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龍生 陳芳盛
(1.上饒師范學院 江西 上饒 334001;2.江西省石城縣贛源中學 江西 石城 342700)
一般而言,職業教育就是給予學生或在職人員從事某種生產、工作所需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產生于18世紀60年代的歐洲,隨著機器工業革命的傳播,逐漸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在洋務運動時期,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和西學的傳入,我國的近代職業教育開始萌生,但受當時的認知水平和客觀條件限制,職業教育的發展十分有限。到了民國初年,由于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加深和一批倡導職教人士的努力,職業教育開始興起。國民政府成立后,職業教育受到重視,逐漸發展起來。在此過程中,江西雖然處于內地,缺乏沿海地區享有的區位優勢,但在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浪潮中艱難起步,并開啟發展歷程,也為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鑒的歷史啟示。
自古以來,江西就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隋唐以來,隨著江西經濟的發展,江西教育開始走向興盛。到了宋代,江西的書院教育無論在數量、規模還是在質量上,都居全國之首。有專家統計,“宋代書院總數為203所,江西占其中的80所,進士共有5531人?!雹倜髑逡院螅鞯慕逃员3至吮容^好的發展。進入近代,職業教育在江西開始興起和發展,并有了一定的規模。
江西近代職業教育是從晚清發展實業教育開始的。這一時期,由于甲午戰爭后維新思潮的影響,江西思想界和教育界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很高。文廷式認為:“西方富強的根本,并非槍炮舟車,而是在立議院以通上下之情,在興學校以作天下之才。”②為此,他在1895年夏請假南歸至贛,倡導教育改革,向地方大員建議,將省城專教八股時文的豫章、友教等主要書院,仿照西方學制,改設政事、格致、藝學、文學、語言、陸軍、海軍等專科,并在萍鄉與知縣及當地士紳籌議開新學堂。陳熾還建議學校應請洋師兼攻西學,習同文、方言、水師、算術、天文、地理等科。此外,隨著九江的開埠通商,為了對抗西方的經濟入侵,江西的一些實業家出于振興本國實業、謀求自身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實行新式教育,培養行業型的專門人才。
面對變局,晚清政府也開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教育改革。新政時期,清政府頒布了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定的學制體系,即由張白熙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該學制體系建立了初步的職業教育制度,將職業教育分為簡易實業學堂、中等實業學堂和高等實業學堂三級。然而,該學制未能實施。到了1903年,張之洞草擬《奏定實業學堂章程》,確定實業學堂的辦學宗旨為“振興農工商務項實業,為富國裕民之本計”。③1904年,清政府頒布并實施“癸卯學制”(《奏定實業學堂章程》)。“癸卯學制”實施后一直延續到民國建立,該學制將實業學堂分為實業教員講習所、農業學堂、工業學堂、商業學堂、商船學堂五種形式,各實業學堂又分初等、中等和高等,并就學生的入學資格、學年等作了明確的規定。
在新思想的引導和晚清政府的倡導下,江西近代職業教育開始起步。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江西籍紳士蔡金臺、熊方燧、藍鈺等在高安縣創辦了江西第一所新式實業學堂——高安蠶桑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立了江西實業學堂(后改為農業專門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又創辦了江西高等農業學堂,并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辦學,招收學生120人,教員45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新增2所中等職業教育學堂,即公立中等農學堂和公立中等工學堂,有學生204人,教員56人。至此,江西共設有高、中等學堂5所,職業教育已初具規模。宣統元年(1909年),江西對實業學堂的設置進行了調整,決定撤銷公立中等工學堂,改設3所實習預科及其他類型的實業學校,招收學生270人,教員57人。宣統二年(1910年),饒州中國陶業學校及南昌女蠶桑講習所先后開辦。隨后,贛南適屬甲種農業校、公立昭武甲種農業學校、潯陽道屬甲種農業校、吉安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星子西寧職業學校及公立工業、美術、商業等校相繼創立。
