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利娜 秦剛林 廉 朝
2012年“兩會”召開前夕,采訪全國人大代表、武陟縣西滑封村黨委書記王有利并不是一件順利的事。2月27日,筆者一大早就來到了西滑封村。盡管提前約好了時間,但是王有利分身乏術,趕著參加幾個臨時會議。筆者在村委會辦公室等了一上午,終于在中午見到了從焦作市趕回來的王有利。由于午飯后王有利要立即趕往鄭州,于是采訪從辦公室轉移到了食堂。筆者和王有利邊吃邊聊,雖然僅有一頓飯的工夫,但從村里的建設情況到用地的節約集約,王有利言簡意賅,句句實在。
王有利今年48歲,是武陟縣西陶鎮西滑封村黨委書記,第11屆全國人大代表。1991年,他被村里委派籌建面粉廠。在他的努力下,一個當初建廠時日加工能力只有50噸的小面粉廠發展為現在年加工小麥35萬噸、年產方便面21萬噸的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之一,被業界譽為“一匹黑馬”,這也讓西滑封村有了新的經濟支撐,促進了周邊60多萬畝優質小麥種植,直接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5000多人。西滑封村先后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等稱號。
自2005年擔任村黨委書記以來,作為村第三代“領頭人”,王有利帶領全村1200名鄉親,在890多畝土地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6個集體企業年銷售收入達20多億元。
聊起土地話題,王有利提到了他去年帶到全國人代會上的提案,其中有兩項涉及土地問題:新農村建設發展不均衡,中央應因地制宜,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城市化進程中要安置好失地農民,使失地農民長遠生計有保障。
在談到中央資金對新農村建設傾斜時,王有利認為,一些貧困地區開展新農村建設在經濟上有困難,如果中央政策能夠適當扶持經濟不發達地區,加大農村土地整治資金補償力度,因地制宜開展新農村建設,老百姓會很樂意接受。“我們全村的老少爺兒們早就告別了兩層樓,搬進了有水、電、氣、電話、有線電視的6層樓和號稱‘中國農民第一高樓’的16層高檔農民公寓樓,夏有空調冬有暖氣,大家都滿意。村里投資近2000萬元進行了排污治理,硬化、綠化了街道,建起了醫院、中學和小學,修建了小康文化中心大型綜合文化廣場。可我們鄰村的村民卻對舊房戀戀不舍、不愿搬遷,為啥?還是提供的便利與實惠不夠。”王有利說,目前,武陟縣擬建設一個以西滑封為中心村,占地面積4000多畝、周邊輻射2.5公里、常住人口5萬人的新型農村社區,建成后,將騰出土地1000畝以上。
村里通過規劃村民住房而騰出來的土地,用于擴大企業生產規模。“企業用地我們主張節儉。”王有利說,村里要求企業必須集約用地,例如,斯美特方便面廠、面粉廠,建成了4層或6層的標準廠房。隨著村里經濟效益逐年提升,村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福利待遇比周邊鄉鄰要好很多。“村民住公寓,按月領工資,年終分股金,教育全免費,醫療有補助,養老有保險。”王有利說起了順口溜。“可是,我為什么還要提出那樣的提案呢?更多針對的是全國的新農村建設情況,并不是針對西滑封的一村一民。”王有利解釋道。
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但挖掘土地潛力、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空間卻是廣闊的。正如王有利所說,“我們在寄希望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的同時,要以民心為本,讓群眾得便利、得實惠、有保障,這是我們做好土地文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