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法敏
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計算機和網絡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創新更成為企業超越對手、把握先機、獲得長足發展的原動力。外語教材作為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必備圖書,有著巨大的市場,是各外語出版社的必爭之地。同其他行業一樣,產品創新乃外語出版社在激烈的外語教材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必由之路。因計算機發展而興起的多媒體技術為外語教材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外語出版社通過產品創新引領外語教材出版的契機,應引起足夠重視。
對于外語學習而言,語料的輸入是先決的,有足夠、充分的輸入,才能確保輸出。外語教學中,語言輸入的教學總是放在第一位,其課程量在外語課程設置中占比很大,因而輸入型教材占據很重要的地位,本文所論述的外語教材主要指語言輸入型教材。
教材出版商常基于科技的發展來研發創新的外語教材,為外語學習者提供全新的學習方式和理念,使他們能夠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在外語教材發展歷程中,主要經歷了閱讀和聽力兩個較為成熟的階段。
在無線電和錄音機廣泛使用之前,外語學習的方式非常有限,學習者主要通過閱讀來學習外語。教材出版商根據市場需求出版了外文選本、閱讀、精讀等教材,這些教材充分考慮了中國學習者的學習特點,獲得了成功,如20世紀20年代周越然編寫的《英語模范讀本》、30年代林語堂編寫的《開明英文讀本》以及60年代出版的《許國璋英語》等。
隨著收音機和錄音機的普及,聽力學習成為了可能,聽力訓練成為學習者的必修內容。教材出版商把閱讀教材配上錄音,同步提高學習者閱讀和聽力能力,深得學習者喜愛。此外,出版商還借機適時創新研發了以聽力技能為編寫主線的聽力教材,此類教材的出版標志著外語教材發展新階段的到來,代表性作品有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英語聽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英語聽力入門》等。聽力教材以其全新的編寫理念、內容和形式,給學習者完全不同的學習體驗,一出版便受到了好評,它不但讓學習者接觸到了英語的語音,掌握正確發音,使英語能力更趨全面,也為外語口語表達創造了必要條件。自聽力教材創新出版后,聽力課成為外語學習者的必修課之一。
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綜合處理、建立邏輯關系和人機交互的技術。多媒體技術是計算機和網絡科技飛速發展的產物,被廣泛運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對教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現在大多數課堂多采用多媒體化教學。根據外語學習的特點,外語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借助聲音、視頻、文本等的綜合優勢,可取得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外語教學進入了嶄新的多媒體時代。
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聲音,聽力語料更能呈現真實的語言,聽力教材因而受到了學習者重視和歡迎,但最接近真實語言的是視聽語料,因為對現實語言的理解不但包括語言本身,還包括非語言因素,如說話者的表情、手勢、背景聲音等,這些因素只能通過視頻材料來呈現。視聽語料的趣味性和真實性是閱讀語料和聽力語料無法比擬的,它對英語學習者的吸引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大學生熱衷于通過看歐美影視劇、電視紀錄片來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即可看出視聽語料的魅力。其中,流行頗廣的歐美電視劇有《六人行》(Friends),《絕望主婦》(Desperate Housewives),《越獄》(Prison Break),《24 小時》(24 Hours)等;廣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有CNN、BBC等的新聞、綜藝節目,《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發現》(Discovery)、《歷史》(History)等頻道的紀錄片。但這些未經專家精心編選的視聽語料用作語言學習材料時,其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重情節和視覺效果而導致語言呈現較少,這常使學生花了不少時間觀看視頻,獲得的語言輸入量卻難以令人滿意,因而對提高語言能力的作用有限;第二,影視劇中非規范表達較多,不宜模仿,外語學習者無鑒別能力,接觸大量的非規范表達對學習標準的外語也有不利影響;第三,系統性不足,學習者選擇這些視頻時,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無法根據難易度、主題內容的全面性來選擇資料,難以實現普通教材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缺乏有效的視聽理解練習,學生看完精彩視頻后不能對視聽理解的程度進行檢查,因而無法對癥下藥來改進視聽學習過程中的缺點,提高學習效率。上述不足嚴重影響了視聽資料的使用效果。
