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生
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鎮沿河衛生院,江蘇寶應 225801
在乳腺癌臨床診斷與治療中,雙側乳腺癌的發病率較小,但是其對于病例的治療難度更大,對于身體的危害性更高,在診斷與治療中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要結合局部檢查與X線診斷進行科學診斷[1],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診與漏診現象,對患者及時開展對癥治療,保護患者身心健康。本文選取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30例以手術病理驗證的雙側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
本組患者為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雙側乳腺癌患者,共計30例,年齡32~66歲,平均43.5歲。患者中20例雙側乳房可觸及腫塊,18例出現溢液;患者中有18例呈現為病理型兩側乳房相同,12例不相同。患者中癌變主要為浸潤性導管癌12例、浸潤性小葉癌2例、單純癌2例、炎性乳腺癌3例、原位癌9例、乳頭狀瘤癌變2例。
本組患者全部運用Giotto高頻乳腺機以及柯達CR系統和配套IP板,激光打印機以及對應激光膠片,以CC與MLO位攝片,依據診斷實際需要決定是否增加XCC。臨床診斷運用分析攝片與局部體檢結合的方式。
在全部患者X線檢查中,12例患者具有直接征象,其中毛刺腫塊6例、圓形腫塊3例、鈣化腫塊2例以及分葉腫塊1例;18例患者具有間接征象,其中惡性鈣化灶8例、異常血管相4例、厚皮征2例、牛角征1例以及結構紊亂3例。檢查診斷中出現漏診與誤診均為5例,漏診5例患者中2例原位癌、2例單純癌和1例浸潤性導管癌;誤診的5例患者中2例乳頭狀瘤癌變,3例原位癌。
在雙側乳腺癌患者X線攝片檢查中,征象是診斷定性的重要依據,直接征象主要為乳房部位腫塊特征,在X線臨床診斷中最具特異性的是毛刺腫塊以及鈣化腫塊,病理分析與X線診斷均確診吻合[2];間接征象主要指乳房部位腫塊之外,周邊組織在浸潤狀態或者因癌性生長代謝出現異常,X線檢查中出現征象改變,在間接征象中惡性鈣化灶最為明顯,依據其癥狀表現分類,可以細化為斷針狀、泥沙狀、小叉狀以及團簇狀鈣化灶[3],本組患者中8例惡性鈣化灶均依據鈣化癥狀進行診斷的。
本組患者出現漏診與誤診的原因為患者病變因素以及醫生臨床診斷技術原因。在乳腺中由于腺體較為擴充,出現病變的部位和腺體以及纖維的X線衰減系數非常接近,這就導致較小的腫塊以及鈣化等病灶漏診可能性加大[4]。本組患者中2例原位癌以及1例浸潤性導管癌被漏診就是這樣的因素影響,另2例單純癌在臨床癥狀方面不夠明顯,經X線臨床診斷僅可見幾顆粗條狀的良性鈣化,導致患者漏診。為避免腺體掩蓋導致漏診,應當配合開展B超乳導管鏡放大攝影進行檢查,提高準確診斷水平[5]。在出現誤診的5例患者中,有2例原位癌因為臨床醫生對于無中心潛毛刺征象認識準確性不足誤診為增生癥,其余3例圓形腫塊和分葉腫塊,由于自身呈現為類良性腫塊,加之對側已經為乳腺癌確診,導致誤診,將其診斷為纖維腺瘤,由此可見,對于這樣類型的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充分觀察各方面征象,進行綜合判斷,對于年齡較大患者更要提高關注度,預防誤診現象[6]。在乳腺癌臨床治療活動中,雙側乳腺癌作為其中的一種嚴重類型,其具有乳腺癌檢查中的所有征象,但是雙側乳腺癌因為兩側發病,臨床治療診斷具有特殊性,加之醫生診斷水平與思維的差異性,出現誤診與漏診的概率較大[7]。因此,在乳腺癌患者的診斷與治療活動中,醫療人員應當充分分析研究X線攝片結果,并充分參考臨床以及觸診情況,對乳腺癌X線征象進一步掌握,提升觀察準確性,在出現不確定因素時,輔之以乳導管鏡、B超以及CT、MRI和局部重點片等檢查手段[8],更加科學診斷,預防誤診、漏診,為患者對癥治療奠定基礎。
[1] 顧正華.X線診斷乳腺癌征象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0,5(4):55-56.
[2]周強軍.乳腺癌X線檢查漏診5例報告[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8(3):47.
[3]劉必東.乳腺癌100例臨床病理特征研究[J].當代醫學,2010,11(7):103-104.
[4]任少華.早期乳腺癌的X線診斷[J].中國實用醫藥,2010,14(10):45-46.
[5]董善子,安慶蘭.超聲診斷乳腺癌的價值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0,13(9):101-102.
[6]邵明利.乳腺癌鉬靶的X線表現特征[J].中國醫學工程,2010,7(3):56-57.
[7]李雪松,曲春玲,馬燕.乳腺良惡性腫瘤鉬靶X線表現及鑒別診斷[J].山東醫藥,2010,7(3):89-90.
[8]趙洪斌,劉丹.乳腺癌X線診斷方法的對比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0,17(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