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迅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5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進行人才培養體制的改革,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高職學生評價體系迎來了優化重構的契機。筆者擬從高職學生評價體系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評價體系的范式重構和優化路徑的選擇等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近年來,我國高職學生評價體系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開始關注高職學生的成長特點和成長需要。可是,由于狹隘教育價值觀和陳舊人才觀的影響仍然存在,使得對高職學生的評價缺乏全面性、動態性和科學性,評價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論與實踐存在較大的脫節
作為實踐方的高校管理者并不完全認同理論界的觀點,認為他們沒有深入客觀實際,闡發的理論操作性不強,不能解決評價體系的實際問題;而作為理論研究方的學者認為實踐者經常按經驗辦事,無視理論界的研究成果,一味追求簡單快捷,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長期以來,實踐方與理論界之間的溝通交流不足,評價體系所依據的理論基礎與實際操作存在較大的距離。
(二)理念更新沒有跟上社會的快速發展
目前,各高校的評價體系大同小異,大都以結果評價為主,忽視過程評價,缺乏對形成性評價的關注,課堂教學、實驗實訓、專業實習等環節的學生表現并沒有真正進入評價體系中;而校內考試更多地體現了管理功能,弱化了學業評價的教育功能。高校現有的學生評價體系一般都重共性、輕個性,主體單一,內容片面,方式簡單,指標體系陳舊,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評價的要求,學校里的優等生往往很難成為社會的佼佼者,用人單位對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并不滿意。
(三)實際效果令人擔憂
現有的評價體系強調學習成績和技能證書,導向比較單一,忽視了對全面發展的引導和對個性發展的激勵,單科成績“一票否決”現象時有發生,并不符合青年人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評價體系已經淪為學校評優的工具,弱化了引導和激勵的功能,使得學生的主體意識淡薄,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求知欲下降,成為“被安排”的人群。
(四)方法過于簡單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便于測評,一般都采用“他評”的方法,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自我評價功能弱化。對評價的指標過分量化,主觀性指標標準不統一,容易流于形式。現有評價體系對學生評價的重心在“教學區”,主要針對學生的專業成就和技能表現進行評價,忽視了“公寓區”的育人功能。現在的高職學生測評被人戲稱為“三個一”,即一個小組、一組數據、一張表,幾分鐘就完成了對一個學生一學年的評價。
評價體系的范式主要由相關理論、評價理念、目標體系和實施方法等組成,對范式的重構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整合相關理論
認真研究高職學生評價體系的相關理論,以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中心,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進一步整合高職學生評價理論成果。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框架下,總結傳統評價理論的經驗,同時,加快推進多元化和多維度評價理論的研究,充分利用現代網絡科學技術,把當代高職學生評價體系的價值理論與方法論有機結合,構建出符合高職學生發展需要的新理論體系。
(二)轉變評價理念
進行高職學生評價體系的范式重構,首先要從人性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角度出發,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差異,把人才培養的標準化作為必要條件,把激勵和引導學生個性發展作為充分條件,使得培養模型更有層次、更多元化。其次,在評價體系中既要有絕對標準,又要有相對標準,不搞“一票否決”,在一定的框架內允許學生多元發展。對學生的評價既要有人文素養評價,又要考慮科學素養。要全面分析學生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充分重視自我教育和心理素質。再次,要尊重學生的選擇,通過評價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允許學生跨專業選課。各高校要盡快完善校際學分互認機制,積極推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你追我趕,提前完成學業。最后,以學生為本,增加學生的自我評價功能,重視學生自我價值的選擇,進一步完善評價的多元和多維模型。
(三)完善目標體系
現有的目標體系缺乏與社會需求的溝通,設計上過分注重對知識的考量。目標體系的構建應突出多維性,考慮不同層次、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目標組合。目標體系不是用來簡單區分好與壞,而是用來評價學生更適合朝哪個方向發展。把一些能力指標具體化,如人際溝通能力,可以具體化到學生在學生公寓中的表現。在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兩者間,要允許兩個指標的互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可以通過發明創新來彌補。體育成績不能完全代表身體素質,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體育態度也很重要。要逐步削弱結果性評價的比重,增加過程性評價的比重,把行為觀察法引入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課程學習目標體系和階段測評方法,以便于學生自我測評。
(四)創新評價方法
