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步松
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和創新。”在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之外,提出了第四項使命。周遠清同志也指出,“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大學的重要功能就是傳承、實踐、創造文化?!盵1]推動大學的文化自覺,需要進一步推進文化創新、文化育人,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就是人文素質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而在知識經濟大發展、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背景下,從知識經濟發展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這一視角考察,不難發現,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必須具有復合型特征:在知識結構上做到綜合性與專門性結合;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結合;科技與人文相結合。[2]哈佛大學原校長陸登庭曾指出,“地球上最稀缺的資源是經過人文教育和創造性培訓的智力資源?!盵3]在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高職教育界已經注意到了高職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正在積極探索和實踐符合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的人文素質教育實施模式。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同樣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創新”四大使命,因此,高職文化必然以大學文化為宗,以民族文化為根。同時,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可持續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文化建設必須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豐富自身內涵,形成自身特色,那就是必須以企業文化為養,以和諧文化為魂。因此,我們認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職文化可表述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歸宗于大學文化,扎根于民族文化,滋養于職場文化的校園和諧文化。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視域來考察,高職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具有規模穩定而充滿活力的主體基礎,豐富多彩又積極向上的活動內容,飽含滋養且指導科學的價值體系。高職文化的價值觀內核,往往決定了其外在的物化表現形態。高職教育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部分高職院校還沒有從“外延式發展”轉換到“內涵式發展”的軌道上來;受制于目前的評價、分配機制,同樣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功利輕學術、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素質等現象”[4]。高職文化的價值觀核心,是興校之魂,是高職文化的精髓,其內涵可概括為: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理念,基本的道德規范。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高職教育擔當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關鍵是如何“融入”,要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是融入 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以及學校日常管理等具體環節。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學習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關系,逐步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教育不僅僅在于知識和信息的傳遞,更在于其無法替代的潛在的文化影響力。遠在古希臘時代,大學教育的知識被分為理論、實用、生產三大類,而理論知識(也叫自由知識)代表了人類最高形態的知識,它是形成其他知識的基礎。歐美高等教育在傳統上都對自由教育或者通識教育有一定的繼承,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分為通識教育(美國稱為基礎文理教育basic science and arts)和專業教育(professional)兩類。通識教育的重點就是加強文理基礎教育,即人文類學科與自然科學的教育。歐美大學重視人文學科教育,是人才培養及國際化競爭的需要,大學文化在校園這樣一種環境里,可以不斷整合和凝聚,以歷史和現實的眼光,積淀其濃厚豐富的大學文化精神,并不斷地具化為校園全體師生的傳統、風氣、觀念及行為追求,最終形成一所大學獨有的文化氣質和文化格調。從概念結構上,大學文化從里到外大致可以分為核心價值觀、習俗制度層、行為表現層、外在物質層,其中精神文化即大學文化的核心,是興校之魂,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
高職文化從屬于大學文化,具有大學文化上述所有特征,另一方面,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性與職業性雙重屬性,其任務是“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處于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高端”。要系統化地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以及綜合職業素養”,要把學生培養成 “全面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必須進一步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堅持育人為本,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現代企業優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5]可見,高職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全面發展的和諧職業人。筆者所在的院校——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歷經30多年的辦學實踐,凝練出“立德為本、致用為宗”的辦學理念,確立了以現代“和諧職業人”為目標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思路,實施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教育相融合的“綠韻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使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開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备呗毼幕挥性趥鹘y文化,才能為人才培養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啟迪心性,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加強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等方面教育的良好素材,是提升人文素質的寶貴資源。從教育主體上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專業學習上存在著重技輕道,在職業發展上急功近利,在行為表現上浮躁好動等人文素養方面的不足,使得培養他們的職業行為規范、守時、誠信、遵紀等基本素養顯得尤為必要。
