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已經出現了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傳授和評價在歷史中以不同形態出現,從家傳世襲制到師徒傳授制,最后演變為行業控制下的監管制。學徒制是古代職業教育最普遍和一種特有的職業教育形式,原始社會的手工業作坊中已經有了學徒制的雛形,它在奴隸社會興起,發展和完善于封建社會,學徒制以強大的生命力推動著古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學徒評價也因自身特色成為國家的精髓文化。只有縱觀、深入地總結古代學徒制職業教育評價的發展歷程和特點,才能發掘其利用價值并為今天所用。
原始社會的職業教育,是人們為了滿足勞動需要和維持社會生存而傳授技藝技能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逐漸以狩獵為生轉變為以農業種植為生,農業文明使人類生活趨于穩定,手工業領域技藝的傳授也日趨專門化。職業教育在這些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進行,但是它還未能與生產活動相分離,技藝的傳授是通過口傳手授、觀察模仿進行的。原始社會并沒有專職的教育者,也沒有專門的教育組織形式和評價考核制度。
奴隸社會時期是學徒制的初級形態,其職業教育形式包括家庭教育和官府中的手工業教育兩種。家庭教育中學徒培訓的主要形式是家傳世襲制,父子相承和世代相傳是生產知識和操作技能傳授的主要途徑。父親作為技藝的傳授者,同時也承擔著考核和評價兒子的責任,父親對兒子的考試是全方位的,道和德是整個教育的首位,以父子關系建構的師生關系要求也是最為嚴格[1],這是由維護家族成員的根本利益和當時社會形態所決定的。
官府中的手工業教育以西周和春秋時期為例,西周時期的重要手工業由官府控制和管理。百工負責手工業的生產,他們是手工業作坊中具有專門技能的匠戶,工師則是對手工業者進行訓練和成績考核的師傅 管子 立政 第四篇中將工師的職責描述為:“論百工,審時事,辯功苦,上完利,便備用…工師之事也”[2]。即工師需要考核各種工匠的手藝,審查確定各個時節工匠們應完成的事宜和工作,辨別器物的精善和濫惡、產品質量的優劣和好壞,提倡產品的精致從而使設備工具便于使用。另外,工師在管理和教育百工過程中,要確定法度,即明確手工業生產的標準與規范,百工在生產過程中也必須嚴格遵守準則,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規定進行生產,不得私自改變或忽視規則。
從春秋時期開始,手工業中出現物勒工名的管理和考核制度,這對提高手工業產品的質量和激發學徒的積極性,培養學徒的責任意識有重要意義。工師通過制定嚴格的賞罰制度來進行管理和考核。據《禮記·月令》第六記載,工師要“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3]。也就是說工匠需要在生產的器物上刻上自己或工場名字,以防止以次充好和仿冒行為的發生。工師需要對工匠的產品質量進行認真的檢查和考核,加以評定進行賞罰,如產品質量不好或者不符合標準就要處罰和治罪。因此工師不僅是生產管理者和教育者,也是對學徒進行考核的評價者。另外,春秋時期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管子·權修》中說到:“一樹百獲者,人也”。他們把對人才的投資作為長期事業,在培養學徒技術的同時,道德品質的教育也沒有偏廢。
在封建社會鼎峰時期的唐朝,官營手工業中產生了較為系統和發達的學徒教育和培訓制度,少府監和將作監負責和管理手工業技術工人的培訓和考核。少府監掌百工技巧之政,將作監掌土木工匠之政?!缎绿茣ぐ俟偃分杏涊d:“細鏤之工,教以四年;車路樂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鏃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幘之工九月。教作者傳家技,四季以令丞試之,歲終以監試之,皆物勒工名”[4]。這段記載說明了唐代學徒的考核年限因為技藝和工種不同而有所差異,考試制度也很嚴格,每季和年終都有考核 分別由令總管和監工進行監督 唐朝也延續之前的物勒工名制度,即學徒在提交作品時要刻上自己名字,以方便進行質量的監督和檢查。
宋代是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同樣是學徒制的大發展時期。宋代學徒制的一大進步就是在官營手工業中采用了“法式“來培訓和評價學徒,并且宋的勒名制度已相當普遍。法式類似于今天的操作手冊,就是在總結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對工藝操作、產品生產進行詳細完整的規定。北宋官營手工業由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掌管,它們對學徒都有系統、嚴格的規定和培訓以及賞罰制度?!端问贰ぢ毠僦尽肺逯杏涊d:“庀其工徒,察其程課、作止勞逸及寒暑早晚之節,視將作匠法,物勒工名,以法式察其良窳”[5],這表達了少府監對工徒訓練的管理和考察的規定,其中包括管理工徒的日程、課業、作息。工徒在生產的器物上要刻上自己的名字,少府監用法式來考察其質量的粗劣、好壞?!扳掀涔ね蕉谝苑ㄊ?;寒暑蚤暮,均其勞逸作止之節”[5],這是將作監對學徒培訓的管理規定,“凡利器以法式授工徒,其弓矢、干戈、甲胃、劍戟戰守之具,因其能而分任之,量用給材,旬會其數以考程課,而輸于武庫,委遣官詣所隸檢察。凡用膠漆、筋革、材物必以時,課百工造作,勞逸必均,歲終閱其良否多寡之數,以詔賞罰”[6]。