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 陳彥 張明 楊毅 崔建國 李文輝
1993年WHO就對未來醫學人才提出了“五星級醫生”的要求,在現代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下,公眾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評價標準除醫療專業技術之外,還包括對醫療服務人文因素的要求[1]。醫學人文是指與醫學科學和醫療服務相關的人文科學知識的總稱,醫學人文教育就是為了培養醫學工作者的人文素質而進行的教育活動,是一項涉及終身的教育[2]。醫學科學的本質決定了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傳授醫學生專業知識、培養醫學技能的同時,需進一步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惡性腫瘤的防治是本世紀醫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腫瘤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涉及的范圍日漸擴大,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涉及面極廣的獨立學科,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在腫瘤學臨床實習階段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有助于醫學生在新的知識構架基礎上,建立新的診療觀、預防觀、大衛生觀、大健康觀,有助于培養出不僅具有扎實的腫瘤學基礎理論和系統專業知識,而且具有獨立處理腫瘤學各個方面的診療能力的高素質的醫師[3-5]。但現行的臨床帶教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忽略了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本文旨在分析現狀,探討如何提高腫瘤學臨床實習階段的人文教育。
1.1 重視學生醫學教育,輕視學生人文教育 近年來,腫瘤學發展迅速,新概念、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問世,與腫瘤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知識日益劇增,臨床教學時間更加緊湊,在實習過程中學生耳聞目睹的多是帶教老師依靠先進的醫療設備,采用高新技術追求治療的成功,很少關注患者的需求,弘揚人文精神安撫患者。致使學生缺乏醫學文化底蘊的熏陶,缺乏對醫學本質和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和體驗。人類的健康和疾病雖有其自身發展的生物學規律,但在很大程度上更受到心理、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只有對健康和疾病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有充分的認識,才能真正地為社會提供更好的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1.2 醫患關系變化對實習產生影響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一系列的醫療衛生法律、法規和規章的頒布執行,公眾維權意識和法制觀念的普遍增強,醫患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近幾年我國醫患糾紛事件不斷上升,醫患關系日趨緊張[6]。惡性腫瘤患者是一類特殊的群體,就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多數無法根治,人們普遍感到恐懼,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心理危機,承受著巨大的的壓力,尤其是中晚期患者,身心承受著極度的痛苦,許多患者不愿意配合甚至拒絕床邊實習,使學生失去了很多實踐的機會。且全國各地醫療糾紛、醫鬧事件頻繁發生,甚至出現了臨床醫師被患者致傷、致殘、致死等極端事件,使得臨床實習受到許多限定,臨床實習教學工作處于兩難境地。如何在腫瘤學的臨床實習中培養學生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交往的溝通能力,讓學生學會與腫瘤患者這一特殊群體打交道,幫助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各種診治,爭取早日康復,是腫瘤學臨床實習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1.3 重視學生專業學習,忽視學生心理健康 實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實習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提高實習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當前醫療環境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高素質醫學專業人才的必備素質的重要環節[7]。作為一名腫瘤學專業學生,將來從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業,既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病,也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礙,以守護人民的健康。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的最后階段,是在校生向社會職業人轉變的實習期,是從學生向臨床預習醫生的過渡期,角色改變跨度很大,很多學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焦慮、抑郁和強迫等癥狀較為突出,需要給予更多地關注[8]。
1.4 帶教老師的水平層次不齊 首先,目前承擔臨床一線教學任務的醫務人員,大多數是在原有的生物醫學模式下接受的教育,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他們為解除患者的病痛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他們在校期間接受的社會人文教育甚微,工作后又面對如此繁重的勞動、高發的醫患糾紛和不良的執業環境,自身的人文感受缺乏。其次,醫學繼續教育項目中的人文教育項目嚴重不足,個別醫務人員又不重視自身的學習和提高,職業精神缺失。再者,隨著醫患關系日益惡化,醫務人員更關注自身的執業安全,忽視了與患者的情感交流與溝通,忽視了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見病不見人問題日益突出。