高職教育是培養經濟社會建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既要重視工具性的知識教育,更要重視觀念性的文化素養。而中國傳統儒家的育人觀念,其理想追求就是“內圣(修身,令自我的修養向圣人靠攏)外王”(事功,輔佐君王建立王霸功業),“經世致用”,其所努力的方向,就是通過提升自我的全面素質,達到改造或者改善國家、社會的目的。梳理源流,我們可以發現,當今高職教育思想的傳統根源,正可以從儒家的“修齊治平”的傳統育人目標中找到源頭。例如,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從1998年開始,堅持十三年探索了一條詩教——育美——文化素質教育之路,構建了“以傳統文化為依托,以詩教為特色,兼容詩書畫,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取得了可喜成績,“校園詩教,和諧育人”也因此獲得教育部校園文化品牌特等獎。
“職業性”是現代企業和高職校園之間的現實橋梁,并成為崗位與專業之間的銜接路徑。高職教育的特征決定了其文化必須有機融匯現代企業文化因子,并進一步輻射校園,營造氛圍,擴大影響,從而提升學生職業素質。魯昕副部長指出:高職教育要“積極營造實踐教學環境,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通過開展生產性實訓,促進‘技能作品’、‘企業產品’和‘市場商品’的銜接轉換?!盵6]為高職文化的實施建設過程更好地融入企業文化提出了具體要求。
綜上,高職文化融匯了大學文化、傳統文化、企 業文化等諸多文化特征,是以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的和諧文化。高職院?!皽事殬I人”的培養,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培養和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胡錦濤同志提出人才培養的“三個緊密結合”:一是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二是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三是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這正是和諧發展的現代職業人培養的基本途徑。
楊叔子院士在文化素質教育開展十五周年紀念大會上說,文化素質教育要“解決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問題”,針對人文教育、價值理性,解決做人、做中國人、做個現代中國人的問題,培養目的是全面發展的人,即具有全面素質的人;培養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即是實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德育為先的教育。通過對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弘揚民族精神,活躍思想能力、發揮創新能力、提高實踐能力。
針對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在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必須使“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真正“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基于此,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秉承“立德為本,致用為宗”的辦學理念,通過對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的大膽探索,不斷開拓,努力使高職學生成為既具備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精神;既學會做人,又學會做事;既學會技能,又學會創新創業;既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又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高素質復合型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重大問題上”,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無疑是塑魂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如何使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發揮學校的文化優勢特色,提高馬克思主義普及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一直是我們重點關注的育人根本問題。
近年來,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把已堅持12年并取得教育部特等獎重大成果和經驗的“詩教育人”項目擴展為傳統詩性文化教育,納入文化素質教育主渠道,使之與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科學技術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教育和高職文化建設相結合,實施以人文與科學相融為核心,以和諧職業人教育理念為指導的“綠韻工程”,并開發思政文化為“綠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思政文化是指文化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素質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并使二者有機結合的文化。胡錦濤同志不只一次在談到對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苯瓭擅裢驹谌珖谌谓逃ぷ鲿h上的講話中也曾說:“要說素質教育,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對干部、群眾和學生必須認真進行中國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和政治知識的教育,沒有這些知識的武裝,人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難以確立起來的。”1986年6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曾尖銳地指出:“法制觀念與人們的文化素質有關?,F在那么多年輕人犯罪,無法無天,沒有顧忌,一個原因是文化素質低。”三位領導人就思政工作的講話,從教育工作的視角看來,無異凸顯了思政文化的重要作用。