這是軍器監對學徒制詳細的規定,它用法式來訓練學徒,根據工徒的不同情況決定他們學習不同的兵器制造,十天后對其考核檢查,然后將成品放在武庫,年終統一評定并進行賞罰?!拔乃荚荷舷陆缰T作工料條格,該說不盡,功限例各寬剩,乞委官檢照前后料例功限,編為定式”[7]。由此可見,宋代很重視生產的標準化和定型化,“功限”、“料例”的形成構成必須符合規定。它不僅是對學徒進行培訓的參考,也是對學徒進行考核和評價的標準,看作品是否符合法式的要求。由此可見,宋代形成了更為嚴格的訓練與考察制度。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我國出現了行會。行會對學徒的控制力開始加強,學徒的入徒、培養、生活和出班考核等,都由行會的習俗和行規來加以約束和規范。以晉商的學徒制為例,學徒經過保舉入門、接受家庭背景、文字、智力的考察、請進培養等程序后,學徒期滿三年便會進入復雜的出班考核環節。學徒評估包括商業基本技能和專業實踐技能的考核以及道德品質的考驗。商業技能包括寫字、珠算、寫信等基本技能,這些技能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會頻繁的考察,優勝劣汰。對學徒專業技能的評價因行業不同而異。最后,商會非常重視學徒職業道德的教育和考核,它要求經理和學徒都要修身正己和注重自身人格的休養。對于學徒道德品質的考察,掌柜通常是故意把錢丟在某個地方,然后悄悄觀察學徒的行為,看其是否具有自覺意識和誠信的良好美德。經過種種能力與道德考驗之后,才能最終確認學徒者是否過關,也才能使學徒上升到高一級層次,從而真正結束學徒生涯。否則,學徒就永遠是個小伙計角色,甚至被辭退出號[8]。
中國古代職業教育的學徒培訓途徑包括家傳、師授以及官府工匠培訓,在家傳制中,評價者有父親、其他家庭成員和顧客,師傳制的評價者有師傅和同門師兄以及顧客,官府工匠培訓的評價者有工師和職官,其中父親、師傅、工師和職官成為評價的主體。父子相傳的職業教育,子承父業、世代為工的現象非常普遍,父親承擔著傳授和評價兒子技術的職責。培訓學徒的師傅、工師和職官掌握著手工業的核心技術,他們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和拔尖人物,作為評價學徒的主體是非常有話語權的。同時,學徒制中的師傅為了更好的扮演教育者和評價者的角色,他們自身也在不斷地提升技藝水平和實踐能力。
在古代手工業中,職業教育學徒期滿需要通過滿師考試,評價的內容為學徒出師后制作的具體產品。師傅對學徒作品的評價不僅包括其質量和制作標準,也包含對學徒作品其他方面的綜合評價。例如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就提出了評判作品設計好壞的四項基本原則:“天有時、地有氣、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即考察作品是否順應時代、適應地氣,材料優良,設計精美,構思巧妙。因此,在對學徒作品評價中,評價內容豐富,既有作品本身的技藝水平高低,又有學徒手法的高超程度。
古代職業教育不僅注重對學徒專業和實踐技能的考核,也重視對職業道德的教育和評估。徒弟學技藝和學做人是融合在一起的,徒弟要同時學習師傅精湛的技藝和符合時代標準的為人處世之道,滿師時師傅會結合兩個指標進行全面的考核評價,明清時期的學徒評價便是如此。
古代職業教育學徒評價是為了檢驗學徒拜師期間學習工藝和技術的優劣程度,并實施獎優罰劣。學徒評價包括日??己撕蜐M師后的評價,日常考核是徒弟學藝過程中很重要的環節,對于檢查徒弟產品制作水平起到監督和指導作用。對于滿師后的終結性評價,如果學徒達到師傅和行規要求的標準,徒弟會被授予手藝人的資格,甚至自身經過磨練發展成為師傅,實現身份的巨大轉變。此外,每年師傅也會根據考察結果決定下一年的學習內容和安排。
古代學徒學業評價并非文字性的紙筆測驗,而是以法度為標準、通過實踐方式進行綜合評價。徒弟考核形式是最終的典型產品,評判標準是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和技藝水平高低以及工藝復雜程度、制作的難度和耗時費工程度。這是由古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發展程度以及學徒制的性質特點決定的。中國古代生產力水平不高,并無技術理論,也沒理論化和制度化的職業教育內容體系,所以以技能操作的考核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是適應當時社會狀況的。另外學徒的學習是和生產同步的,學習是一個觀察-模仿-操作的過程。徒弟需要在師傅演示過程中,仔細觀察然后將技術內化,最終于每季小考,年終大考,這也決定了學徒制最終的評價方式是實踐性的技能考核。
另外,古代的職業教育及其評價方式也尊重了個體的差異,師傅或行會根據徒弟不同條件和優勢,安排他們進行不同器具的制作并最后進行考核,評價方法具有針對性。
“理解社會和現代教育的最高明渠道之一,就是從人類發展的文化歷史長河來對教育進行展望”[9]?,F代的職業教育評價制度改革需要考慮到歷史維度,中國古代職業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學徒制雖已不復存在,但學徒評價制度的諸多方面仍值得現代職業教育評價去借鑒,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在我國現代的職業教育評價中,學生評價主體單一的模式仍沒有得到改變,當前的學生評價主要是教師評價,而缺乏自我評價和具有豐富經驗的行業企業專家進行評價。我們需要探索 “現代學徒制”,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并達成協議,選聘企業的業務骨干和資深人士對學生學業以及學校教育進行指導、監督以及評估,鼓勵校企雙方、教師、師傅都積極的共同參與到職業教育評價工作當中去。因此,職業教育評價要堅持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用人單位等多種評價主體的統一。