從總體上來看,這一時期江西設立的實業學堂數量不多,辦學規模較小,學生人數較少,平均每所學堂僅有學生一百余人,師資力量薄弱,發展非常緩慢。不僅如此,在辦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辦學經費問題,“這些學堂經費有限,規模較小,對學生收費高,一般是富家子弟進的較多,窮人不敢問津”。④究其原因,與當時實業教育思想并未形成較大影響有關,人們對此并不十分熱衷,重視程度也不夠。再如管理體制問題,這些學堂均為官辦(公立),往往官府干預過多,學校幾乎沒有任何辦學自主權,因此缺乏活力。雖然如此,但作為近代江西職業教育的肇始期,為江西的教育事業增添了一份新的力量,也為以后江西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國初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的發展,對專門技術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正是由于“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了對人才及教育的迫切要求”,⑤為民初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中華民國成立后,為了穩定全國的教育秩序,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頒發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十四條),要求各地小學、中學、師范學校應盡快限制開學。2月,蔡元培發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主張“國民教育應以軍國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觀教育‘五育’并舉為方針?!雹?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教育要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隨后,教育部制定了《壬子癸卯學制》,其中規定實業學校分設甲、乙兩種學制,前者預科一年、本科三年,共四年,后者本科三年。1915年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國內經濟的發展及結構的演變、西方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傳入,一場新的教育改革醞釀、形成,尤其是職業教育受到重視。在這次改革中,廢除了“教育要旨”,以“七項標準”,即“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縮余地”作為民國教育的指導方針。同時,重新頒布實施了一部比較完善的學制——《壬戌學制》。該學制規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混合設置,小學高年級到普通中學階段,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開展職業準備教育。從國家層面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地位,職業教育得到加強。隨后,各類職業教育不僅在學校數量、學生人數上迅速增長,而且在布局上也有了重大變化,由原來集中于沿海逐步擴展到內地。
晚清時期,江西的職業教育雖然已經起步,但發展一直相當艱難,民國初年還出現了嚴重的生存危機。據民國三年(1914年)視察學務總報告中的記載,當時江西省“實業教育除農業專門學校、工業專門學校外,其省立應有之甲種實業學校,縣立應有之乙種實業學校未見一處。”⑦由于民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江西的職業教育又開始了新的發展。到了民國四年(1915年),設有甲種實業學校5所,有學生355人。其中,農業學校2所、學生215人,工業學校2所、學生77人,商業學校1所、學生63人。當年的畢業生中,有農科129人、工科53人,共計182人。還設有乙種實業學校3所,均為農業學校,有學生82人,并專門劃撥了辦學經費2024元。
民國五年(1916年),省立甲種實業學校調整為6所,包括設在省城南昌的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省立女子學校和兩所南昌商會公立甲種商業學校等,設在鄱陽的省立第二甲種工業學校,贛南道甲種農業學校則設在贛縣。此外,還設有多所農業及林業學校,其中林業學校附設在省立農業專門學校內,后改為農業講習所。在專業設置及班級數量方面也有很大的增加,如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設有應用化學科1個班、機械科1個班、土木科2個班、預科2個班;省立第二甲種工業學校設有窖業科3個班;省立女子學校設有蠶絲科1個班、家政科1個班、美術預科1個班;贛南道甲種農業學校設有1個班;南昌商會公立甲種商業學校設有2個班。辦學經費也有了比較大的增長,在常年費額方面,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為18177元,省立第二甲種工業學校為10000元,省立女子學校為10321元,贛南道甲種農業學校為4500元。乙種實業學校方面較民國四年有了較大的發展,新建、淮貿、贛縣、南康、興國、上饒、貴溪等縣均設立了多所縣立乙種實業學校。單就省立甲種學校的發展情況來看,開設的班級比較多,共15個班;學生數量有所增加,專業設置種類也比較多,涉及理學、工學、建筑學、農學、社會學、藝術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辦學經費比較穩定,省政府比較重視對學校的財政投入,除去南昌商會的2所商業學校,其他4所省立甲種學校的年辦學總經費達4萬多元,為各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了較好的資金保障。
