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志嘉 楊水永 梅成才
(1.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3.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溫州 325003)
我國的高職教育已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但高職院校教師在職業能力和師資構成上的不足仍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借鑒臺灣職業教育的經驗,從制度建設入手,取長補短,完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進而達到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臺灣的高等教育分為高等學術 (普通)教育與高等技職教育兩大體系,而高等技職教育體系則包括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層次豐富、學制多元且具備完善的立交橋教育體系,其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可以培養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高級技術應用人才,具備濃厚的工程技術色彩。
從發展歷程來看,臺灣的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相關,從20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臺灣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從勞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的過渡,職業教育也隨之變革提升,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臺灣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聯表
臺灣的職業教育為地區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技術人力。在推動經濟建設的同時,職業教育的規模也得到迅速擴張。至2010年12月,臺灣共有技職類院校92所,學生共計693688名,已成為島內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漸引領整個工業經濟的發展。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臺灣職業教育的優勢之一就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師資來源、培訓和評鑒考核等方面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
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 師資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是臺灣技職體系教師隊伍的特點之一。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一般要求具備碩士以上學歷,還要求具有5年以上的教學經驗和4年的企業工作經歷以及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等級證書。臺灣教育行政部門也鼓勵職業學校優先聘用具有實務經驗、持有乙級以上技術證照者擔任專業實習科目教師,對于缺乏實務經驗的教師,則送到企業進行培養。因此,有許多課程的教師都是學校直接從企業聘請的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行業背景。臺灣職業教育專任教師的學歷普遍較高,至2010年,本科層次學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70%,且大部分都有海外進修的經歷,如龍華科技大學76%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云林科技大學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86%;位于技職體系龍頭地位的臺灣科技大學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高達97.3%。由于臺灣的職業教育具有濃厚的工程技術色彩,因此,高學歷加上豐富的實踐經歷使教師具備了極強的技術運用和創新能力,也為高等職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保證。
重視培訓 臺灣的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已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除師范院校外,還有一般大學和技術學院設技術教育學專業培養教師。在政策層面上,臺灣通過《技專校院提升師資素質實施要點》鼓勵教師研究、進修和晉升,以改善師資結構,提升師資素質;2004年1月出臺《獎助技專校院選送教師國外進修學位項目計劃申請要點 》,以兩年100萬新臺幣的標準補助技專校院教師出國進修博士學位;2008年9月發布《補助技專校院師生取得民間職業能力鑒定證書采認執行計劃要點》,撥專款資助教師獲得“民間職業能力鑒定證書”,以促進教師的實務能力。同時,臺灣的各類技職院校也非常重視教師的再學習和職業培訓,普遍采用留職留新的方式支持教師出國進修,或到產業一線參與實務鍛煉和技能學習。
完善的評鑒制度 評鑒制度是臺灣職業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保障教學質量、推動師資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臺灣相關部門建立了標準化的師資評價標準,各類技職院校也相應出臺了教師評鑒制度。從內容看,臺灣技職院校師資評鑒主要體現在教學工作、學術或技術研究、服務和個人品德等方面,其中教學一項主要包括教學負荷、課程規劃、教材教案和學生反饋意見等;學術或技術研究主要指期刊論文、專利、技術研究報告、出版書籍和產學合作績效等;服務主要包括對學校事務和各級實驗室的管理、輔導學生課外活動、主持或協助校外學術團體活動等。在措施上,臺灣的各類院校普遍將評鑒與教師聘任、晉升等掛鉤,如臺灣科技大學在 “教師聘任及升等審查辦法”中就明確要求將教學績效、專門著作、服務與輔導表現等列入晉升的評審項目,并規定“新聘之講師及助理教授于到職六年內、副教授于到職八年內未能升等者,自第七、九年起不予續聘”,旨在通過制度和機制的層面促進教師提升教學品質和個人素質。
比較內地和臺灣高職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通過對臺灣技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有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內地借鑒。
優化結構,開辟企業師資引進渠道內地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普遍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主要是富有行業經驗的教師嚴重不足。一方面,是因為校內教師的職業技能培訓滿足不了教學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職院校教師準入制度的限制,許多在行業打拼多年的實務能手無法進入學校正式的編制體系。改革學校現有的教師聘用制度是解決技能型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徑之一。對內可以部分學習臺灣技職院校的評鑒制度,強化教師聘用與其實踐技能的關聯;對外可將行業經歷和技能水平作為人才優先引進的條件。同時,學校應制定行業人才的評審方法,開通綠色通道,適量引進行業能手,并對其進行專門培養和引導,促使其盡快升格為優秀的高職教師。
完善培訓機制,提升教師業務能力培訓學習是提升教師業務能力、發展“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由于高職院校教師應注重技術應用和實踐操作能力的鍛煉,所以,一般的集中培訓方式往往很難達到目的。借鑒臺灣職業教育多元化的師資培訓方式,可以從制度層面和實施措施兩方面入手,從機制上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發展。首先,學校應在制度上完善教師行業培訓的管理方法,在地位上將教師行業培訓與常規教學工作等同看待。其次,要制定教師職業能力考核方法,將其與教師的薪酬及職稱評定掛鉤,要在措施上深化落實“掛職鍛煉”制度,要求教師在掛職期間主持企業的技術項目或規劃管理方案,同時拓展高職院校的“訪問學者”制度,將訪問對象更多地集中在國內外高層次的職業院校(如臺灣的科技大學)以及具有較高產品研發能力的企業方面。
挖掘師資優勢,深化校企合作層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但由于高職院校的層次和師資的總體水平相對較低,許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低層次的學生頂崗實習或輔助勞動工作的狀態,既無法吸引企業的關注,也很難調動學生從事崗位實踐的熱情。臺灣的職業教育非常注重學校與企業的聯結,各類科技學院和科技大學普遍重視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通過強大的師資和學校自身資源,輔助企業開發產品、設計技術解決方案等,所以,其校企合作的層次較深,企業與學校互相依存,關系緊密。總結臺灣技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經驗,內地的高職院校應著力于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首先,集中一批技術專精、行業經歷豐富的教師,出臺激勵政策,鼓勵他們深入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和平臺優勢,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的技術服務,幫助企業實施決策管理和產品研發,奠定與企業的合作基礎。其次,在校內開展教學改革,實施分層教學,將優秀學生培養為技術骨干,將其他學生培養為相應的技術服務工人,分梯度將學生提供給企業,引領企業的技術發展并為其解決人力資源的問題,進而建立校企依存、相互推動、共存雙贏的良好關系。
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制度建設只是整個體系中頂層設計的一部分,要具體實施和落實,還需要更多詳細且可行的配套措施。因此,借鑒臺灣高職教育的經驗還有待更深入的學習研究,在系統了解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有選擇、有步驟地開展制度改革,循序漸進地促進教師隊伍的優化和發展。
[1]楊輝.研究與比較: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教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林建華.臺灣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07(6):61-63.
[3]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49-55.
[4]段素菊.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政策執行情況分析 [J].教育發展研究,2009(17):13-18.
[5]夏太長,蔡文豐.以學生為本位:高等職業技術大學系務的策略[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48-53.
□有話職說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