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蓮桂 武海玲
青海省海西州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青海 海西 817000
2010年我院曾在門診診治1例以外耳道腫物為首發癥狀的腮腺腺樣囊性癌患者,該患者曾被多家醫院誤診而延誤治療,因此,筆者認為該發病形式值得注意,現將診斷及治療經過報道如下:
患者女,36歲,于2010年8月因左側耳部疼痛,流膿血樣分泌物,伴漸進性的聽力下降1個月余為主訴來我院就診。耳部檢查:左耳廓正常無畸形,外耳道部分皮膚潰爛,外耳道上壁可見條索狀隆起,長約0.8 cm,淡褐色,表面不光滑,部分組織潰爛、充血、基底廣,固定無壓痛。左側腮腺區無腫脹,無面癱,無壓痛,無腫塊,無鼓腮漏氣及口角歪斜,左顳頜關節輕度腫脹,張口無受限,頜下區未觸及腫大的淋巴結;內聽道CT顯示:外耳道可見軟組織腫物,中耳、內耳及乳突區未見異常;聲導抗提示:左耳B型曲線;純音測聽:左耳混合性耳聾(中度)。初步診斷考慮:外耳道腫物合并感染。經抗炎對癥治療1周,癥狀無明顯改善。轉至上級醫院診治,行常規檢查診斷為:①外耳道癤腫;②炎性組織增生。建議抗炎治療及腫物切除術。給予抗炎治療1周,癥狀稍好轉,患者因個人原因拒絕手術治療。后癥狀反復發作,多次對癥治療無效。隨后左耳出現一包快,約蠶豆大小,無疼痛,左側重度耳聾。2010年12月到省外醫院就醫,彩超顯示:左腮腺區實性腫物,大小約33 mm×40 mm×50 mm,外形欠規則,邊界欠清,內為低回聲,分布均勻,性質待定。行左耳前腫物活檢術,病理顯示:(左腮腺)腺樣囊性癌,局部可見瘤細胞侵犯神經。增強CT顯示:左腮腺區惡性腫瘤侵犯外耳道。提示外耳道腫物來源于左側腮腺。在全麻下行左側腮腺腫物探查術、腮腺部分切除術、面神經松解減壓術、臨近組織瓣轉移修復術,手術順利,術后行放化療等綜合治療。手術后標本確診為:左腮腺腺樣囊性癌(T3NXM0)。
腺樣囊性癌發病部位包括涎腺、氣管、肺、乳腺、淚腺、女性生殖道和前列腺等,腮腺是最常見的發病部位之一。腺樣囊性癌可分為篩孔狀、管狀型和實質型三種亞型,同一腫瘤中往往有多種類型表現,所占比例不同,管狀和篩狀型者一般較實質型成分超過30%者的侵襲性輕[1]。
以外耳道腫物為首發癥狀的腮腺腺樣囊性癌臨床較少見,容易出現誤診。本例患者誤診時間約4個月,錯過了手術的最佳時機,給患者及家人增加了經濟負擔及精神上的痛苦。分析原因:①發病初期腮腺區無癥狀。患者首發癥狀在外耳道,以耳部疼痛及流膿血癥狀為主,雖然在多家醫院就診,但醫院均只關注了患者耳部癥狀,進行了針對耳部的相關檢查,未考慮行鄰近器官及全身檢查,臨床思路局限,未考慮到鄰近器官腫瘤轉移至外耳道的可能性,沒有整體全局觀念把握局部癥狀與全身疾病的聯系,造成誤診。②基層醫院臨床所見病例數少,頭頸外科尤其腮腺手術開展不多,臨床經驗缺乏對該病的認識。本例患者腮腺腫瘤位于腮腺深葉,位置隱蔽,雖有外耳道轉移,但沒有面癱、腮腺明顯腫物等癥狀,早期不易察覺。腺樣囊性癌是涎腺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涎腺腫瘤總數的3.82%~10.00%[2]。腮腺腺樣囊性癌相對發展較慢,有沿神經血管束擴展的特點,區域淋巴結轉移較低,血性轉移較高。因此,臨床醫師應該對外耳道轉移為首發表現的腮腺癌高度警惕,尤其在中青年患者出現外耳道腫物等癥狀時,應想到周圍鄰近器官癌轉移的可能,詳細了解病史,完善系統體格檢查;輔助檢查方面,應結合耳部癥狀特點,恰當采用多普勒彩超、CT等檢查,如高度懷疑轉移可采用腫物活檢,病理定性。
目前腮腺腺樣囊性癌的治療主要是采用以手術為主、放療為輔的綜合治療,由于該腫瘤的神經侵襲性,當發現原位或局部侵襲時,在術中是否要保留神經,需要個體化考慮,因人而異;術后放療能很好的提高局部控制率,尤其對鏡下切緣陽性患者。術后放療是手術治療的重要補充,化療敏感性較差,多用于晚期患者。靶向治療和基因治療還處于探索階段[3]。
總之,腮腺腺樣囊性癌的具體治療方案因發病部位、臨床分期、組織學分級等不同而不同。
[1]劉紅剛,高巖.頭頸部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5-327.
[2]付龍生,吳日練.腮腺腺樣囊性癌伴轉移1例報告[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1,(S1):85.
[3]王學辰,嵇慶海.腮腺腺樣囊性癌的治療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08,18(8):71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