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致知·致思·致能
——談高職教育“三致”課程目標
□張 健
“課程目標就是我們預期的課程結果,即期望學生學習某門課程后,在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所能達到的狀態”(徐國慶)嚴格地說,“三致”課程目標并非高職教育的專利,而是為所有教育所共有。
1.致知。“致知”是基礎性目標。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反映的精神產物,它是思想與邏輯相結合演繹而成的符號化系統,是經過精密的邏輯處理得到精心闡釋的理論形態。它是人類認識的結晶,優秀文明的根基,社會進步的核能,歷史前驅的杠桿,人類精神的陽光。對知識的傳承與給予永遠是教育的責任與使命。人類教育發展的歷史,就是知識傳承的歷史;人類也只有依靠知識的奠基和武裝,才能變得有力量并進而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2.致思。“致思”是發展性目標。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致思”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致知”基礎上的發展。思維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人只有以思維為工具,才能在認識過程中獲得真知,才能培養獨立思考的創造能力。對于高職教育來說同樣既需要操作技能,也需要心智技能。一方面,無論是對知識、技術及原理的理解、領悟,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需要,都離不開思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沒有操作技能的心智技能是去職業化的,離開心智技能的操作技能是淺薄化的。正如巴爾扎克指出:“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窮的人。”福柯也認為,思考是人們獲致知識的途徑,是對現有真理形式的不斷超越。學校的課程只有培養起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為他們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致能。“致能”是高職教育的根本性目標。姜大源先生認為:“職業能力在課程中成為核心目標”,“職業導向目標是職業教育課程的根本指向”。職業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無能不能立世。職業能力這類人才生存的本領,是他們謀職就業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長,個性發展之根,所以,高職教育必須以“致能”作為課程的靈魂和根本取向。以“致能”剪裁“致知”,熔鑄“致思”,才能真正理順高職教育課程目標的關系,實現“致能”的根本性目標。
“三致”課程目標是一種結構化的體系,其內在組合和排序及側重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類別和人才培養定位。因此高職教育一定要準確判釋課程定位的邏輯尺度,認真甄選符合自身要求的課程目標,合理的排列“三致”課程目標的內在順序,側重致知、致思后的致能——職業型人才培養的邏輯路徑來培養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一要打破以“致知”為目標重點的誤區,把“致能”放在首位,推向前臺,置于“焦點”位置,而將“致知”放在背景位置,實現課程焦點與背景的根本轉換。在這樣的整合與轉換中,職業能力的培養被凸顯出來,理論知識、程序性的知識都變成了操作背后的賴以支持的東西,被傳統的學科教學遮蔽的職業教育的規律得到了還原和尊重。二要重視“致思”教育的邏輯紐帶作用。無論是“致能”教育,還是“致知”教育都離不開思維中介的縫合聯結作用。一方面,致能教育是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統一,離不開“致思”;另一方面,“致能”與“致知”的相互轉化,也離不開“致思”這一前提條件。反過來看,離開了“致能”與“致知”的目標依附,“致思”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由發展與提升。三要準確定位“致知”在高職教育體系中的合理地位。高職教育并不排斥學科知識和理論知識,否則“高等性”將被架空,人文目標、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將被削弱。所以,任何以職業性擠兌知識性、消解人文性的做法都是錯誤的。但高職教育畢竟不是以知識傳授為主導,以高深學問為取向的學科教育,因而“致知”目標在高職教育體系中永遠只能處于從屬地位,只能充當“配角”,如果我們不能在這一邏輯前提下平衡好二者的矛盾關系,就會將高職辦學引入歧途。
(作者單位:滁州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 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