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平
(浙江師范大學發展規劃處,浙江 金華 321004)
2008年底,OECD發布《2030年的高等教育》研究報告,從人口統計學的角度探討經合組織成員國高等教育的未來趨勢,并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做了預測:生育率將逐步下降,但高等教育入學率將持續提高,高等教育形式也將日趨多樣等。這些情況在浙江省已現端倪。如何根據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的走勢和本省經濟、社會、人口發展的需要,將浙江雄厚的經濟優勢及豐厚的人文優勢轉化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優勢,明確發展目標,厘清發展思路,傳承高等教育薪火,創新高等教育模式,努力實現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強省的戰略轉型,從而為促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一個嶄新而重大的時代課題。
浙江自古就有耕讀傳家、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遠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學校教育的萌芽,迄至唐代,出現了書院等現代高等教育的雛形。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開辦第一所新式高等學府——求是書院,至1911年,已建新式高等學堂7所。新中國建立以后,浙江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1978年后的30余年,高等教育獲得空前發展。特別是1999年以來,浙江省緊緊抓住高校擴招的歷史機遇,通過建設高教園區和新校區、改革辦學體制和管理機制、加快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等舉措,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高教毛入學率從1998年的8.96%躍升至2010年的45%,持續領先并穩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實現了由高等教育小省向高等教育大省、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歷史性跨越。至2010年,全省共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80所,在校大學生9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水平也穩居全國前列,并已基本形成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公辦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19世紀末,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以“求是”命名,倡行“務求實學,存是去非”。1938年,西遷中的浙江大學輾轉五千里,一路播撒現代科學文明,在戰亂年代為沿途省市的經濟和教育發展貢獻力量,并抱定“求是”校訓,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展為當時國內最好的4所大學之一。英國學者李約瑟將其與牛津、劍橋并論,譽之為“東方劍橋”。1998年,由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4校強強聯合,組建新的浙江大學,從而拉開了共和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二次大手筆的整、合、并、轉序幕。經過10年建設,浙江大學的學術聲譽和社會聲譽與日俱增,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綜合大學。在2011年《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發布的最新總排名中,首度超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名列榜首。[1]浙江大學的辦學傳統對全省高校的影響至深且巨,逐步帶動并形成了浙江高等教育特有的求是卓獻、經略滋世和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的良好風氣。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不僅是獨立學院的發祥地,而且率先在全國創辦高教園區,高等職業教育實施“高起點準入、高標準建設”,民辦高等教育發展也走在全國前列。199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興省戰略。2002年,省委省政府確立教育強省建設目標。自1984年第一所民辦的浙江樹人大學成立以來,1999年,全國第一所由公辦高校改制的浙江萬里學院誕生,至2010年,民辦普通高校已發展到12所。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全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二級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面世,至2010年獨立學院已發展到22所。[2]2000年,浙江省全面啟動高教園區工程,先后投資188億元,在杭州、寧波和溫州建設五大園區,總占地3.6萬余畝,校舍建筑面積1000多萬平方米,安排動遷高校37所,在校生規模達30萬人。[3]2004年,與英國合作開辦全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寧波諾丁漢大學。2006年,浙江成為全國首個通過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復核的省份,當年,復核通過的合作項目52項,到2010年,增至99項。[4]根據《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五年發展規劃(2009-2013年)》,到2013年,全省新增高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80個、非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若干個,每年招生 8000 人。[5]
浙江省高等教育發展的百年旅程,特別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跨越式進程,充分體現了吳越文化敢為天下先、勇于創造突破的主體特質,形成了堅持真理與追求卓越、經世致用與服務社會、搶抓機遇與快速發展等獨特的浙江經驗,需要認真加以總結、提煉、傳揚和創新。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民營經濟發展迅速。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30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連續第26年居各省、自治區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第10年居省、區之首。但是,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的高等教育相比,對照省委省政府“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總戰略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形勢,對照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新期盼,浙江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存在一系列問題,亟需尋求切實的解決之道。比如,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缺乏、高校辦學特色不夠鮮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不夠強及人才培養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水平不夠高、結構不盡合理、優質資源不夠充裕、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適應度和貢獻率偏低等。
首先,高等教育的實力相對偏弱,與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形成明顯反差。浙江是全國經濟發達省份之一,GDP總量以及人均GDP連續數年在全國雙雙排名第4位。然而,在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對全國各省市區的重點大學、一般大學和民辦高校綜合競爭力得分總和的排名中,2006年至2010年,浙江的研究生教育排名分別為第8、第8、第10、第8、第7位,從2006年的第8降至2008年的第10位,呈下滑趨勢,又從2008年的第10升至2009年的第8,再升至2010年的第7位,雖在提高,但升幅有限,與經濟發展在全國的排位始終存在著剪刀差。其原因是,浙江省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與區域研究生教育競爭力不強,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得分總和與區域研究生教育競爭力得分均不高。2006年至2010年,浙江的本科教育先后位列第11、第9、第9、第11、第10,總體呈“∩”型走勢,其原因是各高校的絕對得分總和下降,區域高等教育綜合競爭力得分的增幅相對小于其他省份,而且同樣存在著與經濟發展在全國排位的剪刀差。同時,地方高教層級失衡的問題也比較突出。自1998年組建新的浙江大學以來,全省的“211工程”學校由4所銳減至1所(其中,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通過“211”預審),出現除浙江大學以外省屬院校沒有一所進入“985”或“211”的斷層現象。