鑒于多媒體技術的成熟、視聽資料的廣泛傳播和外語學習方式的改變,外語教材出版社又一次創新研發了視聽教材,推進了外語課程設置的改革。目前,視聽教材多與培養“說”的能力結合在一起,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等。大多數高等院校的英語聽說課均已升級為視聽說課,可見視聽說教材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程度。視聽說教材的出版和廣泛使用標志著外語教材發展新階段的到來。
隨著多媒體技術日益發展和對視聽教學認識的深入,外語教學對視聽教材更是求之若渴。視聽教材的出版不過10年左右,利用已有視聽說教材及教學上取得的經驗,出版商在視聽外語教材的創新出版方面仍有很大空間。視聽教材有其堅實的語言理論、科技和運用基礎,為外語教材的創新出版以視聽為方向提供了保證。
隨著話語分析研究的不斷深入,語言學家們發現僅從語言的角度分析話語已經有很大的局限性。話語分析中,除了研究語言系統和語義結構本身外,還應該考慮其他非語言的意義表現形式,如圖像、聲音、動作等,因為很大一部分話語意義正是由這些非語言因素體現的。基于這樣的認識,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興起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張德祿指出,所謂多模態話語就是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交流模式,通過語言、圖像、顏色、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人們的交際不只是利用一種模式進行,而是利用兩種甚至多種模式同時進行。多模態話語理論研究的深入也給外語教學帶來了新思路,在外語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多媒體話語理論,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學生采用文字、聲音和圖像三種方式相結合的多模態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充分接收外界信息,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牢固掌握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信息在內的更為全面的外語。視聽教材可以完美實現多模態學習方式,是多模態話語理論的具體運用。
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條件和環境,現在多數大中小學的教室均多媒體化,里面配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如PPT投影儀、計算機等,有的學校甚至為學生配備了電子書包、平板電腦等移動閱讀設備。這些設備均可播放視聽材料,使課堂上進行視聽教學有了可能。此外,這些設備均有強大的功能,可以運行以視頻資料為基礎的多媒體軟件,如視頻配音軟件,讓學生會看視頻進行配音,軟件自動判斷正誤。這些功能大大延伸了視聽教材的創新空間。網絡傳輸性能的提升則為傳送視頻作業及進行視頻交流提供了條件。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和普及,視聽外語教材和教學的全面推廣條件已經成熟,將引發外語教學的革命。
科技的發展一方面推動學習方式的變革,同時也促進了外語測試的革新,如聽力教學的推廣曾導致了聽力測試的形成。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外語測試理念又一次發生了變化,國際上一些主流英語考試機構開始推出基于網絡的考試(IBT,即Internet-Based Test)。IBT與傳統的紙質考試(PBT,即Paper-Based Test)相比,其優點之一就是為測試學習者的視聽能力提供了可能。視聽能力測試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基礎,主要形式是,應試者看一段視頻,然后根據從視頻上獲得的語言及非語言信息完成相關的測試題。因視聽能力更能全面反映一個學習者的語言理解能力,得到了全球外語教學界的廣泛關注。我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開發了IBT,即俗稱的“機考”。英語四、六級機考在測試內容上的重大改革即是增加了對視聽材料的測試。視聽材料測試內容基本如下:考生看完一段視頻材料后,要根據該材料做聽寫、聽力理解、跟讀題,甚至后面的寫作題也以該視聽材料為基礎,如果應試者未看懂視聽材料,后面的試題根本無法解答。視聽能力的重要性在機考中可見一斑,它融合了對聽力、語音、寫作等方面語言能力的測試,是未來外語測試的一個方向。視聽測試的推廣為外語教學目標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導,要求外語教學把視聽能力培養作為目標,從而將促進視聽教材的發展。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深入研究、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以及視聽測試的逐步推廣,為外語教材的編寫創造了新條件,也提出了新要求。從上述語言理論、科技、運用基礎的分析可知,視聽應是多媒體時代創新型外語教材的發展方向,根據市場需求和超前的預見力,開發實用的視聽外語教材將會使出版社在外語教材出版方面占據領先地位。下面筆者試圖為視聽教材的創新設計提供一些設想。
