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熱民
(深圳市第三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深圳 518029)
固基·對接·提升,即注重承前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及早對接涉職教育,提升中職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中職語文教學創新是從關注中職生可持續發展出發的。中職與普高雖同屬高中階段教育,但中職是定向職業教育,職教培養目標的高素質與教育對象語文素質偏低,職業體驗不足,后勁乏力卻又面臨就業創業等反差,在校總課時比普高和專業課短而又要爭創最佳育人長效等教情,使中職語文教學創新與改革任重而道遠。
扎實基礎助成功。以漢語言為代表的中文具有工具性、寬基礎性。它以方塊字表情達意,承載淵博的內涵:語言、語義、語感、語法、口語、書面語、古今語和文字、文章、文學、文化、人文,融通古今,連接你我他,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是人類文化的瑰寶之一。
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弘揚中華文明是每個中國公民的神圣職責。中職語文教學注重前承接力而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厚積中文字詞句、感悟與熏陶等,量變促質變,以其育人功能和傳導作用的超越力而助中職生美的分享和再創造,豐富人文精神、提升科學文化素質,并為更好地理解與學好專業課奠基。
從激活學好中職語文興趣入手固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激活興趣的大多是重要的、好奇的、關切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或從夯實語文基礎知識與弘揚中華文明、學會做人做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緊密關聯;或從觀察當今百軻爭流的時代,為中文經受多元文化沖擊仍在全球升溫喝彩,重視弘揚中國文化;或舉 “單據、經濟合同”等事例,因沒按應用文專業常識和規范性撰寫,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或精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結合分組朗讀課文競賽等,來煽情、來激勵、來逗樂、來明理、來提醒,從而增強中職生學好中職語文必修課的決心和緊迫感。
以學生為本,統籌兼固基 任課教師將師愛內化在教學活動中,注重服務中職生與國家大局結合起來。根據中職生語文基礎、接受程度、個人發展、實際需求等差異,在固基的共性與個性方面,作出既統一,又有區別的恰如其分的學練安排。例如,針對某些初中階段應知應會的知識沒掌握好而影響銜接,應擠時間查漏補缺,甚至個別輔導;對志愿及早就業與圓大學夢的學生,因材因需施教,以利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各得其所。
注重揚長避短理性固基 注重揚長,即不論傳統與現代,一切有利于“固基”的舉措,如教師范讀、手勢語言、恰到好處的人工板書和多媒體助教學以及師生良性互動應堅持;注重避短,如因教師過度自己講解和依賴多媒體演示而致學生聽看偏多、讀寫偏少,提筆忘字、漢英拼音字母混淆、朗讀課文不規范等。應加強讀,除創設情境和梯度目標外,多引領學生正確地讀,規范學生用語、培養學生普通話朗讀的習慣;重點讀,如文眼、詩眼、名言佳句、飽含民族思想感情和歷史文化的人文性、趣味性強、勵志、文字優美短小精悍的作品;多元讀,教師導讀、學生默讀、分角色感情朗讀等。強化寫,有意識地讓學生在黑板板書作答和手寫漢字完成適當的課內外作業,或舉辦硬筆書法競賽等。
中職生是未來的職業人。為實現助中職生進一步提高語文能力并增加職業道德教育與指導,中職語文教學應充分意識到及早涉職多元對接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可行性。
對接職前教育,突出先導性 任課教師在備課、講課、評課、學練等教學環節中加強涉職教育。例如:通過加強贊揚《普通人》辦事特別認真和《火柴頌》火柴自己燃盡了,卻點燃了別人的崇高精神,貶斥某些涉業不良行為等,力助學生增強理性,身在校園,初知與職業相關的部分規范、素質、道德、優質服務等信息,減少擇業就業時的盲目性、理想化及情緒化,減輕職中員工培訓的人力、財力、時間等壓力;增強承受能力,提前做好心理、思想、職業態度與能力等準備,坦然面對現實;增強應聘籌碼,外秀首印象,內強職業素養,提高職場準入率,更好地融入社會大家庭和適應現代職業、中外企業的規范與需求。