其次,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長期偏低,人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沒有充分體現。應該看到,“十一五”以來,浙江的高等院校為全省各行各業輸送了百萬名畢業生,獲授權發明專利3168項,獲國家科技獎勵67項、國家教學成果獎39項,為浙江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但仍滿足不了飛速發展的經濟與社會需求。浙江是中小企業發達的省份之一,但由于產業層次偏低、研發力量薄弱、技術含量不高、發展后勁不足,而以高等教育人口為代表的人力資源又滯后于經濟發展。一些高校對市場反應遲鈍且時滯太長,社會急需的專業開不出,社會急需的人才培養不出,供過于求的專業減不掉,培養的人才在社會上不受歡迎。有些專業追風逐利,為辦而辦,名不副實,師資與課程建設及教學水平跟不上,人才培養質量達不到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應以穩定數量和規模為基礎、提高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營建特色和品牌為重點,進一步發揚自身辦學的優良傳統,著力實施“五化”工程,從而開創高等教育強省建設的新局面。
一是著力推進高等教育層次的有序化。充分借鑒當年美國加州高等教育總體規劃的戰略思維,科學制定未來5年、10年乃至20年浙江高等教育的發展藍圖。積極融入長江三角洲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聯盟體系,加快高等教育資源合作與共享,大力加強省屬高校建設,合理安排各類高校的層級結構,賦予其不同的目標使命和發展定位,健全區域高等教育體系,促進其分類發展、錯位競爭、和諧共贏。要引導各高校結合本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開發、財務運行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人才培養為核心、隊伍建設為重點。既著眼于學校發展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協調一致,有選擇地增加總量和服務能力,鞏固提高傳統優勢、強勢與特色學科,開辟發展新興交叉、邊緣與綜合學科,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互動、融合、創新及各學科的普惠共贏,又要致力于推進教育創新和民主管理,有重點地提升自身素質和辦學水平。教學以育人為本、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教師為主體,在本專科生與研究生及留學生教育、學科與專業及學位點建設、教學與科研及管理隊伍建設、校園信息化與重點實驗室及數字圖書館建設等方面,注重整體推進、全方位發展,多層面提高學生素質,多渠道輸送優秀人才,多途徑產出科研精品,多形式服務社會進步。
二是著力推進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化。根據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圍繞三大產業帶建設及現代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升級,統籌協調高等教育發展與全省現代化建設的關系,不斷優化高等院校區域布局、層次類型、學科專業、師資隊伍、經費投入和資源能效結構,逐步建成杭州、寧波、溫州和浙中城市群四大高等教育中心,進一步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形成與浙江經濟強省地位相適應的高等院校設置格局和發展能力,整體提升浙江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加快浙江高等教育強省建設進程。
三是著力推進高等教育類型的多樣化。多樣多元是大眾化乃至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顯著標志。數據表明,未來十多年內浙江的戶籍人口呈下降趨勢,2010年高等教育的適齡人口為317.54萬人,預計2015年為273.66萬人,2020年將降至237.50萬人,而高等教育的需求則持續走高,形式也日漸多樣。因此,應根據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人口發展的趨勢,進一步豐富高等教育發展的內涵,確立擴大數量與規模是發展、提高質量與水平也是發展,調整結構與類型是發展、追求功能與效率也是發展等一體多面、內外雙和的科學發展理念。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逐步形成政府調控有力、市場調節有度、區域統籌有效、社會參與有序、高校自主有方的和諧運行機制。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既要承擔傳統的育人、科研、服務社會職能,又要積極應對生育率下降、入學率攀升等新情況,進一步增加高校類型,擴大高教對象和范圍,拓寬教育途徑和方法,豐富教育內容和手段,有效開發人力資源,建設學習型社會。
四是著力推進高等教育辦學的開放化。開放化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趨勢,其主要特征在于校際、省際、國際及老師與學生、學校與社會等之間多方位、立體式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與發展。因此,應以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促進浙江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建設,通過吸引境外知名學校、教育和科研機構、企業,以新建、嫁接等方式,創辦中外合作學校,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加快浙江高等學校的開放化、國際化和現代化步伐。尤其要加強國際交流,借鑒國外經驗,引進國外資源,開展深度合作,提高開放水平,不斷增強浙江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五是著力推進高教人才培養的高端化。現代社會已步入高階社會,培養各類拔尖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當仁不讓的職責。應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專業學位教育,強化博、碩學位授權體系建設,擴大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的覆蓋面,增加博士和碩士學位點的數量,完善研究生教育體系,創新高端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升浙江高等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應堅持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基礎、內涵建設為重點、質量提升為核心,注重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進一步深化教學研究、優化專業結構、強化素質教育、完善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著力培養創新型專門人才和復合型應用人才。
浙江的高等教育強省建設,是一種歷史性的戰略選擇,既是目標與過程的有機統一,更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辯證法。首先,要從宏觀層面處理好高等教育內部各要素之間及其與社會的關系,實現定位準確、規劃科學、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制度健全、持續有序的高等教育發展目標。其次,要從微觀層面處理好高校內部各要素之間及其與社會的關系,全面實現學校事業的協調發展。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比較優勢和應有作用,提升高等教育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份額,為浙江率先實現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1]武書連.挑大學選專業(2011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54.
[2]浙江省教育廳.2010年浙江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1-11-05].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1-05-16/news201110516102757.html.
[3]朱振岳.來自浙江省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報告[EB/OL].[2011-11-06].http://www.edu.cn/20011210/3013456.shtml.
[4]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名單[EB/OL].[2011-11-10].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se/2011-08-30/news20110830142620.html
[5]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五年發展規劃(2009 -2013 年)[EB/OL].[2011-11-10].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lar&gid=17058182,20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