傳承成功傳統產品的優勢。比如廣受國內學習者喜愛的《新概念英語》具有選文幽默、短小精悍、難易梯度合理、系統性強等特色。又如,以情景會話為特色的《走遍美國》,情節感人,人物發音標準,體態語言豐富,內容涉及美國各地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還融合了歌謠、說唱、卡通等知識呈現方式,是體現最新交際法的上佳視聽教材。上述成功教材的特色在開發全新的視聽教材時,可以參考借鑒。
與其他語言輸入學習模式結合。如前所述,語言輸入是外語學習的第一大任務,中國學習者將大多數時間花在閱讀和聽力上來完成語言輸入的任務。視聽資料的出現增加了一種外語輸入方式,已有多個出版社推出了供高等院校使用的視聽說教材,這些教材雖以視聽為核心,但為了與“說”技能培養配合,主題內容多囿于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話題,與中小學的比較接近,大學生對這些主題有一定的厭倦感,無法很好體現視聽材料豐富多彩的特色。另外,僅靠視聽說教程中的視聽語料,視聽輸入仍顯單薄。因此,可以開發結合視聽、閱讀、聽力等多種輸入模式的教材,增加視聽輸入量,比如:視聽和閱讀的結合,利用傳統閱讀教學優勢和全新的視聽教學特點,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穩步提高視聽能力和閱讀能力。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視聽閱讀系列教材》就是視聽和閱讀創新結合的有益嘗試。再如,課外讀物與視聽結合,開發視聽讀物,其優勢將會大大超越以文字為主的傳統讀物。
與培養輸出技能的教學內容結合。外語學習需要培養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在視聽教材的設計中,除了開發與讀或聽這兩種輸入技能結合的教材外,也可開發與說、寫、譯技能培養結合的教材,比如,將視聽與翻譯結合起來,可設計讓學生看視頻進行口頭翻譯的練習,以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又如,將視聽與口語結合,學生看視頻后,為視頻配音,訓練口語表達。
多種話語模態的融合。充分利用視頻可以同步展現字幕特點,設計多模態教學活動,比如:字幕采用完整呈現、關鍵詞呈現、譯語呈現等方式,通過視覺模態、聽覺模態、語言模態的結合,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循序漸進掌握語言,提高理解能力。
與電子教材同步開發。電子教材的最大特點即是學習的多模態化,能夠便捷、完美地展示視聽教材。iPad掀起了平板電腦革命,平板電腦具有便攜、續航時間長、互動性強等特點,是比較理想的互動電子教材載體,可能會大大推動電子教材的普及。在開發外語教材時,可以利用這一良機,同步開發視聽電子教材,設計實用的學習功能,比如:在電子教材嵌入視聽資料的同時,整合詞匯游戲、正音軟件等程序,構成以多媒體為特色的互動外語電子教材,給學習者全新的學習體驗。
多層次開發。目前,視聽教材主要集中在高等英語教育上,為基礎階段英語教育開發的視聽教材相對較少。圖、文、視頻結合的多媒體化內容對于基礎階段的外語學習者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因此,開發基礎階段的視聽外語教材更具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開發初中、高中階段的視聽英語,將大大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外語教材的革新是教材出版社發展的動力,在多媒體時代,開發視聽教材是個非常好的創新方向,若能結合平板電腦的功能同步開發互動視聽電子教材,則必將引領外語教材的出版。
[1]Carmine Gallo.The 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 Insanely Different Principles for Breakthrough Success.McGraw Hill.2011.
[2]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教學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
[3]劉丹滕,育棟.中國約三億人學英語[N].新華網.2006-03-26
[4]沈曉敏.關于新媒體時代教科書的性質與功能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5]楊建民.周越然“致富”教科書[N].中華讀書報.2011-03-09
[6]張德祿.多模態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