2.1 實習前期再強化理念的學習 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以前醫院就應該把醫務人員道德規范,醫生和實習生在醫療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患者的權利和義務,腫瘤患者的心理特征,正常的醫患關系,醫患溝通技巧、人文關懷意識,與醫療相關的國家法律法規等教育作為專題,有針對性地舉辦講座。通過不斷教育引導,讓學生自覺遵守醫療相關法律法規、醫務人員道德規范、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尊重患者的權利和義務,樹立人文關懷意識,掌握腫瘤患者的心理特征,加強醫患溝通技巧,弘揚人文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在每個學習和工作環境中規范每個人的醫療行為。
2.2 加強臨床教師自身的人文修養 作為在醫學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臨床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和“治病救人”的職責,在現代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下,面對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正確認識紛繁復雜的醫學科學,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十分重要。臨床教師除了必須具備精湛的醫術、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外,還需要終身學習和不懈努力,通過不斷擴充相應的人文科學知識,做到將人文素質內化于臨床醫療和教學工作中。因此,強化醫學繼續教育項目中的人文教育項目;加強管理部門對人文教育的支持、配合和管理;充分運用醫學院校學校內、外,醫院兩大資源,搭建人文教育管理網絡,探索網絡人文教育體系,建立網絡人文教育資源庫;建立醫學人文教育師資培訓和專業認證的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醫學人文教育師資隊伍培訓制度等,以實現醫學人文教育師資隊伍培訓的專業化。
2.3 在臨床實習過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通往職業醫務工作的入口,是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時期,是進一步加深醫學生對職業操守和人文關懷認知和內化的時期[9]。在腫瘤學臨床實習期,(1)醫院應選派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醫師帶教,通過言傳身教,親身示范,用細節來教育和打動實習生,使學生業務和思想素質得到全面提高。(2)在學業考核環節上應突出敬業精神、工作態度、醫護人員和患者評價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是一名職業醫生必備的素質。(3)應定期組織學生與德高望重的醫師、護士、心理康復醫生和法律專家進行座談,結合典型的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案例,講解醫患溝通中常見的問題和防范措施,交流如何提高醫患溝通技巧。如何告訴患者及家屬壞消息,如何執行保護性醫療制度,如何安撫患者的心理沖突和社會調適,幫助腫瘤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爭取早日康復回歸社會和家庭。
2.4 建立醫院與醫學院校之間的人文教育聯系制度 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的一個重要心理調整期,需要學校與醫院密切配合,經常進行聯系和溝通[10]。教學管理部門應不定期委派教師到醫院對實習生思想、工作和生活進行了解,關心他們在實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及時掌握實習生的工作思想動態,并將相關信息反饋給醫院教學管理部門和帶教老師。醫院和帶教老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據反饋深入研究學生的內心反應,從學生角度來理解學習的過程,尊重學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一些健康、積極、正確的價值觀滲透給學生。注重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職業道德品質和綜合動手能力,延伸學校的理論教育,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
綜上所述,要實現醫療服務“仁”與“術”的統一,醫學人文教育必須貫穿于醫學教育、醫學發展的始終,面對全球性惡性腫瘤日益高發趨勢,腫瘤學臨床教學面臨的新挑戰,既要授學生以魚更要授學生以漁,只有加強臨床實習階段的人文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及腫瘤治療新模式的合格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1]張凌,鄒俊杰,王亞平.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談醫學生的人文教育 [J].Information Recording Materials,2011,12(5):56-60.
[2]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10):66-68.
[3]聶素濱,金祥雷,于雙成.發達國家醫學人文學科教學探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8,12(4):18-19.
[4]楊勇,李玲君,和新穎.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6):1200-1202.
[5]張俊.當下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8):64-66.
[6]李雯,徐濤.從醫患關系緊張看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J].中國西部科技,2010,9(34):91-92.
[7]宮亮,周向東,熊瑋.國外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特點和我國的現狀分析[J].教育論壇,2011,8(23):106-107.
[8]趙晉龍,何黎升,龔振宇,等.加強臨床教學中的人文思想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4,17(1):59-64.
[9]王家惠,彭榮春,趙瑜.淺談醫學生臨床實習階段的人文素質教育[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2):174-175.
[10]李曉軍,韓翠霞.論醫學人文教育在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和實施路徑[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20(3):13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