以上情況表明,這一時期無論是省立甲種實業學校還是縣立乙種實業學校,多為官辦,因此官辦的形式更能保障實業學校的運轉。此外,這些學校分設于省內各地,布局相對比較規范。然而,因隨后的幾年江西戰亂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導致實業學校的生源嚴重不足,“故一般青年之志望入學者,卒以學費難籌不克入校;況志望實業者,尤多苦寒之士”。⑧秦翰才在《各省職業教育計劃概述》中評述道:“然默察各方現象,亦非無興起之緣。如江西,最近決定以原設第二甲種工業學校改組窖業中學校(本附設乙種窖業講習所)。以為革新贛省瓷業之準備,一面又在高安添設工業學校一所”。⑨這說明面對諸多的辦學困境,為振興江西的職業教育,政府當局已開始著手對省內各實業學校進行改革與調整。這個改革計劃和振興設想,直到北伐戰爭和國民政府建立后才得到實施,江西的職業教育得以進入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期。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為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對原有的職業教育制度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與改革。一方面,大力提高了職業教育的地位。南京國民政府把發展民生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認為職業教育可以幫助國家發展實業,并從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將職業教育的地位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此,“從20世紀30年代起,出現了站在國家的角度,依靠國家的力量發展職業教育,要求國家立法強制施行職業教育的要求”。⑩1932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專門的《職業學校法》,為各級各類職業教育辦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1938年,教育部又頒發了《國立中學增設職業科辦法》,進一步拓展了職業教育的渠道。另一方面,調整與完善了職業教育制度。在1927~1949年間,國民政府分別在1928年和1932年對教育學制作了兩次重大修改,通過了《中華民國教育系統案》(即“戊辰學制”),制定頒布了《中學法》、《師范學校法》、《職業學校法》等,倡導中等職業教育。同時還對“壬戌學制”中的綜合學制進行了修改,構建了三種教育類型獨立設置制度,推動了職業教育獨立化。按照法律規定,職業教育在管理體制上實行國家行政管理與學校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教育部專門設立中等教育司第一科,具體負責對職業教育的管理,實現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分離。與此同時,教育部對職業學校的教師聘任、課程設置與教材使用也做出了相關規定。由于有了立法保障,職業教育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全國各地“逐步建立起來一個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從職業學校到普通學校,從正規的學校教育到各種職業培訓班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李這一時期,政府還不斷加強對職業教育的補助,制定了一些優惠條件以吸引學生入職校就讀,還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增設了水利、海事等新的專業科目。
由于中央和省政府的重視,這一時期江西的職業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從1927年開始,江西的職業教育無論是學校的開辦數量還是辦學規模、辦學形式,都有了相當大的發展。1929年,在江西省會南昌新設立了省立助產職業學校,使江西成為全國設立助產學校最早的省份之一。1932年,江西全省共設有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學校8所,在校學生達1231人,教員205人。1933年,省教育廳通令強化全省的職業教育,部分中學改辦職業學校,職業教育規模得到擴大。抗日戰爭爆發后,為發展實業、支援抗戰,職業教育在數量上又有了一定的增加。到1940年,江西全省各地開設的職業教育學校達到22所,其中省立職業學校3所、省立高級職業學校5所、省立初級職業學校4所、私立職業學校6所,在校學生人數上升到3676人,教員增至432人。江西已成為當時職業教育發展比較好的省份之一。這一時期江西職業教育之所以有比較大的發展,與中國職業教育的開創者——黃炎培有著密切的關系。黃炎培先生曾在1914年和1937年兩次到江西演講和考察,尤其是1937年的江西之行,期間,他對江西的職業教育現狀作了深入的考察,與江西各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為發展江西的職業教育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
總體而言,國民政府時期是江西近代職業教育最好的發展時期,辦學規模與前兩個時期相比有相當大的增長,辦學形式也相對多元化。比如,1940年私立學校的比重大約占1/4,表明私立學校的比重加大,打破了前兩個時期公立學校壟斷職業教育的局面;這個時期的就業率較高,培養出來的學生也頗受社會的歡迎,如“1940年的219名畢業生中,繼續升學者42人,占19.2%,就業者163人,占74.4%,失業者僅3人,占1.3%”;?專業設置數量也有一定的增加,且以社會需要的實用專業為主,職業學校中開設有包括“化工染織、陶瓷、縫紉、商業、醫務、農林、造紙、制茶、編織、制糖、園藝、印刷等在內的十多個實用性專業?!?
