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華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高職“教學做”一體化教材建設創新簡論*
李紹華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以高職教育的特征和課程教學要求為導向,本文從對行業崗位的實際調研出發,分析了高職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做”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教材的創新和教材建設的策略,旨在探討切實符合高職課程要求、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做”一體化教材建設理論體系的構建,以期為高職教材內容結構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提供參考,充實、發展、促進高職教材建設方面的研究。
高職;“教學做”一體化;崗位群;課程體系;教材建設
“教學做”一體化是我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所創立的教育理論。其內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2006年,教育部文件對“教學做”一體化、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就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把課堂帶進實驗室、實訓車間甚至校外企業,從而很好地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使學生由原來的坐在教室里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地在直觀環境中實踐、驗證理論知識,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模式既直觀生動,又可極大地啟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現離不開一體化的教材建設、一體化的實訓場地建設、“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建設。筆者擬對其中的一體化教材建設進行研究。
“教學做”一體化教材的建設,不僅是高職示范性院校建設的重要項目,也是深化課程改革,確保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前提。職業教育以直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其專業大都是按照職業崗位(群)設置的,不同的崗位對人員的素質和知識能力結構都有明確的要求,各門課程的教學都要始終為學生的上崗、轉崗和繼續學習服務。所以,一體化教材要以完成打基礎和服務專業課教學雙重任務為編寫方針。
“教學做”模式下高職一體化教材建設應貫徹“能力核心、素質全面、知識夠用”的宗旨。在知識結構的安排上,徹底打破傳統教材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構架的弊端,根據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確定課程目標、教學模塊,取舍教學內容,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按照理論實習一體化的原則設計與編寫,既要考慮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又要從解決綜合應用性問題的層面選擇內容,緊緊圍繞學生專業能力、通用能力與全面素質培養這條主線設計教材內容及編排體例,其理論知識部分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應用為目的。要結合現場實際選定典型工作任務,并將相關理論知識點分解到實訓任務中,以項目為引導、以任務為驅動,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進行適當的調整,把職業資格標準融入教材中,從而有計劃地開展技能訓練。一體化教材在具體編寫過程中應避免按照學科知識的系統框架編寫,所舉實例要典型,講解要詳細,操作要具體,努力使教材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突出特色。教材編寫要符合讀者的心理特點,遵循認知規律,結合適應現代職業教育要求的教學策略編寫。謀篇布局時應由淺入深,結構合理,重點突出。教材應充分體現“教學做”一體的職教思想,達到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練什么的目的,為高職教材的開發提供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借鑒意義的試驗范本。
高職教育的課程改革及教材建設應以行業為導向,以職業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本著注重操作技能、突出技術應用、致力創新素質培養的總體思路,優化整合課程內容,強化技能培養,突出應用性,真正體現高職教育特色。
要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由學院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組織校企雙方專家剖析機械行業的崗位,確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務,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整合,轉化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任務,形成“教學做”一體的新課程體系。
