常病史或抑郁癥家族史的孕婦,定期請心理衛生專業人員進行觀察,指導其充分休息,避免勞累過度和長時間的心理負擔;對有焦慮癥狀、易緊張且存在抑郁癥高危因素的孕產婦,提供更多的幫助,運用放松療法,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態度,提高心理素質;對有重男輕女的傳統封建觀念較嚴重家庭,積極宣傳男女平等的意義,使宣傳教育深入家庭。同時,運用語言交流技巧,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可以運用暗示、引導、制造溫馨氣氛等技巧,增進夫妻、婆媳關系,促使家人尤其是丈夫經常關心安撫孕產婦,讓孕產婦時刻感到家庭的溫暖,消除焦慮、抑郁情緒,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
產后1周是產后憂郁的高發期,產后6周是產后抑郁癥的高發期。所以,應創造一個輕松和諧而又溫馨的產后休養環境。如病房墻壁、床單避免單調刺眼的白色,墻壁可掛些使人悅目的畫,床單可換成暖色,窗簾、床簾用些使人安神的淺藍色,家居收拾整潔干凈,有條件的,適時放些輕音樂。醫務人員及家屬對產婦全理的心身需求,應給予滿足。使產婦在一個輕松又溫馨的環境渡過產褥期。
主要是抗抑郁治療和對癥治療。對于輕度抑郁癥患者,可給予安定類藥物治療,重度抑郁癥患者需服用抗抑郁藥物。臨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藥主要是5-羥色胺再吸收抑郁劑、三環類抗抑郁藥,如:帕羅西汀、阿米替林、舍曲林、氟西汀等。這類藥物的特點是不進入乳汁,服藥期間產婦可照常哺乳。要注意的是,這類藥物通常有抗膽堿能不良反應、心血管不良反應、膽汁淤積性黃疸和粒細胞減少等副作用,一旦發現,應根據情況停藥、減量、或換藥,并給予對癥處理。
患者出院時,由責任護士給患者實施出院指導,內容包括:心理指導、休息和睡眠、鍛煉、營養補充,以及母乳喂養方法、乳房護理、新生兒護理等,需繼續服抗抑郁藥物患者,指導正確服藥方法,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一般處理等。提供產后咨詢電話,告知患者如有疑問或需要幫助隨時可以電話咨詢。出院后1周、2周、1月分別給予電話隨訪,內容包括:患者的心理狀態、休息和睡眠、飲食情況、自我保健知識以及新生兒護理知識等。對于患者的咨詢電話或電話隨訪時患者提出的疑問,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一一做好記錄,及時解決,使患者愉快地渡過產褥期。
研究表明,產婦對自身健康狀態的認識及分娩知識的了解與產后抑郁癥發生有關。在妊娠早期,護理人員可以向孕婦提供現階段母兒的生理、生長發育的變化和相應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可以向產婦提供與分娩有關的知識,幫助產婦了解分娩過程,同時教給產婦一些分娩過程中的放松技術,以減輕其對分娩過程的緊張、恐懼心理;在分娩期,醫護人員應嚴密觀察產程的進展,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積極處理異常情況,分散產婦的注意力,設法減輕分娩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軀體和精神刺激。
針對產婦產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影響和依賴性強的特點,醫護人員要尊重產婦,態度和藹熱情,細心關懷,提高產婦喂養和照顧嬰兒的自信心,減輕產婦的心理負擔。在產婦出院前,掌握產婦的機體、生理等恢復情況,了解產婦的心理變化,取得家屬的理解和幫助。同時做好必要的健康教育工作,如讓其了解生殖器官恢復狀況的變化以及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產后母兒檢查的時間和地點、嬰幼兒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求助的方法和對策等,盡可能地減輕照顧孩子的壓力,避免誘發產后憂郁發生的因素,保障產婦的身心健康。
我國的傳統習慣是在分娩后要在家中休養 1個月,這 1個月內不允許看書、看報、看電視,不允許出門,甚至不允許下床。這樣產婦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減少,生活范圍一下子縮小,猶如被禁閉一樣,還有的產婦缺乏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幫助,特別是來自丈夫和長輩的幫助,以及分娩后遇到較多的負面生活事件,使產婦產生厭煩、煩躁、易激惹的不良情緒反應,也易誘發產后抑郁癥。
總之,產后抑郁癥不僅影響產婦、嬰兒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著婚姻、家庭和社會,因此,對產婦產后抑郁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和干預,全員動員關注孕產婦的生理、心理狀態的變化,以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
[1]王曉蘭.產褥期抑郁癥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衛生產業,2008,(9下).
[2]江紅霞,但橋英,曾鈺.電話訪視對出院產后實施延續性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201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