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瓊 潘 斌
(1.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中山 528436;2.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中山 528436)
2010年3月,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招生委員會發布《關于2010年高等職業院校面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開展對口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通知》及《關于做好2010年廣東省職業院校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招生試點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是其中的試點高職,主要對口招收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中山市建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校的畢業生。筆者擬以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針對中高職銜接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各項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創新的方向是:建設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廣東省從2010年啟動中高職銜接發展的試點項目,重點是“三二”分段,即中職三年和高職兩年進行對接。學生經過中職學習三年后,會有一個轉段考核,用中高職合作開發的核心課程來考核學生的技能,學生技能考核合格、文化基礎達到一定標準,就能升入高職繼續學習。廣東省在選擇試點中高職院校方面非常慎重,組織了11個專家組和60位專家考察了147所中職,從源頭上保證質量。只有國家級重點學校、省重點專業才有資格參加。15所高職院校中,大部分擁有國家和省級示范校的最好專業。對參與中高職協調發展試點的院校,廣東省給予了大力支持,撥給每所高職院校10萬元、中職5萬元的配套教育經費,在各項政策上也給予大力支持。2011年,廣東省繼續擴大試點范圍至27所高職院校,對應中職學校也放寬至省級以上重點中職學校,并明確了對口自主招生為三二分段試點。對培養目標要求、對接方式、教育和教學管理都提出了更多的具體指導意見,為中高職銜接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根據對中山地區多所中職學校的調查,中職學校對中高職銜接招生持歡迎態度。中山市小欖鎮一家職業中學負責人表示,該舉措使學生不僅增加了一條讀大學的途徑,也構建了職教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會鼓勵學生參加考試。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和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都在2011招生章程中專門注出關于對接高校自主招生的專業。2010年,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首屆自主招生的第一輪考試中有290人選擇報考該院,占中山考生總人數的70%以上;廣東省共有321名考生報考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報考人數在全省位居第五。本屆考生多為中職應屆畢業生,主要來自沙溪、東鳳、三鄉、南朗、坦洲、港口、橫欄、火炬開發區八所理工學校以及中山中專、建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中職學校。
近年來,普通高校擴招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外部因素使一些高職院校生源不足,數量和質量有所下降,中高職銜接招生對高職院校面臨的招生困境有一定的緩和作用。職業中學通過中高職銜接,學生的就業技能和學歷得到提升,有利于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從而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高職銜接招生在高職院校、中職學校、學生、企業之間搭建起一座連接之橋,形成四方共贏的局面。
自主招生章程中對報名設置了一定的門檻,要求必須有中級技能等級證書,而中等職校的應屆生大多是在五六月份考證,報名時擁有證書的學生只有少數。因此,建議中職學校組織學生二年級時參加相關專業技能考證,確保報名時已有技能證書。
目前,中高職銜接招生僅僅針對全日制學生,社會人員大多不愿為讀書而放棄工作,報考者很少。各高職院校一般都設有成人教育學院,在條件成熟時可將中高職銜接招生納入成人高考招生范疇,鼓勵持有中級技能證書或技能競賽獲獎證書的社會人員接受繼續教育。
現有職業教育體系下,中職和高職的很多課程都是重復的,不能體現專業技能上的循序漸進。因此,廣東省對中高職的課程進行了一體化設計,有些高職的課程下移,有些精簡,以體現課程的梯度和層次。
部分高職院校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內容重復、專業技能培養停滯、學生基礎理論知識欠缺等問題。如有的中職學生從未進行過英語、思想政治、數學等課程的學習,進入高職的兩年時間內需重新學習該類內容。有些高職院校甚至出現在實習訓練與專業技能培養方面不如中職技能訓練的現象。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在實際操作中先從制定培養方案著手,讓各專業深入對口中職專業調研,撰寫出相關調研報告,內容涉及對口中職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設置、實驗實訓設備、學生就業情況、專業技能證書獲取等,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兩年制中高職銜接學生的培養方案,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重復的課程減少課時、提高難度;要求學生都考取相當于高級工的技能證書;藝術專業還取消了英語的要求、增加了常用軟件應用的課時等。廣東省教育廳正在建設中高職銜接的網絡平臺,中高職聯合開發一些專業的網絡課程,高職對這些課程提出核心技能要求,中職第二年就可以開始學習,學習結束,考核合格,獲得高職認可的學分。
由于中職學生就讀中職前普遍存在著學習基礎薄弱、自覺性差、年齡處于青春期等特殊情況,致使對中職學生的管理較為嚴格,通常每班都配有班主任,實行全寄宿制度及早、晚自習制度等,即便如此,學生依然缺少自律性。進入高職后,大部分學生無法適應管理制度較為自主的方式。特別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導致學生普遍產生厭學思想。
對于中高職銜接中的學生管理,一種可行性方法是中高職銜接招生的學生從中職階段開始職業素養教育和思想教育,明確專業技能發展及就業方向,高職院校在此方面要更深入,可通過開設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進行補充,并建立班導師、輔導員、專業教師、學校相關部門多位一體的管理體制,鼓勵學生融入高職生活,參加各項素質教育、大型活動和專業技能大賽,讓學生有歸屬感。
中高職銜接招收的學生,教師普遍反映難教難管,部分教師認為中職學生雖然專業技能較強,但缺少自覺性。此外,任課教師沿用普教模式進行教學,在課堂管理、教學評價方面取得的效果較低。
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技能經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革以往的教學模式,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辦法。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嘗試開展分層次教學,解決了學生有的“吃不飽”、有的“吃不了”的問題。
中高職銜接豐富了職教人才培養體系,為廣東省打造“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職教育—技術性本科教育—高技能專業碩士教育”這一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奠定了基礎。中高職銜接應從學生管理、教學模式、招生要求等方面加強中高職對口聯系合作,基于實際具體情況,重構課程體系是中高職銜接的核心內容。
[1]劉榮秀.中高職銜接的現狀調查與政策評析——以廣東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0(16):29-31.
[2]李全奎.中高職銜接問題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3):3-11.
[3]劉育鋒.論我國中高職銜接的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2(1):6-7.
[4]李玉珠.中高職發展踏上“和諧號”[J].教育與職業,2011(16):28-34.
[5]朱雪梅.中國中職與高職銜接研究述評[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0(12):11-13.
[6]郭劍嵐,陳俞強,胡選子.廣東省高職院校對口自主招生人才選拔模式簡論[J].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18-21.
[7]馬興,陸民.普職溝通與中高等職教銜接辦學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200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