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咸強
(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 廣東 廣州 510725)
職業指導視角下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之幫扶
黃咸強
(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 廣東 廣州 510725)
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是高校就業工作中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面對這一群體在就業與擇業過程中存在的許多思想問題,高校幫扶工作的價值及引領作用乏力。因此,必須實現幫扶工作與職業指導的有機結合,以職業指導為載體,使幫扶工作契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不斷增強幫扶工作對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引導和促進作用。
職業指導;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幫扶
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是高校就業工作中不可忽視的群體,幫助他們實現充分就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高校穩定乃至社會和諧與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這一群體在就業擇業過程中存在許多突出的思想問題,同時,高校開展幫扶工作的價值引領作用乏力。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現幫扶工作與職業指導有機結合,構建就業幫扶工作的新框架,充分發揮幫扶工作在引導和促進高校貧困生就業中的積極作用。
高校貧困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大學生。有一些高校貧困生由于自身及所處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相對就業困難,形成了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即家庭經濟困難并且就業困難的大學生群體,他們面臨經濟窘迫和就業弱勢的雙重困難,就業幫扶工作的開展應當緊密結合這一群體就業的基本特征。歸納起來看,其就業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人格方面,缺乏自信,害怕挫折,情緒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就業焦慮 家庭貧困既使高校貧困生的就業要求迫切,背負著比普通大學生更大的就業壓力,又使他們很多人心存自卑,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缺乏自信,害怕競爭,不敢冒險。同時,在擇業范圍、擇業方向上受到觀念束縛,對中西部地區10省、17所高校的調查顯示,在高校貧困生期望的發展地區中,“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超過90%,而“農村”的比例只占5.45%。在就業過程中遇到挫折時,高校貧困生易產生不穩定情緒,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茫然失措、焦慮等心理問題的貧困生幾乎是非貧困生的2倍,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們的就業難度。
綜合素質欠缺,就業競爭力相對不足 高校貧困生多是在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接受的中小學教育,很多培養綜合素質的課程,如音樂、美術、外語、計算機等,要么沒有開設,要么學習條件比較差。進入大學后,為了獲取獎學金和生活費以緩解沉重的經濟壓力,他們只得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到學習和兼職上,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參加各種社團和校園文化活動,導致在語言表達、人際溝通、組織協調、實踐創新等方面都要遜色于其他同學。而在選擇兼職的時候,也是經濟考慮優先,對自身專業素質、個人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由于個性缺乏全面充分的發展,綜合素質相對欠缺,就業競爭力大打折扣。
就業資源相對較少 高校貧困生多來自窮鄉僻壤或者城鎮低收入家庭,家庭的經濟狀況使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缺乏寬裕的資金支持,甚至在簡歷制作、交通、形象包裝、門票等求職成本面前望而卻步。從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的求職成本在1000元以上的已達到受調查人數的57.7%,不斷增加的求職成本使高校貧困生在就業過程中遭遇困境。同時,他們個人擁有或者家庭可以提供的用于就業的社會資源相對匱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業的難度,使成功就業的幾率低于其他占有較多社會資源的學生。
就業預期非理性化 由于對經濟窘迫境況的刻骨銘心,高校貧困生中許多人補償心理傾向嚴重,希望找一份好工作盡快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狀況,總傾向于比較穩定、福利待遇高的工作,不愿意到風險大、變化快的行業,害怕就業單位解散或倒閉使自己再陷貧困。對中西部地區10省、17所高校的調查顯示,在高校貧困生期望的就業單位中,“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國營企業”占將近60%。然而,高校貧困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單位往往競爭激烈,且用人單位對各方面的要求都較高,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機會較少。就業預期“高不成、低不就”的非理性表現必然導致求職過程的難度加大,尋找與磨合過程加長。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就業幫扶工作的通知》下發后,高校對學生就業幫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認識,也出臺了一系列實施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從職業指導的角度看,高校對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
就業觀念教育缺乏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支持 由于師資不足和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加,我國高校的就業觀教育運用的群體性指導涵蓋面過寬,一般采取大班授課和講座灌輸的形式,大都是泛泛而談共性問題,缺乏對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研究、了解及分類指導的經驗和方法。對中西部地區10省、17所高校的調查顯示,高校貧困生對學校提供的職業指導的滿意程度選擇“一般”和“不滿意”的占79.66%,充分表明,缺乏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支持的就業觀教育效果必然不理想。
政策上偏重經濟資助,就業能力的培養措施少 高校對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進行幫扶的政策重點仍然放在物質資助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上,通過獎、貸、助、補、減等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經濟上的很多實際困難,但是,對高校貧困生加強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潛力的開發、就業劣勢的轉化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很少,沒有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求職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重新調整幫扶目標,把提高就業能力作為就業幫扶工作的著眼點,是幫助高校貧困生實現充分就業的現實需要。
心理咨詢與職業咨詢脫節,專業化的就業心理輔導缺乏 許多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針對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心理的專門研究和輔導仍然非常缺乏。一方面,高校雖然有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但大都缺少職業指導的實踐經驗,職業咨詢能力較差,不能有效協助當事人更好地解決在選擇職業、安置就業和職業發展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高校各級就業指導機構人手緊張,專業化程度不高,針對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研究不夠深入,更缺乏對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科學把握,以致在實踐中往往以單一的思想教育替代專業化的就業心理輔導。