應按照學生知識、技能、職業態度的形成過程及學習領域之間工作過程的內在聯系,由“教學做”一體化課程、頂崗實習和專業選修課共同構成“574”專業課程體系。“5”是崗位基礎領域,由計算機操作與應用、圖樣識讀與繪制、機械二維繪圖CAD、一體化鉗工基礎理論與技能訓練、一體化液壓與氣壓技術5個學習領域構成;“7”是崗位核心領域,由一體化機械零件與裝配技術、一體化電工與電氣控制技術、一體化金屬切削加工與工藝技術、一體化數控操作與編程、一體化量儀與測量技術、一體化機械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一體化CAD/CAM等7個“教學做”一體的學習領域構成;“4”是崗位擴展提升領域,由機電產品生產管理與營銷、工藝與夾具畢業設計、頂崗實習及專業選修課組成。
按照國家職業標準、職業技能鑒定標準,以技能訓練為核心、理論知識夠用為度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以技能訓練內容為主線,劃分專業模塊。以技能訓練課題為基本單元,打破學科課程體系,將理論知識按照實訓的需要融入實訓(技能訓練)課題中,形成一體化課題模塊,課題模塊按照需要組合成模塊課程。
以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要求為基礎,按照鉗工職業技能鑒定標準,以技能訓練內容為主線,劃分為9個組成部分,每個組成部分為一個一級模塊。將一級模塊細分為二級模塊,如鉗工基礎理論與技能訓練模塊劃分成劃線模塊、鏨削模塊、銼削模塊等9個二級模塊。二級模塊又進一步細化形成三級模塊,如銼削模塊劃分成銼削單平面、銼削長方體、銼削六角體、銼配及曲面銼削等三級模塊。模塊劃分按照逐漸遞進的原則,內容也越來越具體。按照專業模塊劃分,對第三級模塊進一步細化為多個實習課題,明確課題目標任務、設計加工圖紙、確定技術要求、實訓知識點的內容和要求,根據實訓的需要對理論知識點進行設計,然后將理論知識與實訓內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體化課題模塊。
教材采用富有彈性的模塊式內容結構,對知識與能力進行有目的的綜合。每個模塊既是教材的有效組成部分,又是相對完整、獨立的,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可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將內容模塊裁剪、拼接,使前后課程互相銜接,渾然一體。同時教材內容留有余地,要編寫提高模塊即基礎類課程,如《一體化鉗工基礎理論和技能訓練》應有一定的覆蓋面,滿足大類專業對理論、技能及基本素質的要求;如《一體化液壓與氣壓技術》中插裝閥組成的回路、疊加閥組成的回路等屬于提高模塊,可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深入學習的需要。
基于“教學做”一體的教材開發與設計,要選好具有整合功能和驅動效應的任務及關鍵的、典型的、符合職業崗位教學需要、真正能夠培養學生能力的項目組織實施教學,通過項目案例組織和展開教學,使學生直接參與項目全過程。通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等,學生可以在一個近似真實的環境中學習。項目的選取應遵循以下原則:
實用性原則 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融合要有實用性,如典型項目可以是職業崗位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選擇針對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中職業崗位技能要求的案例。如《一體化鉗工基礎理論和技能訓練》中采用了多個高級鉗工技能鑒定標準中的案例和山東省技工院校鉗工技能大賽中的實例,這樣的案例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并且可面向應用。
緊扣專業培養目標原則 一是要與教學內容和難易程度相匹配,二是要與學生未來的職業實踐相關聯。
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是指項目的設計必須能體現“綜合素質+專業技能”的結合。課題項目的開發與研究應將專業理論知識要點和操作核心技能融于課題實施的全過程,將職業素質、企業生產特性、生產管理規范等融入課題進行的全過程,從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融素質教育于專業教育之中。
螺旋上升原則 項目設計應根據專業目標,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例如,在《一體化機械零件與裝配技術》中,由直齒圓柱齒輪、階梯軸、向心球軸承、平鍵、支撐板、軸承端蓋等構成裝配典型平行軸傳動機構作為工作任務。要使學生掌握直齒圓柱齒輪及嚙合、安裝齒輪的軸、軸與齒輪的平鍵連接、軸的支撐結構、向心球軸承的預緊和密封以及它們之間的配合關系,實現該機構的裝配與調整,總結出本機構適用場合和設計要點。同樣可設計出圓錐齒輪傳動、蝸桿蝸輪傳動等典型機構,這些機構組合成機床的傳動部件,部件與部件裝配構成機床,這樣各典型工作任務之間就形成了邏輯關系。
“教學做”模式下高職一體化教材建設在知識結構的安排上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每個學習課題任務的內容編排按“安排任務→目標及要求→介紹完成任務的理論知識→介紹完成任務的技能方法→實習操作要領→提高認識→鞏固知識點并舉一反三→任務評價”的順序引入相關概念,展開“任務驅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學習、操作過程中觀察到了現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教師再分析、介紹完成任務的方法,最后適時地加以總結升華,概括出其規律,實現從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
目標任務 以圖紙的形式介紹任務,并安排具體任務,使學生明確需要干什么。
目標及要求 通過任務實施,明確應掌握的知識和應達到的技能要求。
