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教授王嘉良先生的《王嘉良學術文集》,2011年10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集共12卷,總計400萬字左右,基本上反映了作者三十余年學術研究的主要成果。
王嘉良教授在浙江師范大學任教已歷四十余年,長期致力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文學思潮與流派、地域文化與文學、現當代作家論等。學術成果豐碩,已出版學術專著、編著、文學史教材三十余部,發表學術論文280篇左右。文集各卷內容簡述如下:
卷1、卷2收入專著《現代中國文學思潮史論》(上、下)和部分研究論文,旨在通過對以往文學思潮研究的反思,提出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即從文學形態論角度切入,從史與論的結合上闡述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重點論述七種現實主義文學形態、五種浪漫主義文學形態和三種主要的現代主義文學形態,以求對文學思潮研究的突破。
卷3《“浙江潮”與20世紀中國文學》,為作者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浙江新文學作家群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成果,論述作家群體生成的地域歷史文化背景、引領文學新潮的意義等,分別論述浙東鄉土作家群、“白馬湖”作家群、“湖畔”詩人群、“語絲”作家群、浙東左翼作家群、“現代”作家群、戰時浙江作家群等七個作家群體。
卷4《魯迅創作論》,是對魯迅各種類型的創作(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的研究與評述。雜文研究見于收入的專著《詩情觀念與審美構造——魯迅雜文的詩學意義闡釋》,論述其他文體見于發表的學術論文,揭示了魯迅創作的藝術獨創性和多樣審美形態。
卷5《茅盾小說論》,收入專著《茅盾小說論》和其后發表的部分研究論文,有對茅盾小說的全景描述,重在揭示典型的社會剖析小說模式、現實主義小說特質、獨到的小說敘事模式等,并對茅盾作為小說家的歷史地位作出評價。
卷6《茅盾藝術范式論》,側重論述茅盾注重理性化敘事的藝術思維獨特性、強調“社會批判”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質等“范式”特征,由此顯示出其作為藝術“范型”的存在,并對中國新文學產生范式意義。
卷7《蕭乾傳論》分為“傳”與“論”兩部分。收入的《蕭乾評傳》對蕭乾的生平與創作作了全面評述,揭示其作家、報人、翻譯家三位一體在中國現代文化/文學史上的重要貢獻。“專論”部分側重論其文學創作,論其作為獨特“京派作家”的創作特色。
卷8《戰時東南文藝史論》亦為作者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收入兩部專著《戰時東南文藝史稿》和《中國東南抗戰文化史論》,對持續抗戰八年之久的戰時東南文藝、文化運動作了全景描述,對戰時東南文學、藝術創作都有較為詳盡的述評。
卷9《地域視閾的文學話語》為專論地域文學的論文結集,著重闡述地域文學與文化,地域文化與作家群體、文學思潮等諸種關系。本卷論文均在國內有影響的學術刊物發表,側重闡述作家群體的地域色彩、精神品性、藝術訴求等,對地域文學研究有較大的學理提升。
卷10、卷11《新文學論叢》分《文學史論》和《創作論》兩卷,為中國新文學研究論文結集,側重于文學史問題的研究與探討,新文學創作的綜合研究,涉及帶有流派性、文體創造性等文學現象的研究。對單個作家的研究,對其代表性文本作了較為深入的解讀。
卷12《綜論·序跋》收入了文集各卷未曾容納的研究論文、文藝評論、教育研究論文等。本卷的“序跋”部分,收入為著者本人和他人的學術著作所作的自序、總序、序言、后記18篇,從中可以概見各書的成書過程和著者的部分學術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