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天舒
2010年10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關于推進文化創新時明確提出,要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學報只有依托地方優勢,創新辦刊理念和模式,通過拓展學報受眾群,服務當地經濟文化等路徑,才能提升學報的傳播能力,走出地方院校學報同質化現象明顯、市場競爭力差、讀者缺失、發行量少、傳播影響力弱的困境。
1998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規定:“高等學校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這決定了高校學報的定位與宗旨,體現了它的學術特色,也在很大程度上圈定了地方院校學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空間。由于地方院校學報對其學術性的守望,缺少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導致其市場功能脆弱、讀者缺失、發行量少、傳播影響力弱。綜觀全國學報發行現狀,“除少數知名重點院校外,多數學報的平均期印數在2000冊以內。一般來說,各家學報自留300~400冊,約400~500冊用于刊物之間的交換,圖書館、資料室、科研機構購閱200~300冊,其他訂戶則寥寥無幾。讀者缺失、發行量低在高校學報界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1]
我國的地方院校以綜合性院校為主,專業設置大同小異,學報反映的“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同質化現象明顯。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方院校學報都辦成綜合性學術期刊,一般是按學科分自然科學版與社會科學版,往往是數理化、醫農工俱全;文史哲、政經法皆備。學科欄目也大多是依稿而定,大而全,多的達10多個,儼然一個雜貨鋪。一些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地方院校,干脆文理科合版,其綜合性更加明顯。此外,一些地方院校專業設置趕時髦、湊熱鬧,科研、師資力量不足,使得學報雖然做到了顧及本校所有學科領域,使各個專業的教師都有發表學術文章的園地,卻未能辦出應有的特色和水平,只是低水平重復。
與大眾化刊物相比,學報刊登的文章因理論性、學術性偏強,無法激發一般讀者甚至非相關專業的讀者的閱讀興趣,因而也就無法占有大眾化讀者市場。有人戲稱,學報的讀者只有“兩個半”:一個是作者本人,一個是編輯,另半個是校對。此話雖有失偏頗,但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學報受眾市場的現狀。
從地方院校學報的發行現狀看,圖書館下單訂閱、學報同行交換刊物和寄給作者樣刊,是地方院校學報的主要流向。沒有發行量,就沒有傳播影響力,地方院校學報如此發行現狀,其傳播影響力可想而知。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技術不斷進步,數字化出版給傳統紙媒的地方院校學報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2010年10月18日《建議》的發布,對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地方院校學報必須緊緊圍繞自身的地方優勢,適應形勢的變化,與時俱進,創新傳播方式,積極探尋提升傳播影響力的路徑,才能走向發展壯大之路。
地方院校學報受眾基本上是本校及其他院校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人員,受眾面相對狹小。因此,地方院校學報要擴大其傳播影響力,就必須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服務受眾的基礎上,拓展自己的受眾群。
地方性是地方院校最大的優勢,目前我國地方院校大多按行政區域來興辦。其生源、畢業生就業大多在當地,其主攻方向,無論是特色辦學、學科建設,還是科研項目,大多是結合當地實際,圍繞當地人才需求而進行的。由此,形成了地方院校學報在當地的學術科研地位和品牌優勢。地方院校學報應當以求新求變的思路,改變原有的辦刊理念和模式,創新傳播方式,立足當地,做足、做活、做強“地方”文章,將受眾群延伸到當地的教育領域及相關的科研領域。
地方院校所在地區教育領域,同樣聚集著大批有著較高學歷和教學水平的教師,他們有豐富教學經驗和一定科研水平,由于他們不少人在基礎教學一線工作,教學經驗雖豐富,卻不知道如何將之提升為教育教學理論。地方院校學報要找準高等教育與當地基礎教育的切入點,通過編輯的扶持、點撥,幫助他們提升科研理論水平,就能使他們成長為既是基礎教育界的骨干、名師,又是地方院校學報忠實的作者和受眾。還有,當地農業、林業、環保、文化等部門,同樣聚集了大批從事科研的工作人員,他們同樣有發表研究成果的需求,地方院校學報在當地的品牌優勢,很容易成為這一群體的選擇。這樣,學報既培養了自己的作者群和受眾群,又擴大了學報的傳播影響力。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使地方院校學報在生存困境中,找到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徑。
地方院校學報要辦出特色,就必須依托當地優勢,實施差異化競爭,成為溝通高校科研與地方經濟建設的橋梁。綜觀地方院校所在區域,其主導經濟、地方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地方院校學報可以依托當地經濟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開展學術研究,并逐步形成欄目的優勢和特色。如廣東省惠州市,是電池和鐳射光頭、電話機、電腦主板、電視機、汽車音響、高級電工產品、照相機生產基地,超過 25 家世界 500 強企業在惠州投資設廠。為此,惠州學院學報便開設《惠州研究》欄目,圍繞惠州特色產業進行研究,經過多年經營,逐漸形成了欄目的特色,先后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地方高校學報聯絡中心評為“優秀欄目”和“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安陽師范學院《殷都學刊》依托安陽地處殷商故地、甲骨文發源地這一優勢,開辟《殷商文化研究》專欄,經過培植,使該欄目成為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力的欄目。
此外,地方院校學報還應提升市場意識,增強學報服務市場的功能。在更新學報編輯觀念的同時,充分發掘和利用自身的編輯出版優勢,通過市場杠桿和相關激勵機制,引進有市場運作經驗的人才,參與學報的經營活動。
[1]歐陽曉黎,陳靜,徐生然.關于擴大高校學報發行量的思考[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17(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