對接所學專業,突出職業性 根據口語比書面語能力更加直接、集中地體現一個學生的精神氣質、文化素養,社工、商務、營銷、旅游、幼師等專業特別需要口語表達能力的職業性等實情,側重開展好有關聆聽、自我介紹、交談、復述、演講、即席發言、辯論、應聘等相關語文教學活動。又如,給美工專業講授《荷塘月色》,布置學生用他們最擅長的色彩來詮釋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商品營銷專業,要求學寫諸如汽車廣告或銷售說明書等文體,以利鞏固學生語文能力、促進專業技能的形成。
對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突出人文性 愛崗敬業是職業道德基礎與核心,也是事業成功的主因。為增進共識,引導熱議《鴕鳥與孔雀》文中折射的兩種就業觀,使學生明確:如今就業方式的多元是新時代進步的反映。在咖啡店捧茶羞見熟人,這種看輕自己不值得仿效;在雜貨店扛馬鈴薯笑容滿面見老師這種驕傲而滿足的神情值得頌揚。還要引導學生重讀梁啟超《敬業與樂業》中的佳句“勞苦總是免不掉的。會打算盤的人,只有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睂W生心中猶添一盞導行明燈。
正如個人、組織、國家要“強身健體”才能強盛一樣,要人才強國,必須促進各級各類學生“強盛”,即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中職語文教學要趁中職生在校在讀,有意識地加強“強盛”教學。
延伸課堂,提升思想政治素質 善于引導學生在大小課堂見賢思齊。如組織學生學習全國道德模范、勞動模范、“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時代英雄、身邊的感動等先進事跡,為抗震救災扶貧幫困獻愛心,觀看有意義的電影《建黨偉業》,啟發學生明白:學習不能局限于“小我”,即個人謀生與發展,而應以各個時代優秀的人物為榜樣,考慮整個國家和民族未來,最終優質服務于社會大家庭和廣大人民,與祖國和人民共建共享和諧社會。又如,通過重點導學課文《科學發現和創造的故事》,結合邀請“知識改變命運,實踐讓我成才”一線青工或本校頂崗實習優秀畢業生現身傳經送寶,以及參觀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世博會、文博會等,并結合學生自身內省、談感想、寫心得,樹牢持續探究、進取、創新謀幸福理念,明確創新與愛國守法、解放思想等辯證關系。
增強學生“六自”意識,提升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離不開培養學生“六自”,即自尊、自信、自愛、自律、自強、自立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把一定篇數自選或必學、必選課文放手讓學生先學后教,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精心設計。諸如解題、填空、找重點句段、連線重點詞語、寫短評等課堂實練,引領學生動腦、動眼、動嘴,動手、動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輔之注重導學解決問題的方向、方法、策略,加強揚善糾錯、引導、指導及督導,從中夯實中職生選擇、辨別、總結、有效表達等功底,幫助他們今后赴職闖世界,增強主人翁意識和創新能力。
注重巧用動靜信息資源,提升捕捉利用有效信息致勝能力 一是用活靜態信息資源。如把內容相近相關而又分先后的課文鏈接比照來教,將原本所需總課時重新調配為自學、討論與點撥,使學生感受到:巧用信息既增效,又添活力,活力正是事物生生不息的動力。二是用好動態信息資源。如善于根據中職生應聘、實習和就業等反饋的信息揚長避短,完善中職語文教學,借此啟迪學生多讀好書、注重反饋、勤思感悟。
[1]何海翔.綜合職業能力視閾下的人文素質課程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3).
[2]李嬋婷.中職語文作業布置應與專業結合淺析[J].中等職業教育,2010(10).
[3]陳建國.中職語文閱讀教學“先學后教”方法探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0(12).
[4]何梅艷.提高職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三部曲[J].中等職業教育,2010(12)
[5]袁少君.論技校文秘專業普通話課堂教學有效性[J].職業教育研究,2010(6).
[6]錢禹清.論中職語文課程目標定位的四個要素[J].職業教育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