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仲建全
豬鏈球菌病(Streptococcus suis disaese)是由豬鏈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細菌性感染病,國外有學者稱之為屠夫的職業病。本病潛伏期短、起病急、進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及早給予有效治療,進行充分隔離,嚴密護理觀察非常重要[1-2]。由于該病發病率較低,有關此病的護理報道相對較少。2006年5月-2006年8月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了12例人感染豬鏈球菌病患者,現將護理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6年5月-2006年8月在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確診人感染豬鏈球菌病患者12例,均符合2005年衛生部發布的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的診斷標準[3],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齡33~64歲,平均48歲。均為本市農民,其中9例參與宰割、加工“病豬肉”,2例密切接觸“病死豬”,1例食用過“病豬肉”。所有病例均有以下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畏寒、發熱12例,體溫均超過39 ℃;頭昏、頭痛伴嘔吐5例,乏力、全身酸痛4例,瘀點、瘀斑5例,煩躁不安2例,伴有咳嗽、咳痰1例,聽力下降或耳聾1例,呼吸困難1例。在確診12例患者中,休克型5例,腦膜炎型4例,普通型2例,混合型1例。
1.2 入院評估 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詢問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其有無伴隨癥狀(發熱、頭痛等感染中毒癥狀),了解實驗室檢查結果(白細胞計數、肝腎功能及病原學檢查等)及其心理社會評估;重點評估其流行病學史[4]。護理評估中發現11例患者密切接觸過病豬史(其中4例接觸前手上有傷口),1例食用過病豬肉;此符合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即密切接觸病豬、死豬時,致病菌經破損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而感染[5]。
1.3 消毒隔離 人感染豬鏈球菌病屬于新發感染病,執行嚴密消毒、隔離至血常規恢復正常,體溫正常3 d以上。本病流行時,立即分散、轉移本院感染病分院患者,全部作為救治人感染豬鏈球菌病患者的病區。地面、物體表面、墻面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噴灑100~200 ml/m2,作用60 min。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操作時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離衣及隔離鞋;換藥后用0.5%過氧乙酸消毒液浸泡消毒雙手2~3 min,然后用抗菌洗手液洗手。患者的醫療廢物送專用垃圾場進行焚燒處理。
1.4 一般病情觀察 該病起病急,臨床表現復雜、病情重、進展快,實驗室檢查示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部分重癥病例表現為腦膜炎及休克表現,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特別注意有無呼吸困難、缺氧,有無意識的改變及意識障礙的程度,瞳孔的大小及對光反射,肢體活動及皮膚情況等。12例患者入院后立即進行心電監護,嚴密監測體溫,觀察意識、瞳孔、肢體活動及各種生理病理反射情況。
1.5 中毒休克綜合征的觀察及護理
1.5.1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觀察及護理 觀察全身皮膚是否有瘀點、瘀斑,了解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DIC的診斷一經確立后,采用中等劑量肝素,每4~6小時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1.0 mg/kg。進行有關凝血功能的檢查,常規查血型、交叉配血,并作好輸血準備;注意輸血切忌過量,滴速不宜過快,最好輸入新鮮血,庫存1周以上血液含微型顆粒,可引起微栓塞,損害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必須加用微過濾器。本組病例中,5例患者皮膚可見瘀斑及瘀點,其中1例瘀斑、瘀點嚴重且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4例經積極治療和有效護理后吸收、好轉。
1.5.2 休克的觀察及護理 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神志、瞳孔的變化,觀察是否有面色蒼白、脈搏增快、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保持輸液通暢,準備搶救用物和藥品,發現異常及早報告醫生并積極搶救。本組中1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均好轉出院。1例休克型患者,入院后立即在局麻下行右鎖骨下深靜脈置管術,記錄并監測中心靜脈壓,記錄24 h液體出入量,及時調整輸液量、輸液速度;2例休克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呼吸困難,在抗休克的同時給予呼吸機搶救,加強其翻身拍背、排痰,防褥瘡等護理;6例入院后行腰穿術,4例初步診斷患者為腦膜炎型,1例為混合型,并加強對患者有無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征的評估。