側重就業安置,缺乏全程化的職業生涯教育 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存在,對一些片面看重就業率的高校而言就是“燙手的山芋”。這種急于“拋售”的思想導致職業指導的急功近利,追求速效性的“就業安置”,當然也只能取得短期效益。由于缺乏貫穿大學學習全過程的職業生涯教育,高校貧困生群體不能根據社會需要系統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彌補弱點與劣勢,靠畢業時的突擊教育,能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已非常有限。
針對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基本特征以及幫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這一群體的幫扶工作必須與職業指導緊密結合,以職業指導為載體,使幫扶工作能夠滿足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實際需求,才能不斷增強幫扶工作的實效性。
以就業觀念教育為切入點,開展預防性職業指導 就業觀折射了人生觀、價值觀,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要實現充分就業,轉變就業觀念是關鍵。以就業觀念轉變為先導,體現了預防性職業指導和教育強調提前解決、喚起自助的理念。因此,應通過職業指導課程、講座以及其他形式,指導高校貧困生從自身的條件出發,擺正心態,合理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和成才觀。要有效促成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轉變不合理的就業觀念,必須根據問題的特點和類型開展分層、分類、細化的預防性幫扶工作。比如,針對“好不容易考上大學跳出了農門,只希望在大城市比較安穩的單位就業”的思想,要引導他們拓展就業思路,到社會發展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華,社會背景才可能為個人提供很多機會,其發展的道路才可能一帆風順;針對急于改變家庭經濟困境而一味盯著更高待遇擇業的思想,要引導他們走一條面對現實、降低起點、先融入社會,再謀求發展的道路;針對被動等、靠的依賴觀念,要通過積極的溝通和互動,喚起他們自助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樹立責任分擔的自助觀念,理性、積極地對待自己的就業。
重點推薦與技能訓練并舉,實施兩個“聯結”的職業指導 對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既要聯結就業推薦,又要聯結教育培訓,方能產生最大的效果。一方面,要做好就業的重點推薦。及時便捷、有針對性地向高校貧困生提供各種就業信息,主動與用人單位聯系,主動向用人單位介紹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使用人單位能夠通過學校的推薦,發現他們的內秀,提高其就業成功率。另一方面,要搭建校內教育培訓平臺,強化技能訓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對學業和專業技能培訓的指導,幫助高校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二是舉辦素質拓展訓練營等各種活動,幫助他們激發潛能,提升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三是開展就業技巧指導,通過提供個人形象設計、簡歷制作輔導、模擬面試訓練、政策咨詢等服務,幫助他們掌握求職的方法與技巧,免遭不必要的挫折,建立自信,提高求職能力。
經濟援助與心理幫扶相結合,提供系統、持久、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支持 經濟因素在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中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并貫穿在這類群體的擇業心態、職業取向、求職消費和還貸信用等方面和過程中,也是這類群體就業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對高校貧困生提供系統、持久、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支持,必須把經濟上助困與心理上解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經濟援助方面,必須因地制宜,積極拓展資助渠道,不斷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除了通過正常的獎、貸、助、補、減等資助方式外,高校還應設立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專項資金,從學生獎助專項經費中列支,主要用于補助這類群體在求職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如交通費、簡歷制作費、招聘會門票費、通訊費、培訓費、體檢費等。這些做法既可以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求職方面的經濟壓力,又可以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的人文關懷。在就業心理輔導方面,應針對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重點做好兩項工作:一是加強對他們的就業心理調查研究。通過行為觀察、個人訪談和調查問卷等方式,及時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心理困擾表現和原因,針對不同類型如焦慮型、抑郁型、虛榮型的心理特點擬定相對應的輔導計劃,通過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等方式,幫助他們化解就業心理問題和障礙。二是培養他們心理自助的能力。要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求職挫折,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并教會他們掌握積極的心理自衛方法,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重視職業生涯教育,進行全程化指導 對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不是一項等到畢業前才做的工作,從大學一年級就要開始做。要通過對影響個體職業生涯的因素進行測定、分析,幫助高校貧困生確定個體奮斗目標,指導他們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個性化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并將其分解到大學生活的全過程,按步實施,適時修正。積跬步以致千里。隨著經濟窘迫、觀念落后、資源匱乏、技能不足等就業劣勢的改善,職業潛能的開發和職業素質的養成,到畢業時,這一群體的就業競爭力必然會大大提升。當然,在全程化指導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喚起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尋求自我改變的內在動力,才能實現職業生涯教育對他們的真正意義。
總之,關注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對他們進行指導與幫助是高校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公平、就業公平的必然要求。高校在開展幫扶工作的過程中,應針對這一群體就業的基本特征,通過有效的職業指導,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培養積極主動的自助意識,增強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合理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實現自身就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1]張歡,王麗.中西部十省高校貧困生就業愿景現狀調查報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39-45.
[2]彭時敏.地方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74.
[3]盧玲.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01.
[4]楊建超.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現狀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91.
[5]張小建,等.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68-115.
[6]張小建,等.創新職業指導——新實踐[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119-136.
[7]孫昊.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32):101.
[8]程良越.大學生職業發展與訓練[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1-176.
□有話職說
生活的情況越艱難,我越感到自己更堅強,甚至也更聰明。
——高爾基
G712
A
1672-5727(2012)07-0074-02
黃咸強(1974—),男,湖北黃石人,碩士,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講師,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