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吳民祥教授的《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的浙江教育研究——基于人口變遷的考察》一書,于2011年6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是作者主持的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的最終成果。
該書探討了處于近代中國變革大潮中浙江人口變遷與浙江教育現代化的互動影響。共分八章:第一章從近代浙江人口數量與分布的變化、人口主要結構的特征等方面,闡述浙江近代人口的變遷概況;第二章“近代浙江人口的職業變遷與教育”,闡述人口的城鎮化流動、職業教育的興起與發展、職業教育與近代人口職業變遷的互動影響;第三章“近代浙江人口遷移與教育”,闡述人口的國際遷移與教育;第四章“新教育的發展與浙江人口文化結構變遷”,考察20世紀前半葉浙江新式教育的發展對浙江人口文化結構變遷的影響;第五章“浙江近代鄉村教育與農村人口變遷”,分析鄉村職業教育、鄉村民眾教育與農村人口變遷的關系;第六章“近代學校衛生教育與浙江人口素質的改善”,考察近代學校衛生教育觀念的興起、浙江中小學校衛生教育的實施、衛生學校教育與衛生人才的培養等內容,探討近代學校衛生教育與浙江人口素質改善的關系;第七章“浙江近代女子教育與婦女解放”,論述晚清民國以來浙人自辦的女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認為浙江近代社會轉型對女子學校教育的產生提出了要求,并為其發展創造了條件;第八章選擇海寧查氏、富陽新關蔣氏、縉云五云趙氏三個家族為個案,透過三個家族族譜的歷史人口記錄,從微觀角度審視晚清民國時期浙江人口變遷與教育的互動影響。
該書思考了近代浙江人口變遷與教育的相互影響,揭示出其內在規律,闡述了浙江早期現代化的客觀歷史進程。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李圣華教授的《初明詩歌研究》一書,于2012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此書是作者“明詩史”研究系列中的一本,也是第一部“初明詩史”專著。
作者從詩史演進的角度,結合區域文學、流派群體、作家個案剖析,系統探討了明初詩歌的嬗變軌跡與發展趨向、士人的詩歌心態與創作得失。全書共40萬字,分十三章:第一章總括初明詩歌的歷史特征及詩史價值;第二至六章詳細考察明初五派;第十章對臺閣體派專作探討;其余各章審析明初詩壇的重要支流如元遺民詩、杭州詩群、松江詩群、宗藩詩、僧家詩及其他重要作家如貝瓊、詹同、瞿佑等。書中指出:初明詩歌在特定歷史“時”、“遇”的交互作用下,從復古以求革新、宗唐以求新變、講求詩之為用、遠離批風抹月之習的“元音”,演進為熱情頌圣、復古與宗唐合流,振興詩教、崇尚高朗明麗之調的“明調”,從而迎來一個新的歷史局面。明初五派奠立了明詩的基調,也肇開了明代區域文學興盛的先河。從明初五派到臺閣體派,體現了一代詩歌從“元音”至“明調”的主流變遷。該書考、論密切結合,考證訂訛,辨章學術,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及概念,如“四明”說、“吳中體”、“粵風”、“閩風”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蔣寅研究員撰序認為,該書“表里俱徹,部帙井然”,“舉其綱而張其目,提其要而鉤其玄”,“足以成一家之言”;北京師范大學郭英德教授撰序認為,該書發揮文學史家的優良傳統,“構成了極為詳備而生動的明初詩歌史狀貌”,“不僅對詩歌演進歷史的梳理更為清晰、更為流暢,對詩人個性心理的發微、文化心態的抉隱和藝術承傳的揭橥,也更為細密、更為深入”。
浙江師范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王逍博士的《走向市場:一個浙南畬族村落的經濟變遷圖像》一書,于2010年5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是作者主持的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后期資助重點課題的最終成果。
該書針對畬族經濟較之東南發達區域經濟嚴重滯后的現實,選取我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人口相對集中的敕木山區的惠明寺村為深度田野調查對象,以其周邊六個畬村為田野參照物,采用點面結合的田野調查方式,以原產惠明寺村歷史悠久、品質上乘,并于1915年與西湖龍井茶、貴州茅臺酒、金華火腿等一起榮膺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的惠明茶的復興及走向市場為主線,以村落農作物種植結構為背景,勾勒了惠明寺雷姓畬族村落的經濟變遷圖像。該書著力聚焦惠明寺村雷姓畬民通過多種力量的交錯互動而使惠明茶逐漸復興并實現其村落經濟轉型,將畬村田野調查與畬族相關文獻資料相互觀照、彼此印證,從畬族歷史與畬族現實深度評估的歷史人類學視角,對畬族青山經濟發展模式問題予以了理論升華。
此書是首部基于畬族村落視野,通過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來研究畬族經濟問題的專著,它不僅在研究方法與學術觀點方面有所拓新,更對畬漢經濟和諧發展問題具有惠民資政的參考價值。
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余澤超博士的《英漢語篇下指認知功能研究》一書,于2010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是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與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的主要成果。
該書以認知語言學中的可及性、象似性及標記理論為依據,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敘事語篇中第三人稱代詞下指現象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對英漢下指作出了新的認知功能闡釋。
該書認為,從指稱確認的角度看,以往研究的弊端是:將P+N看作英語下指的唯一構式,van Hoek(1997)也僅關注有形代詞him和名詞Carol’s boyfriend之間的同指關系(如例1),而忽略了其中的零形代詞,并且忽略名詞和代詞在小句中所表達的相關事件及相互關聯。
1.Mistaking him1for a burglar,Barbara shoots Carol’s boyfriend1.(van Hoek,1997:121)
該書的一個重要進步在于:認定在mistaking前有一個零形代詞?,即整句結構如例2所示:
2.?1Mistaking him2for a burglar,Barbara1shoots Carol’s boyfriend2.
這樣一來,句中-ing從句與主句之間具有兩對同指的名詞性詞語,即兩個下指構式:?1+N1和P2+N2,而不是van Hoek所關注的單個P+N構式。這樣處理的好處是,?和有形代詞P的指稱對象更便于確定:從句中的?1和P2的指稱可通過主句中的N1和N2來確定。從認知功能的角度,該書還認為:句2按時間先后順序表達了兩個相關聯的事件。與從句與主句對應的是兩個平行/對稱的話題鏈,其中?1+N1是主話題鏈,P2+N2是次話題鏈。
對漢語語料的分析表明,漢語下指的主要構式為“?+N”而非“P+N”。該書在對英漢語篇下指的認知功能進行闡釋的同時關注話題與事件的延續性,并按時間的單向性確定前后景關系。這一闡釋符合敘事語篇中語言與現實(句子與事件)的直接對應關系,而所采用的名、動兩分(話題+事件)的認知分析方法,更有助于對語篇前、后景的功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