現在的評價方法主要采用量化的模式,以目標作為依據,把評價指標進行量化,最后匯總量化結果得出結論。優點是簡單直觀,便于操作,缺點是把所有事項數據化。如以參加活動的次數來衡量學生的態度等,但實際上并不能真正檢驗學生的德育情況,反而會產生誤導,使學生表里不一。評價方法應該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兼顧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青年學生的心理特點,恢復評價體系應有的引導與激勵功能,以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貼近高職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變結果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 評價方法應該更多地考量一個學生的動態發展過程,而不是只關注某一個靜止點狀態,在德、智、體、美四個方面都要有所改變。如在德育評價上要注意不能形式化,要從“學生公寓”入手,從其舍友、宿管員、樓層同學等那里獲得數據;在智育評價上要考慮其學習態度,尤其要關注實踐性課程的考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改革期末考試制度,注重階段性知識點測驗,通過采用靈活的隨機考試來方便學生提前完成科目學習,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風。
突出學生評價主體的功能 評價的目的不是評選出優等生與差生,而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狀況和特點,清楚自己與社會需求的差距,把“我被評”變為“我要評”。獎學金制度應變為申請制,不申請不參評,恢復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投入自身價值積累過程中。
評價方法的多維性 建立多維的評價方法,逐步替代過去單一的評價方法。一方面,可以改良傳統的德、智、體、美等評價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逐步建立新型的品行、知識、技能和能力四元素評價方法,同時兼顧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各項指標,打造符合目標體系的評價模型。現在,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原因是評價方法的導向和激勵功能弱化。目前的評價體系很多采用了“一票否決制”,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戰戰兢兢,生怕由于某一科目的疏忽造成考試成績不理想,從而失去評優或評獎的資格,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保守的學習態度。從鼓勵學生學優學精的角度出發,評價體系應該允許不同科目之間的學分互認,重視學生的自主創新,保護他們獨立思考和鉆研技術的積極性,逐步把學生從死記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從自身實際出發,走出一條適合個人發展的道路來。
高職學生評價體系的范式重構關鍵在于實施。不同高校有自己不同的情況,必須認真分析現有評價體系的運行環境,選擇合適的優化路徑。
第一步,充分調研現有評價體系,提出優化方案。在實際工作中,不能拋開以前已經比較成熟的評價體系,應該盡最大可能地在其基礎上優化。在先進理論的指導下,及時更新理念,并與本校文化相結合。認真研究評價體系相關的配套文件,并畫出程序流程圖,熟悉每一個環節中各部門的銜接狀態,并通過座談會、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形式評價現有體系的優缺點。
第二步,認真研討理念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構建多維的目標體系。重構評價體系范式必須建立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從先進理論到優化理念,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研究者和管理者要進行溝通交流,認真研討評價理念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評價體系的優化重構既離不開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相關各部門同仁的配合,還需要得到在校學生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在優化工作過程的同時,不能忽視宣傳輿論的作用,只有對改革理念進行充分的詮釋,才能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目標體系構建中,要聽取多方意見,大膽嘗試新的目標模型,到用人單位去調查第一手資料,從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的角度綜合考慮人才培養要求,合理細化為具體的評價指標。
第三步,逐步推進具體實施和效果測試,重視反饋意見。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開發出符合優化理念和體系目標要求的軟件系統,按照標準的數據接口設計數據庫,構建全校互聯互通的學生評價體系數據庫,采用EIP技術方便師生的使用和接入,通過知識庫管理信息技術推動評價系統的發展;在系統測試沒有完成前,應進行新老系統的雙軌運行,以防止數據的大面積錯漏丟失;應認真分析系統測試結果,重視各方的反饋意見,不斷優化升級系統。
高職學生評價體系的范式重構是一項系統工程,看似只是學生工作的范疇,實質上是一個學校學生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的大調整,涉及學校管理層的方方面面,不是一兩個人或者一兩個部門就能完成的。從更高的層面來看,高職學生評價體系的范式重構也不是某個高校自己的事情,而是整著教育界的大事,將影響到高校資源的重新整合與合理開發。這項工作需要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力合作,積極展開研討和嘗試,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優化模式。
[1]周祥龍.學分制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究[J].江蘇高教,2009(5):85-86.
[2]楊彩霞.高校學生學業成就評價改革的路徑選擇[J].宿州學院學報,2010,25(10):96-97.
[3]張衷平.談大學生自我評價體系的建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9(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