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忠民 李 敏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創新高職實習實訓教學模式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基礎建設的重點。高職機電類專業實習實訓教學的特點:一是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征,各專業內容本身就體現了職業崗位的工作要求,培養學生應立足滿足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對能力的要求。二是專業實踐性強,教學內容具有本身獨特的專業內容。機電類專業培養的是將工程原理應用于實踐從而轉化為工程、產品等物質形態的人才,即技術應用型人才,各專業的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專業技術隨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三是內容廣泛,專業內容涉及材料、刀具、計算機設計、機械加工工藝、機械加工設備、操作技能等諸多方面,內容上具有廣泛性特點。四是持續貫穿與階段深化,機電類任何一個專業的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目標,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技能培養,需要進行連續不間斷的訓練,有其階段性和層次性的特點。基于機電類各專業實習實訓教學的特征,向學生傳授機電專業基本操作技能、技巧是實習實訓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
機電類專業學生操作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學生在機電專業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利用校內實訓實體,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指導開展校內生產性實訓,通過直接參加實習實訓中心的生產活動形成較為嫻熟動手能力的過程。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的開展為改善高職院校辦學條件、突出辦學特色、培養企業緊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徑,它體現了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但總體看來,高職院校機電類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缺乏一個系統的建設運行管理體系,實訓體系的建設推動課程體系的建設機制尚未完善。(2)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單一。目前,各高職院校大多數機電類專業實習實訓基地都是采用院校為主的基地建設模式,利用政府的專項資金和學院的自籌資金進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由于資金的限制和缺少自主研發的產品,建設規模一般不大,且設施和設備的復雜程度和精度等級不是很高,僅以滿足學生基本技能實訓為主。(3)實訓師資力量不足。現有的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長期脫離生產一線,缺乏實踐經驗,難以適應高職工學結合教學改革。(4)實習實訓的技能測評指標體系尚不完善,考核評價標準尚未設置,教考分離制度和各專業技能題庫尚未建立。(5)企業文化教育欠缺。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后不能很快適應工作環境,使校企“零距離”對接難以實現。
另外,如何實現機電類專業校內實訓實體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如何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在校內實訓實體培養技能人才的有效合作等方面都需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專業+實體”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以職業人才培養為主要目的工學結合式情景教育模式,是指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技能訓練與企業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學校與企業有效協作,及時、快速培養滿足服務區域經濟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我院機械工程系依靠機電工廠實體,采用“一系兩制”的管理辦法,對教師采取雙重身份管理,教師在機電工廠做到有職、有位、有權,按員工統一管理;實習的學生按企業員工進行管理,使學生提前感受企業氛圍,優秀畢業生將留用為機電工廠職員。工廠采用獨立法人、獨立核算的管理機制,定位為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生產、技術研發等五大功能的實體,實現職業訓練真實化、指導人員職業化、設備生產化、教學管理企業化,真正做到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強化機電工廠產學研一體化。同時,也體現了機械加工實訓基地在建設和營運過程中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先進性。
起步階段 以滿足學院的專業實踐教學為前提,承接訂單,以簡單產品生產作為學生考核的形式,最終以承接的訂單生產產品作為學生考核的載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通過把課程、教師、管理等搬進企業現場,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來落實“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通過生產過程構建真實工作環境,提供學生專門的崗位和真實任務讓學生輪流頂崗實習,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
發展階段 準確把握高職學院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面向,依靠機電工廠的企業化運作,把全面履行服務經濟社會的職責作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依據和特色。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專業實際、地方軌道交通企業行業特點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科學地從學生專業學習、專業技能訓練和技能水平提升的角度來安排實訓內容,把軌道交通行業中的新發展、新動態、新問題帶入課堂,拓寬學生視野。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實訓過程,是學生向職業人轉化的過程,不能將校內實訓與生產勞動簡單地等同起來。
提高階段 在實訓基地建設初期,應使實訓基地具備模塊式企業環境,能對外承接訂單生產任務。在承接訂單的基礎上,依靠機電工廠技術力量積極開展應用技術開發服務,走自己開發產品的發展道路。逐步盤活現有資產,確保實訓設備保值增值,最終利用產品開發和產品生產的利潤更新實訓設備,使校內實訓基地能走上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極大提升學院為企業科技服務的水平。同時,實訓基地向社會提供技能培訓、鑒定等服務,在服務中求貢獻,在貢獻中求發展,提高學院人才培養及服務社會的能力。
我院以機電類專業為依托,對高職機電類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進行了創新研究與實踐。強化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企業的融合,引入企業管理模式,進行生產化、市場化建設。通過規范“專業+實體”人才培養實訓基地運行流程,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人才培養進行過程管理和質量評估,建立校內實訓實體,學生進入校內實訓實體,進行項目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訓,鍛煉實踐技能。通過對校內實訓實體的運行管理,通過以真實產品的生產來建立考核評價體系,來保障實訓效果。最后,學生進入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畢業實習,通過整個實踐環節,培養學生成為高技能性人才,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同時,教師也通過常訓、輪訓,促進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利軍,屈有安.國外典型高職教育模式的比較與剖析[J].職教論壇,2005,12(6):63-64.
[3]孫連杰.高職院校“四化一體”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0(29):67-69.
[4]柏育紅.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模式的雙師建設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2008(4):57-61.
[5]王鳳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本建設的任務[J].職業技術教育,2008(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