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梅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1483)
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回顧與展望
趙良梅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1483)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類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廣東省的高職教育在規模、質量、規格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通過梳理不同發展階段廣東省高職教育的宏觀發展狀況及發展特征,有助于探討新形勢下廣東省高職教育發展的趨勢。
廣東;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回顧
廣東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位于珠江三角洲,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和現代化初級階段,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經濟呈現跨越式、超常規發展的態勢,一躍成為全國經濟強省。高職教育是一種與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類型,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廣東省的高職教育在規模、質量、規格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根據顯性發展特征,筆者將廣東省高職教育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 (20世紀80年代~1990年)、規模發展階段 (1991~1998年)、內涵發展階段(1999~2004年)、穩健發展階段(2004年以后)。
(一)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199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廣東省被中央確定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區,改革開放給廣東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廣東也進入第一次經濟轉型時期,經濟轉型中的產業結構和產業模式調整引起勞動力結構的重大變化,從而對高、中層次的專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經濟發展的驅動下,廣東省政府于1983年頒布了 《關于努力開創我省教育事業新局面的決定》,提出“必須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大力發展廣播電視大學、函授大學、夜大學、業余大學、職工大學和職業中專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各種專門人才”;1985年頒布的《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意見》指出“要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和層次比例,加快專科教育的發展,擴大招生規模,逐步改變大學本科生和專科生比例不合理的狀況。積極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需要的市(地)創辦各種職業(??疲┐髮W”;1988年頒布的《關于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進一步強調要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加快??平逃陌l展,以滿足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廣東省的高職教育在經濟發展的驅動和教育政策的指導下開始發展。上世紀80年代,廣東省創辦了4所培養專門人才的??茖W校,分別為1980年4月創辦的廣東外語師范學院、1981年2月創辦的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業余法律大學、1982年創辦的廣東業余財經學院、1984年9月創辦的廣州市城建職工大學,這4所專門學校為廣東省培養了急需的外語、法律、財經和城建類的專門人才。隨后,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廣東省在中心城市相繼創辦了10所新型的地方大學,積極參與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截至1990年,廣東省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有5所,在校生6241人。
廣東省高職教育在這一時期的規模很小,但省政府充分意識到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積極探索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途徑,為廣東省高職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培養高級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專門學校明確地以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宗旨,專業設置與當地市場需求緊密結合,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按需補缺,積極開展與企業的合作,突出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由于學校規模較小,當時我國的高等教育仍處于精英教育階段,專門人才的培養質量較高,另外學生畢業由國家包分配,所以當時深受社會的歡迎。
(二)低速發展階段(1991~1998年)
1994年,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以“三改一補”的方針發展高職教育;1995年,《關于推動職業大學改革與建設的幾點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發展高職教育的途徑。1997年,廣東省政府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學校教育。要貫徹“三改一補”的方針,逐步建立起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輻射粵東和粵西兩翼,帶動粵北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基本框架。”從1997年起,廣東省一方面通過改制現有的職業大學或高等專科學校和成人高校的途徑積極發展高職教育,另一方面適當地以獨立設置高職院校的方式嘗試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當年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有3所,在校生人數為5485人;截至1998年,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共有5所,在校生人數10474人。
盡管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有力的國家宏觀政策引導,廣東省的高職教育在規模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辦學經驗不足,資金投入緊缺,另外轉入高職教育行列的多為普通專科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習慣于傳統學科教育的教學模式,在辦學理念、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等方面沒有探索出符合高職教育規律的觀念和模式,同時師資力量、課程教材、實踐條件也根本無法滿足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教育質量達不到預期目標,加之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程度較低,高職教育處于次等教育的地位,畢業生就業非常困難。