1.6 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觀察及護理 觀察呼吸的節律、頻率、血氧飽和度,是否有呼吸氣促、窘迫和進行性低氧血癥;了解胸部X線檢查、血氣分析等結果;持續心電、血壓、氧飽和度監測;準備好呼吸機等搶救儀器及用物。采用呼吸終末正壓給氧(PEEP)操作是治療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重要手段,呼吸終末正壓給氧既可以提高肺泡容量、膨脹萎陷的肺泡,又可以增加肺的氧合能力,故應注意以下幾點:(1)吸痰時間不超過15 s,吸痰前后用100%氧濃度,以免氧分壓下降;(2)呼吸終末正壓給氧可根據患者情況調節,每次調節后應觀察患者心率、血壓、呼吸的變化,并于壓力調節后20~30 min查血氣分析;(3)濕化要充足,濕化水溫保持在36 ℃,防止呼吸道干燥,避免痰液粘稠;(4)氣管氣囊充壓后,囊內壓力不超過15 mm Hg,防止氣管內膜壞死。1例休克型患者,給予呼吸機搶救,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及痰液情況,并及時護理后患者好轉出院;1例合并混合感染,最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7 一般護理 一般采取平臥位,保持皮膚及口腔清潔。6例患者(3例腦膜炎型+1例休克型+2例普通型)使用鼻導管給氧(3~5 L/min),6例患者(4例休克型+1例腦膜炎型+1例混合型)使用面罩給氧(6~8 L/min),2例患者1例休克型+1例混合型)使用無創性呼吸機,必要時予氣管切開(本組病例中未進行氣管切開)。對于意識清楚的患者,協助漱口。昏迷患者,做好口腔護理,2次/d,注意口腔有無潰瘍、皰疹等。1例休克型患者并發口周皰疹,給予阿昔洛韋乳膏外用(即每日3次外敷)和口腔護理治療后痊愈。
1.8 癥狀護理
1.8.1 高熱的護理 患者入院時均為高熱,常規4 h測量體溫1次,降溫時首選物理降溫,慎用解熱鎮痛藥,物理降溫宜用溫水全身擦浴,也可在頭部戴冰帽,腋下、腹股溝、腘窩等處放置冰袋冷敷,降溫速度不宜太快,以下降1 ℃/h為宜[6]。密切觀察體溫、末梢循環情況,定時更換冰敷位置,按摩局部皮膚,體溫降至正常后撤去冰帽及冰袋。出汗后及時為患者更換衣服及被褥,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和整齊。
1.8.2 疼痛的護理 本組12例中,6例接受腰穿檢查,4例確診為腦膜炎型,均伴有頭痛癥狀。應密切觀察頭痛程度及伴隨的生命體征變化;若頭痛劇烈,煩躁不安,嘔吐頻繁及意識障礙等,往往提示顱內壓進行性增高,選用甘露醇及腎上腺皮質激素聯用,以脫水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同時,結合病房內空調等設施讓病室溫度保持在22~24 ℃,環境安靜,控制探視人員,治療護理集中進行,避免各種不良刺激。4例患者入院后感乏力、腰背部肌肉酸痛,評估患者局部的肌肉張力,進行局部按摩并協助其翻身。此時加強護理評估,將患者置于舒適體位,腰背下墊軟枕,制定翻身計劃并定時為其翻身,保持皮膚清潔、衣被干燥,每班床旁對患者皮膚情況進行交接班。
1.8.3 呼吸道的護理 對呼吸困難或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鼻導管吸氧(3~5 L/min)或面罩法吸氧(6~8 L/min)。對咳嗽、痰液粘稠、痰多的患者及時給予止咳祛痰藥,如沐舒坦30 mg+地塞米松2 mg+生理鹽水超聲霧化吸入;鼓勵患者深呼吸,協助翻身、拍背,促進排痰。不能自行排痰者,使用負壓吸引器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嘔吐物,保證充足的氧氣吸入。
1.8.4 聽力下降的護理 由于患者住院期間聽力下降導致語言交流障礙,與患者交流時,除提高音量外,盡量配合使用非語言交流的方式,如微笑、眼神交流、手勢及文字交流等。
1.9 心理護理 患者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心態:知道病情的嚴重,擔心難以治好;因發病者均來自農村,擔心醫療費用昂貴,經濟難以承擔;有劇烈頭痛、煩躁不安者,情緒波動大,不配合治療。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采取心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轉化角色,正確對待疾病;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耐心傾聽,情感支持;解決患者的實際困難。
1.10 健康教育、出院指導 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增加對本病的認識。告知患者及家屬人感染豬鏈球菌是由于密切接觸了病豬、死豬等方式感染,特別是手、皮膚破損的人群最危險;病豬、死豬一定要經過無害化處理,更不能隨便宰殺和食用,出現發熱、頭痛等癥狀,應盡快就近送醫院就治。同時,注意飲食衛生、加強營養;注意休息,不適時隨診。
本組12例,10例患者治愈出院,1例放棄治療出院,1例入院后48 h內死亡,其死亡原因為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人-豬鏈球菌病其病情重、進展快、病死率高,通過密切的臨床觀察,才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建立規范化的護理程序(護理評估、消毒隔離、病情觀察、一般及休克護理、癥狀護理及心理護理等),對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和病死率非常重要。
[1]Kay R,Cheng A F,Tse C Y.Streptococcus suis infection in Hong Kong[J].Q J Med,1995,88(1):39-47.
[2]曾爛漫,任珍.感染病科分冊(實用專科護士叢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05-208.
[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省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綜合征診斷標準[S].北京:衛生部網站,2005-07-26.
[4]王穎,張永輝,陳旭霞,等.1例人感染豬鏈球菌病腦膜炎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7,22(5):69-70.
[5]盧洪洲,張云智.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的研究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2006,23(4):287-288.
[6]陸以佳.外科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