知識準備 系統歸納完成任務所需的理論知識點和技能操作要領,并引導學生以討論、集中講解、自學等方式加以掌握。這些知識點都是執行任務所必需的,因而很好地體現了“知識夠用為度”的原則。
任務實施 介紹完成任務所需設備、器材、實施步驟。使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介紹完整的具有實用性、啟發性的任務的具體實現步驟。從任務到結果的過程就是工作過程,其方法就是“工作過程導向”。過程中有教師引導總結,預備知識學習,學生自己動手加工操作,即“教學做”一體化。實施步驟揭示了零件加工的方法和規律,具有舉一反三的功效。
任務評價 評價手段應與教學模式的改變相適應。任務評價以過程考核為主,采取過程考核與目標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過程考核就是在整個任務實施過程中對學生完成的每個工作任務情況進行記錄考核,包括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理論知識點掌握情況、文明生產情況、遵守勞動紀律情況、職業道德及職業素質養成情況、創新能力及協作能力等幾個方面。教師根據任務完成過程和結果的記錄作出評價,最后根據個人、小組、教師所做評價按比例綜合形成個人的總成績。
按照任務驅動編寫思路組織工作項目所涉及的內容,要做到理論學習有載體,技能訓練有實體,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學習成就感。
加強領導,制定規劃 學院院長和主管教學的副院長直接指導,正、副系主任和專業教研室主任、相關專業帶頭人都要參加教材編寫工作,加強對教材建設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學校應立足于長遠發展,從培養高素質高職人才的目標要求出發,制定教材的整體規劃。為了更好地落實教材編寫計劃,保證編寫質量,對于專業系列教材的編寫,應聘請在工程第一線的專家參加;在編寫教材之前,要對主編和參編人員進行培訓,統一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業務規格、知識結構、能力要求、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認識,明確每一本教材在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吸收企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與教材編寫,突出教材的職業性 教材的建設應以行業企業為依托,建立行業企業指導機制。為推進高職教材建設,我院邀請了濟南第二機床有限公司、濟南柴油機有限責任公司、濟南第六機床廠等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到高職教材開發的全過程,包括進行職業崗位需求、職業活動及流程調研與分析,編寫方案設計及實施,教材評價及修訂、完善等諸多環節。將就業崗位實際工作程序、先進工藝操作方法、有效的組織管理方式等以典型工作任務的形式寫入教材,突出了教材的職業性和實用性。
教師要提高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做”一體化教材編寫能力 一是要積極深入企業,加深對所教課程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了解,并提高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水平;二是要提高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能力;三是要以立項形式搞教材開發,提高教材開發的研究能力;四是要多參加教材編寫,提高教材編寫能力。
高質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教材建設不僅是高職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設之一,也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教材建設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建設“教學做”一體化高職教材符合當今高職教育的需求,能使學生高效掌握知識與技能,順利實現就業,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技能學習者的最大潛力,能給新世紀的職業教育帶來新的活力和動力,引領職業教育的新潮流。
[1]李俊秀.工學結合一體化教材的建設與創新[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0(4).
[2]劉新燕,趙朝,李軒.任務驅動型教材編寫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4).
[3]高世杰.教材建設及編寫的實踐與體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4]丁洪東.淺談理實一體化教材的建設[J].科技信息,2010,(18).
[5]徐建高.高職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構建淺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5).
[6]何佳兵.肖軍民.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教材開發[J].新課程研究,2009(12).
G712
A
1672-5727(2012)07-0034-02
李紹華(1979—),女,山東煙臺人,碩士,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廳2009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學做模式下一體化教材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09480)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