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雙師型”教師,就是我國古代學徒制的所采取的形式。教師作為評價的主體,已經具備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企業行業實踐的能力,因此他們不僅要拓寬和加深理論性知識學習,同時要加強動手實踐能力,要鼓勵教師發展成為雙師型教師,這樣才能成為更好的評價者。
教育評價是按照社會的價值標準,對受教育者的諸多要素進行價值評估,其本質是一種價值判斷[10]。因此在職業教育評價中,要注重評價內容的豐富多樣和全面。職業教育對學生最基本的考核是知識和職業能力的評價,職業教育作為技能性教育,更要注重和加強實踐能力方面的考核。學生專業成績要和能力評估相結合,既要有知識課程和技能課程的理論學習評價,也要有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的評估。
另外,職業教育不能忽視學生的職業道德評價,現代職業教育要培養德能兼備的社會實用性人才,現代教育的智育與德育必須并舉,把學生的職業道德品行、責任心、人際關系等基本方面的表現納入到評價體系,拓寬職業教育評價指標。
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完善和老師、學校、社會的激勵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評價只是一種手段,不能簡單地把評價作為甄別和選拔的工具。職業教育學生評價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劣勢,彌補不足,激發積極主動性,從而調整學校行為,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另外,通過職業教育評價,也可以實現診斷功能,讓教師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地進行調整和改進其內容和方法。
職業教育評價應該注重通過實踐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如采用實踐操作、作品分析等,在實踐中可以檢驗學生的操作技能和他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只采用傳統紙筆測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考察的只是對知識簡單的掌握,無法從學生成績中真正衡量其水平高低,也不能真實反映出他們的真實能力。因為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將無法得到客觀的考評,學生的自身獨特的優勢和潛力無法得到發揮,這樣片面的、局限的考核是不公正更是不科學的。
“因其能而分任之,量用給材,旬會其數以考程課”,充分說明了師傅因人而異的教育觀和評價觀,充分尊重個人差異。根據美國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是有差異的,學生的優勢也表現在不同領域。因此,學校的評價方式應多元化,并使學校教育擺脫傳統的、普教式的評價模式,注重對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養和評價,樹立客觀科學的評價觀念。
古代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學徒制,雖然不能適應現在的職業教育,但它在評價制度方面仍有許多借鑒之處。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一步發掘和利用其優點,促進現代職業教育評價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1]馮永琴.技術實踐知識的性質與學徒學業評價[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3):24.
[2]《管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25.
[3]《禮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81.
[4]轉引自米靖.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4.
[5]《宋史》[M](卷 165,志第一百一十八卷.職官五).上海:中華書局,1977.3917,3918.3920.
[6]殷俊玲.晉商學徒制習俗禮儀初考[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76.
[7]滕大春.美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31.
[8]戴家干.從考試到評價:教育改革的時代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07(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