從江西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呈現出不穩定性和波動性。近代江西職業教育產生于晚清,起步相對較晚,加之江西經濟不發達,教育經費的投入有限,職業教育辦學異常艱難,社會影響力不大;民國成立后,直到民國三年,職業教育開始出現增長,這種勢頭隨后又消失,直到“壬戌學制”頒布后又開始出現發展的跡象,并在北伐和國民政府成立后得到進一步發展;國民政府時期,江西的職業教育發展總體上保持較好,但也受到戰爭的影響,產生了波動,未能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
從職業教育本身的辦學實踐來看,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仍然有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江西近代職業教育學校限于條件,學生只能終日讀書,絕少實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學生對實習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也不夠。縱然有實習,亦多敷衍了事。雖然中央政府與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實習有嚴格的規定,卻無法得到真正的執行,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和人才培養質量。但在辦學布局和專業設置上,尚能注重因地制宜。據江西省《十八年度之職業教育》所載:江西職業學校中的省立一農、二農、三農均有農林場足資實地耕作,而一農尚有畜牧場、苗圃農林場、事務所等,規模較大。一職、二職、女職或設工廠,或設商店。是年,林業學校也由星子遷到廬山,便是因為有廬山這一天然林場,使生產、實習更為便利。又如,1940年新開設的4所省立初級實用職業學?!榭椏啤⒃旒埧啤⒅撇杩啤⒅铺强频?,就分別設在宜黃、寧都、婺源、贛縣等重要的麻織、造紙、制茶、制糖產地。正因為如此,在國民政府時期江西的職業教育才有了比較好的發展。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繁榮時期,而要促進當今江西職業教育更好的發展,使職業教育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江西的經濟和社會建設,有必要從近代江西職業教育的發展中汲取值得借鑒的歷史經驗,為推進江西職業教育事業的新發展做出新的努力。
首先,應進一步加強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在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對新教育(職業教育)的認識稍遲,然而一旦確定學制以后,就有快速的發展,貢獻當也不小?!?因此,在江西職業教育的發展中,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一是應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努力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互通融合、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適合終身教育需要的開放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二是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制定相應的職業教育教學規范,使職業教育教學活動有章可循。三是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立法工作,使職業教育各項工作有法可依,以保障職業教育的順利發展。同時,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從而擴大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其次,應進一步保障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在近代江西職業教育的辦學過程中,經費不足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導致其發展不穩定、波動大的重要因素。有鑒于此,在今后的江西職業教育發展中,應進一步保障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在相關措施上,可借鑒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經費獨立的方法,通過建立法律體系保障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支出,以期職業教育在正常發展過程中不至于因經費短缺而受到影響。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職業教育的補貼,推行一系列辦學、助學優惠政策。
再次,應擴展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并靈活地設置專業。綜觀江西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公立職業學校一直處于壟斷地位,私立學校所占比重較小。所以,應學習國民政府時期開展的建教合作辦學模式,打破以公辦為主的局限,形成政府、行業、企業、社團、個人共同參與的局面,鼓勵有條件、有能力、有熱情的個人或團體開辦職業教育學校,建立制度化的教育形式與靈活的短期職業培訓相結合的多元化辦學體制。在專業設置方面,職業學校應根據時代的變化,適時地調整專業設置,也應根據地方特色,設置體現地方特色的專業,打造知名特色專業。
注釋:
①②④??陳文華,陳榮華:《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74、667、697、981、987 頁
③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742頁
⑤白媛媛:《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4頁
⑥田正平:《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頁
⑦⑧⑨童富勇,張守智,琚鑫圭:《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師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193、510 頁
⑩丁倩:《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職業技術教育探究》,河北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1頁
李于述勝:《中國教育制度史(第七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頁
?張靈,余龍生:《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及其對近代江西職業教育的影響》,《教育學術月刊》2011年第11期,第74-76頁
?蘇云峰:《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成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