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星
江西省樂平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西樂平 333300
外傷性腦梗死是顱腦外傷后比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如果不能及早的發現、診斷和治療,將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的致殘率或導致死亡。為了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我們收集了本院2007年1月~2012年3月共26例外傷性腦梗死病例,并結合文獻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本組 26例,其中,男 19例,女 7例,年齡 2~68歲,平均27歲;致傷原因:墜落傷15例,車禍傷9,打擊傷2例;輔助檢查:傷后6 h CT掃描顯示硬腦膜外血腫(血腫量大于60 mL)4例,硬腦膜下血腫和或腦挫裂傷17例,單純顱骨骨折3例,無特殊改變者2例。24 h復查CT發現腦梗死灶,其中,單側基底節區15例,雙側基底節區4例,額顳頂葉2例,枕葉5例。同樣部位MRI提示異常信號,主要表現為T1WI低信號和T2WI高信號。
7例顱內有明顯占位效應的行開顱減壓術,19例行保守治療,均給予:(1)降顱壓,可使用甘露醇,每日量 0.5~1.0 g/kg,快速靜脈注射。(2)神經營養,可使用神經節苷脂針靜點20~100 mg/d。(3)激素。(4)改善微循環及緩解腦血管痙攣等處理,可使用尼莫地平靜點4~6 mg/d。蛛網膜下腔出血明顯者行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腦脊液,同期行高壓氧及功能康復鍛煉。
隨訪6個月,按GOS評分[1]評價治療結果:良好15例,輕殘4例,重殘6例,死亡1例。
(1)腦血管受壓: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致腦組織發生移位,使腦血管被直接壓迫或受壓于大腦鐮,小腦幕切跡緣,骨嵴等處,導致腦梗死。例如:顳葉鉤回疝可導致大腦后動脈被壓迫在天幕緣,引起顳枕葉腦梗死。(2)腦血管痙攣: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氧和血紅蛋白刺激血管壁,激活磷脂酶C,進而激活蛋白激酶C刺激血管平滑肌持續收縮,引起血管痙攣[2]。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還引起內皮細胞源性血管擴張因子耗竭,造成血管平滑肌舒張障礙導致腦缺血。(3)微循環障礙:顱腦損傷后,可致腦實質內點狀出血和血管內微血栓形成,此外由于脫水劑的使用及限制病人的液體的入量,導致血液黏滯度增高,而且外傷后顱內壓增高,造成腦灌注壓下降,血流緩慢,凝血系統被激活,血管內血栓形成[3]。進而引起腦梗死。這種顱腦損傷后的微循環障礙和血液流變學變化在傷后3~7 d達到高峰[4]。(4)腦血管損傷:外傷性腦梗死易發生在基底節區,該部位的血液供應動脈如豆紋動脈,穿支動脈等從主動脈干分出,行走長而迂曲,很少有吻合支,當頭部外傷時,腦組織發生相對運動,血管受牽拉與扭曲,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及痙攣,形成血栓,引起腦梗死。頸內動脈損傷也被認為是外傷性腦梗死的又一原因,其發病機制為頸部直接損傷,可使頸動脈血管內膜損傷,形成附壁血栓或栓子脫落堵塞相應血管。另外,頭部外傷時引起頭過伸或頸部快速向對側旋轉,頸內動脈內膜和中層撕裂,形成血栓,均可導致腦梗死[5]。(5)外傷性腦梗死:兒童較成人多見,因其頸部肌肉發育較頭顱相對遲緩,支持保護作用差,外傷時頭顱過伸度大,頸動脈易受損[6]。同時,小兒顱骨彈性好,減速傷時外力向頭部中心區傳遞,外力消失顱骨復位瞬間所造成的負壓最大,近中心處的穿支小動脈容易受損,故損傷后易造成內膜脫落、血管痙攣乃至梗塞灶形成。而小兒植物神經功能發育不健全,血管自我調節能力差,損傷后易發生痙攣,血管閉塞,也容易造成腦梗死的發生[7]。
外傷性腦梗死是顱腦外傷后遲發性腦損害之一。早期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且常與顱腦損傷的癥狀相互交雜,容易延誤診斷。其主要有以下特征:(1)明確的顱腦外傷史。(2)腦梗死的臨床表現距外傷時間有數小時的間隔,常出現無法用原發性腦損傷解釋的病情變化。(3)多見于兒童。(4)主要表現為遲發性偏癱,失語和或偏身感覺障礙等,嚴重的可以導致植物狀態甚至死亡。(5)行多次CT掃描和或MRI掃描,有利本病的診斷。(6)梗死灶多位于基底節區。
