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彬、石偉平在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27期撰文并比較分析了英國、德國等國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實踐措施,總結了各國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經驗。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深度決定職業教育發展的水平與高度,因此,世界各國都將促進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進行建設。英國政府成立了獨立的、雇主主導的、覆蓋全英的行業技能委員會,旨在建立圍繞雇主需求的技能體系。在德國的校企合作中,“雙元制”廣受贊譽,其主要特點有:學校本位職業教育的單位花費相當高;企業為職業培訓付費,并控制培訓內容等。企業界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影響越來越顯著。澳大利亞國家訓練局通過立法,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各個層面的決策,如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美國在實施“學校到工作機會法案”的過程中,全力支持工商業主參與“學校到工作”的合作。此外,在各個層次的教育中推行合作教育,學生、教育機構與雇主之間形成了相應的關系,各方都具有特定的責任。日本建立了“實習并用職業訓練制度”,并寫進了新修訂的《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修訂了《中小企業勞動力確保法》,確定國家對實施“實習并用職業訓練制度”的中小企業及事業團體提供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基于上述比較分析,作者總結的各國共同經驗如下:1.提高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關鍵在于保護企業利益。不能對企業的短期利益形成太大的損害與觸動;滿足企業技能型人才需求,提升企業的人力資本水平。2.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完善系統的校企合作相關政策;撥款資助;監督相關政策措施的實施;運用行政手段推動有關階段性計劃的出臺與實現。3.完善相關制度建設作為保障,為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合作關系的規范化、常規化提供有力的保障。4.發揮行會等組織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強勢的行會與有效的工會在推動校企合作、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