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怡琳張海波張玉佩李 勇
從痰瘀角度探析肝癌的發病與防治思路
孔怡琳1張海波1張玉佩2李 勇1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是原發性肝癌的高發國家,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居世界之首[1,2]。由于其發病隱匿,患者確診時大多已經屬于中晚期,故患者生存期較短,預后極差。祖國醫學無肝癌這一病名,根據其發病特點和臨床表現可歸屬于“肝癖”、“臌脹”、“脅痛”、“黃疸”、“癥瘕”、“積聚”等范疇。中醫對肝癌的認識有許多獨到之處,但如何從中醫病機學的角度來認識肝癌的發病機制各家持不同論述,筆者在本文將從痰瘀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以供大家參考。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病情重、預后差的惡性腫瘤,臨床上以肝區疼痛、右上腹包塊、消瘦、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為主要表現,嚴重者伴有黃疸、昏迷等癥狀,其發病目前尚不能以單一的機制解釋,可能為多途徑、多層次作用產生的結果。中醫對原發性肝癌病因病機有獨特的認識,縱觀古今諸家之論,臟腑氣血虛虧、六淫邪毒入侵、七情內傷,皆可導致本病的發生,但其首要致病因素的是濕濁、痰毒之邪。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機體正氣虧虛,感受濕邪或毒邪,日久化熱化火,火郁成毒,邪毒結聚;二是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日久失于疏泄而化火;三是恣食肥甘厚味或者飲酒過度,損傷脾胃,痰濕內生,日久化熱化火。在其發病過程中,各種因素交互作用導致肝臟發生代謝障礙,肝臟內各種物質的動態平衡失調,從而造成濕濁、痰毒在肝臟內異常蓄積的一種病理狀態。這些濕濁、痰毒的持續存在,嚴重影響肝臟正常氣血津液的運行,日久產生癌毒,導致脈絡阻塞,促使肝癌的發生。可見濕濁、痰毒等病理產物的積聚貫穿于肝癌發生、發展的始終。
中醫認為肝癌屬本虛標實之證,正氣虧虛、痰瘀互結與肝癌發病關系密切,表現為機體正氣虧虛,肝之體用失調,疏泄不達,氣機不暢,或脾不健運,水濕內停,濕熱內蘊,痰濁郁結,瘀毒阻滯,最終形成濕濁痰瘀互結,痹阻肝臟脈絡而形成本病。可見“臟虛絡痹”是發病的內在基礎[3],痰濁瘀毒為主要病理因素,本虛標實為其病機特點。痰濁瘀毒等病理因素的持續存在,在體內可發生痰瘀交阻或痰瘀互生,表現為由痰致瘀或由瘀致痰,使癌毒蓄積、病情持續進展,甚則變生他證。正如《丹溪心法》所言“痰夾瘀血,遂成窠囊”,說明痰瘀交阻,膠固不化,深匿伏藏,蘊久化熱,蓄積成毒,暗耗肝體。可見,本病的病位在肝臟,發病的關鍵在于痰濁與瘀血相互膠結為患,痰瘀即使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痰瘀交阻導致癌毒沉于肝臟,氣滯血瘀阻于肝脈,從而成為本病中醫病因、病機的關鍵。縱觀肝癌證候演變的進程,其中醫病機可以歸納為正氣虧虛、濕熱內蘊→痰濁郁結、瘀毒阻滯→痰瘀交阻或痰瘀互結的發展進程,痰瘀互結的程度越嚴重,肝癌的預后越差,并隨著肝癌病情的進展伴隨發病始終,其與現代醫學理論對肝癌病理演變機制的認識有相關性。
3.1注意蟲類藥的合理運用
中醫認為肝癌的發生發展與癌毒關系密切,而癌毒的形成與濕濁痰瘀痹阻肝脈有關,其毒勢較勝,毒邪深,非攻不可,在正氣尚能耐受的情況下,借其毒性可以清除肝臟內異常代謝產物實現抗癌的效果,故用蟲類藥物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的作用,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肝癌的蟲類藥包括白花蛇、全蝎、蜈蚣、僵蠶、蟾蜍、壁虎、地龍、水蛭、虻蟲等。中醫認為蟲類藥乃血肉有情之品,性善走竄,剔邪搜絡,攻堅破積,以咸味、辛味居多,氣溫或平,且多有小毒。辛味“能散,能行”,加之性溫,多能通,消除壅滯;咸以入血、軟堅散結,可以清除在肝癌形成過程中產生的瘀毒之邪,只要結合病情恰當,注意蟲類藥的用量和用法,隨證合理配伍,減輕其毒性,可以實現緩解病情的目的。但在蟲類藥的使用上要注意靈活辨證,應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和耐受能力,進行組方合理搭配,配合補中益氣、理氣活血之品應用,適可而止,靈活掌握好藥物用量,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
3.2注意調理脾胃、顧護正氣
肝癌患者發展至中晚期會出現明顯的脾胃功能異常的臨床癥狀,如腹脹、腹瀉、四肢乏力、消瘦、食欲減退、惡心、嘔吐、黃疸、腹水、腫塊疼痛等,此乃脾胃升降功能失調,脾不升清,胃不降濁所致,都屬于中醫“脾胃病”的范疇,正如《內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太陰陽明論》曰:“脾病則四肢不用”,又曰:“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中醫認為肝癌病雖在肝,然其治在脾胃。肝者,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若氣血失調,生化乏源,必致肝失所用。脾主運化,胃納水谷,游溢精氣,共為后天之本,坐鎮中州。肝癌患者臟腑功能多衰弱,治療上采用“化痰軟堅、祛瘀散結”的治則固然重要,但不宜盲目采取攻伐的手段,否則會使脾胃更虛,病情惡化;而應將中醫藥和緩調理之法作為重要治則,顧護脾胃運化功能,復其轉樞之機。臨證多用茯苓、白術、砂仁、焦三仙、雞內金、陳皮、山藥等之品,著手進行辨證施治,調理脾胃,疏肝行氣,使氣血生化有源有根。
3.3注意調節情志
肝癌的發生、發展與痰瘀關系密切,但痰瘀的生成與情志變化息息相關。中醫認為長期抑郁、惱怒的患者必然引起肝臟疏泄功能失調,肝絡瘀滯,病程發展日久,肝郁不能疏理氣機,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聚而蘊熱化痰成瘀,逐漸形成結塊,久而盤結堅牢,導致肝癌的發生。《靈樞·本神》曰:“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亦言:“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臨床研究也發現有 80%以上的肝癌病人均與情志不和,肝郁氣滯有關[4]。因此對于肝癌的防治在施用藥物的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和精神護理,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緒狀態。中醫始終將人看作一個形神合一的整體,在臨床治療時注重心身并治,充分考慮情志因素在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利用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法,調節情志,舒暢氣機,預防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生,對于肝癌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1]湯秀紅.原發性肝癌中醫病機初探[J].中醫藥學報,2010,38(6):8-9.
[2]吳潔,白廣德.原發性肝癌的中醫藥治療研究近況[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13):115-117.
[3]曹繼剛,邱幸凡,陳月雀,等.原發性肝癌的基本病機及治則探討[J].中醫藥學報,2008,36(4):28-29.
[4]王清云.肝癌與情志關系[J].吉林中醫藥,2004,24(8):47-47.
1.廣東省中醫院腫瘤科,廣東廣州 510120
2.暨南大學醫學院中醫系,廣東廣州 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