自2006年以來,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的思政工作者、詩教、文藝和“兩課”教師合作開發,每年確定一個思政教育主題,探尋其在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根脈,編寫了“中華文化之根系列叢書”的口袋書,先后推出了《八榮八恥的中華文化之根》(2006年4月)、《和諧理念的中華文化之根》(2007年3月)、《大愛精神的中華文化之根》(2008年5月)、《科學發展觀的中華文化之根》(2009年5月)和《創新創業的中華文化之根》(2010年12月)等五大系列。口袋書64開、100頁左右,精簡凝煉,印發給師生,人手一冊,極便攜帶,發揮了較好的教育引導作用;作為思政文化教研創新探索資料,多次在相關的學術會議上與各級院校內交流,取得了不俗的評價。其中《和諧理念的中華文化之根》系列叢書被浙江省委宣傳部評為2010年全省宣傳文化系統優秀通俗理論讀物。
高職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應是課堂教學,要把各專業課程蘊含的文化素質教育資源充分開發出來,把各專業課程中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教育。一是專業教師對待所教學科的態度,傳達出來的對工作的態度、對事業的態度、對科學的態度;二是專業教師對待不同層次學生的態度,傳達出對人的尊重、對人的情感、對教育的情感;三是專業教學內容本身 蘊涵的豐富文化素質教育資源。多年來,我校積極探索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的“綠韻工程”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具體做法是:
一在培養目標上,提出和諧職業人的目標,著力培養具有職業綜合素質和職業人文素質相統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立足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遵循楊叔子院士倡導的科技與人文相融的“綠色教育”理念,培養大批知識、技能與素質相協調、做人與做事相統一的現代“和諧職業人”,其具體內涵為:“能力為重、專通結合、素能一體”。主要概括為一二三四五六七。一體:現代“和諧職業人”;二翼: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企業文化;三階:專能精、通能強、素質高;四質:思想品德、專業、文化、身心素質;五德:愛、學、誠、敬、新;六能:自主學習、信息處理、數字運用、表達溝通、團隊合作、創新創業;七化:企業文化融化、傳統文化內化、課程建設深化、校園活動優化、社會實踐悟化、專業滲透細化、師資隊伍強化。
二是挖掘專業人文內涵,打造專業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各類專業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內涵,推動“一院一品”專業文化品牌創建,如我們在汽車技術學院大力推行“汽車文化”建設,經過充分的調研和積累,提煉出“嚴謹、時尚、挑戰、超越”為專業文化的內涵,并要求相關專業學生以此作為職業追求?!败囈缘垒d 志在千里”的汽車文化品牌也成為了浙江省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同樣,財會金融學院推行的“誠信文化”,管理技術學院倡導的“儒商文化”,數字信息技術學院推廣的“開源文化”等等,均將專業培養目標與文化素質教育有機融為一體。
三是課堂現場“情境”教育,針對課堂即時情況,進行人文科學素養教育。無論是班級的日常教育管理,還是解決具體問題;無論是常規的教育引導,還是處理突發事情;無論是面對全體,還是針對個體,教師體現的關愛、理解、引導、教育,均是一種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都將可能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內在素質。
我們認為,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相融共生是高職院校開放性辦學的重要特點,是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我校以校企全程參與的系統化綜合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建設適應“校企參與、工學結合、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開放性、活動性、創新性、人文性的教學新形態,構建起工學結合和學生主體為主要特征的“新課堂”,全面提升學生技能和素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企業文化進校園。學院依托主管單位世界500強企業——浙江物產集團強大的產業背景,與浙江物產物流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現代物流基地。與物產元通機電(集團)有限公司共建“浙江元通迅捷快修下沙分店”,實現“前店后?!?,為學生提供了真實職場氛圍的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提前認識現代企業需要的人才包括非專業能力和職業人人文素質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標準,以提高學生成才的文化自覺。請企事業單位的領導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職業人生的導航講座,通過“未來企業家實驗班”、“企業家論壇”、“創業者論壇”等載體,讓學生感知企業文化,體悟職業精神。
二是在專業文化建設中融入企業文化。學院根據專業對口企業的文化內涵和品味,通過開展社團對接企業、班級聯系企業、學生走進企業等活動,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感受企業文化,在增長專業能力的同時,加速他的職業精神內化。
三是研究體悟企業文化的本質內涵。學校與企業合作成立企業文化研究所,讓學生跟隨教師共同承擔浙江物產集團文化課題研究與宣講活動。這是高職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又一特色和有效平臺。在研究和宣講過程中,讓學生切身體會“企業與時代共同前進、企業與客戶共創價值、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和“以人為本,團隊精神,績效理念,追求卓越”的先進企業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深層次培養了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使企業精神從文化層面深入人心,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忠于職守、嚴謹負責、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職業操守和品性。
[1]周遠清.2011年11月19日“大學素質教育高層論壇”發言.
[2]余東升.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
[3]教育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領導小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杜玉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11月20日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5][6]魯昕.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系統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6月8日在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研討班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