外傷性腦梗死的臨床表現特別是早期很難和原發性腦損傷相鑒別,因此需要對患者密切觀察,尤其當患者出現不能用原發傷解釋的臨床表現,或者病情好轉后又出現病情惡化,行CT復查十分必要,CT復查不但可以發現梗死灶,而且可以觀察梗死灶變化過程包括范圍和CT值的變化[8-9]。通常腦梗死癥狀的出現和外傷常會有一個間隔期,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大多在24 h后出現,48 h達到高峰,遲發性偏癱是本病的臨床特征。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為CT掃描,主要表現為與閉塞血管供血區相一致的低密度區,多呈扇形。但需要注意大多數腦梗死患者的CT表現在傷后24 h內不會有明顯變化。因此,早期診斷腦梗死需要采取其他方法,例如MRI掃描,可在血管梗塞出現30 min后,即顯示相應供血區的梗死灶,表現為T1WI低信號和T2WI高信號。
積極的治療原發性顱腦損傷,在常規應用脫水劑、激素、神經營養藥物等的同時,應注意:(1)維持有效循環血量,提高腦灌注壓,充分地補充液體,增加血容量,不但能稀釋血液,降低血液黏度,并能維持收縮壓在較高水平,使腦灌注壓增加,血流加快,供氧增多,是防治腦梗死的重要措施[10]。(2)鈣離子拮抗劑的使用,如尼莫地平可選擇性地作用于腦血管平滑肌,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減輕腦血管痙攣,改善缺血灶及其周圍腦組織的血流。(3)高壓氧治療,高壓氧能提高血氧含量和氧分壓,維持細胞的能量代謝,加速損傷血管的修復,促進梗塞區側支循環的建立,有利于恢復損傷的腦組織和神經功能。(4)開顱手術,患者腦梗死面積大,使中線結構偏移大于0.5 cm,伴有意識障礙進行性加劇,或已腦疝形成,則需要盡早行開顱手術治療,術中去骨瓣后敞開硬腦膜,顳肌直接覆蓋在腦組織上,術后顳肌與腦組織粘連易形成側支循環,使頸外動脈參與供血,可以改善腦缺血的程度。
外傷性腦梗死的臨床表現易與原發性腦損傷的表現相混淆,致使延誤診斷和治療,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需要提高對外傷性腦梗死的認識,及時發現,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改善患者的預后。
[1]盧洪流.中英對照GOS評分[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5,4(5):537.
[2]趙愛國.外傷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2004,31(2):176-179.
[3]常杰,戴秀英.外傷性腦基底節區梗塞37例報告[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7,14(1):35-36.
[4]陳建良,曹美鴻.腦外傷與腦微循環障礙[J].國際神經病學外科學雜志,1993,20(4):192-194.
[5]王敏忠,李春霞,王鳳焰.外傷性腦梗死的診斷與治療[J].山東醫藥,2001,41(1):9-10.
[6]黃志見,陳民.兒童外傷性腔隙性腦梗死23例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1):167-169.
[7]孔偉,薛躍華,徐正保,等.17例小兒基底節區外傷性腦梗死的臨床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0,15(5):607.
[8]王建華,程妙婕.外傷性腦梗死的CT診斷(附43例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雜志,2003,11(1):26-27.
[9]溫俊邦,漆明剛.外傷性腦梗死 CT分析[J].西南軍醫,2011,13(4):633-634.
[10]郝繼恒,毛伯鏞.外傷性腦梗死的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06,33(4):35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