(三)快速發展階段(1999~2004年)
1999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試行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三不一高”的政策,極大地沖擊了全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全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呈下滑趨勢。廣東省身處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對高技能型人才有著極大的需求,盡管受到“三不一高”政策的沖擊,然而在政府的高度重視和WTO給高職教育發展帶來的驅動力下,廣東省的高職教育在這一時期呈現快速發展趨勢。2001年,中共廣東省委頒布了《廣東省教育事業“十五”計劃》,提出要進一步增強廣東省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開展中央財政重點建設職業技術院校、國家示范性建設軟件職業技術院校以及若干個教學改革試點專業的建設工作;2002年頒布了《關于廣東省教育結構調整優化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面向基層、生產、建設和服務第一線培養人才。一是在尚未有高等學校的地級市設置一所綜合性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二是通過中專學校升格及成人高等學校轉制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三是國家級重點以上的技工學校經審核和政府批準升格為高級技工學校,升格后按原隸屬管理歸口管理;四是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積極發展民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五是繼續支持有條件的地市舉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發展社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1999年,廣東省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有13所,到2001年為止,廣東省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有36所,在校生15萬人,將近達到本省高等教育的半數。2004年,廣東省高職院校的數量達到55所,其中38所為公辦院校,17所為民辦院校,在校生38萬人。這一階段,廣東省的高職教育在規模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民辦高職院校在政策引導下也快速發展起來。
廣東高職教育的發展不僅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了省政府在經費上的大力支持。此階段廣東省高職教育的質量得到長足的進步,部分高職院校脫穎而出,探索出適應高職教育規律的培養模式,辦學特色鮮明,培養目標明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白云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得到了教育界和社會的高度認可。然而,廣東高職教育在整體上還存在著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專業結構失衡,文科專業過多,實用型的工科專業極少,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二是經費投入不足,實訓資源嚴重不足,技能訓練不充分;三是辦學特色不夠鮮明,缺乏核心競爭力;四是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質量得不到保障。
(四)穩健發展階段(2004年以后)
自2004年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下發后,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開啟了內涵建設的新篇。2006年,廣東省政府為加快廣東省職業教育發展,推進經濟強省、教育強省、人才強省建設,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到2010年全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學生達65萬人以上,招生規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50%以上,積極探索發展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教育。……創新公辦職業院校辦學體制、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院校校內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明確職業院校辦學定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評估監督、實施示范性院校建設工程”。并提出從2006年起連續5年,省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資金作為高職教育專項經費,用于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建設。2009年,廣東省已有74所高職院校。依據辦學主體性質劃分,其中36所為公辦高職院校,28所為民辦高職院校,10所為行業所屬高職院校,在校生達52萬多人。
廣東省從前一階段的外延式發展模式轉向內涵式發展階段。一方面,廣東省政府不僅加大了對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力度,努力改善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另一方面,政府積極發揮宏觀調控職能,重點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調節專業結構以滿足產業結構需求;二是積極督促學校與企業、行業間的聯動,完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公布豐富、及時、準確的人才信息,以期高職院校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另外,高職院校也在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辦學特色上下工夫,積極探索符合高職教育本質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雙師”結構教師比例,竭力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縮小學生從學校到企業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這一時期,廣東高職教育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對高職教育充分信任,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良好,高職教育的“次等教育”身份得以改變,社會各界開始接受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然而,如今廣東省的高職教育發展仍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競爭力仍有待提升;二是高職院校管理的規范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差異懸殊,兩極分化嚴重。
從廣東省高職教育整體發展指標,如發展規模、發展結構、辦學條件等方面展開分析,廣東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1)院校和在校生總數較高,但全省人均占有率較低;(2)辦學主體以政府為主,民辦院校較少;(3)院校辦學水平差異懸殊。廣東省高職院校的發展問題主要體現在:(1)發展規模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辦學條件不適應高職教育發展需要;(3)發展結構難以適應廣東高職教育整體發展需要。
從政府在高職教育中的責任角度分析廣東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的:(1)政府對發展高職教育事業的經費投入與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不協調,高職院校辦學經費嚴重不足,廣東省的高職院校在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生均圖書及高級職稱教師所占比例等方面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使得辦學條件難以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很多高職院校只能在現有的辦學條件下以學科傾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無法凸現職業教育的實踐性、職業性、適應性。(2)政府對發展高職教育事業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強,盡管政府已經意識到高職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性,但制定的政策依然存在寬泛、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盡管政府一直都強調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必須要密切聯系,行業、企業要積極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和人才培養過程,以使學生獲得的能力和素質受到行業、企業的歡迎與社會的認可,減少以至消除所學與所用之間的偏差,但高職教育發展近二十年來,卻一直沒有形成正式的法律法規,明確行業、企業必須承擔與高職院校合作辦學的責任和義務。(3)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統籌管理力度不夠,從2002年廣東省高職院校的招生計劃中可以看到,管理、英語、文秘類等文科專業占招生總計劃的29.1%,而制造類、設計類等實用型的工科專業僅占招生總計劃的2.7%。專業設置失調,必然會導致社會的人才結構失調,進而影響到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無法發揮高職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談不上具備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為了追求毛入學率,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同時為了擴大招生、吸引生源,放松了對部分高職院校不顧自身辦學條件盲目申報社會上的熱門專業的審批,導致文、理、工科專業的搭配比例與廣東省的人才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相脫節。
拓寬經費籌措渠道,加大辦學自主權 高職教育是一種教育成本相對較高、需要政府較大投入的教育類型,然而,受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政府的財政投入遠遠不能滿足高職教育成本的需求,高職教育的學費也已到極限,因此,廣東省高職院校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對辦學經費的需求也逐漸加大,單純靠政府的財政支持和學費,已難以滿足職業教育本質發展的要求,必須拓寬多元經費籌措渠道,建立以政府的財政支持為主,以學費收入為輔,以社會資金、社會支持為補的多元經費籌措機制,優化辦學條件,使教學條件能夠真正地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要求。
深化校企合作,引導企業投資辦學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經濟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要,這一點從政府到高校已達成共識。但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仍處于淺層次的初級階段和中層次的起步階段。一直以來,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深度不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在于政府一直沒有出臺明確的法律制度,確定行業、企業的義務,同時也缺乏對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實質性的獎勵機制;另外,廣東省多數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尚未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管理理念仍處于初級階段,企業對于技術創新、人力資源儲備的意識不強,使得企業缺乏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內部因素在于多數高職院校習慣于接受地方政府的財政性撥款,缺乏吸引企業投資、擴充經費籌措渠道的主動意識,開展校企合作的核心仍停留在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層面,滿足于專業指導委員會、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或訂單培養等階段,缺乏成熟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使得校企合作難以深化,始終處于淺層次的合作水平。廣東省經濟發展要實現轉型,必須充分發揮教育引領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在政策法規上制定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法律責任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實現學校與企業雙贏的局面。
規范管理,強化民辦高職院校內涵發展 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五條提出“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自此,民辦高等教育正式納入了教育的最高法規范疇之中。前幾年,民辦高職院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規模擴張上,相對忽視了內部管理,沒有及時建立起科學的教育教學管理體系和完整的規章制度,缺乏切實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和手段,沒有可遵循的管理標準和考核標準,辦學不規范,隨意性較大。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既給民辦高職院校帶來了生存與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民辦高職教育只有注重內涵發展,確保教學質量,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經受住檢驗,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站穩腳跟,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1]孫朝霞.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歷史述評[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4.
[2]葉小明,廖克玲.廣東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4).
[3]何萬寧.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4]王毓,嚴振.廣東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及特點——基于粵、蘇、浙、魯高職發展指標的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8,(7).
[5]王迪.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7.
[6]羅罕淑,張敏強.廣東高職教育發展與廣東人才需求的關系研究[J].高教探索,2003,(1).
[7]金愛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09.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
G718
A
1672-5727(2012)01-0178-03
趙良梅(1972—),女,滿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