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艷,陳寶元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9級在職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300150)
乳痛靈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病氣滯痰凝血瘀證的臨床研究
盧 艷1,陳寶元2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9級在職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300150)
目的:觀察乳痛靈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病氣滯痰凝血瘀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乳腺外科門診確診的乳腺增生病證屬氣滯痰凝血瘀證女性患者24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20例口服乳痛靈膠囊,對照組120例口服安慰劑膠囊,療程均為2個月經周期。結果:疾病療效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35.04%,證候療效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3.9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35.90%,2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01)。結論:乳痛靈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病氣滯痰凝血瘀證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乳痛靈膠囊;乳腺增生病;氣滯痰凝血瘀證
乳腺增生病是婦女的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患有乳腺增生病的婦女比正常人群患乳腺癌的危險性明顯增加[1]。目前中醫藥仍為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法。乳痛靈膠囊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內制劑(津藥制字2001Z第0211號),具有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散結止痛的功效,通過對乳痛靈膠囊與安慰劑平行對照的臨床研究,肯定了乳痛靈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病氣滯痰凝血瘀證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2年中華中醫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乳腺病診斷參考標準[2]。①癥狀與體征:a.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脹痛、刺痛或隱痛,可放射到腋下、肩背部,可與月經、情緒變化有相關性,連續疼痛3個月或間斷疼痛3~6個月不緩解。b.一側或兩側乳房發生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形態多樣的腫塊,腫塊可分散于整個乳房,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與皮膚或深部組織不粘連,推之可動,可有觸痛,可隨情緒及月經周期的變化而消長,部分患者可有乳頭溢液或瘙癢。②排除標準:排除初潮前小兒乳房發育癥、男性乳房發育癥及乳房惡性腫瘤。③輔助檢查(鉬靶X線攝片、B超、乳腺纖維導管鏡、穿刺細胞學或組織學檢查、近紅外線掃描)。凡具有上述癥狀與體征之一加排除標準者,并結合相應輔助檢查進行診斷。
1.1.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和2002年中華中醫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乳腺病辨證參考標準[2]制定。氣滯痰凝血瘀證主癥:①乳房腫塊,腫塊質地較硬、移動性小、部位較深、腫塊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②乳房疼痛,疼痛性質多為刺痛、脹痛、鈍痛,或隱痛、觸痛。次癥:①胸脅脹痛;②胸悶;③月經量少色暗或有血塊;④經行腹痛。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滑或澀。以上主癥①②必備,并兼次癥至少1項,結合舌象、脈象即可確立辨證。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乳腺增生病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氣滯痰凝血瘀證辨證標準者。③年齡在18~50歲之間女性,有基本規則的月經周期和經期者。④1月以內未使用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西藥物,半年以內未使用激素類制劑者。⑤知情同意,志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乳腺惡性腫瘤、炎癥性疾患及其他內分泌疾病者。②月經周期或經期嚴重不規則者。③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臟、腎臟、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期、哺乳期、絕經期及準備懷孕的婦女。⑤過敏性體質或已知對該類藥物或組成成份過敏者。
1.4 一般資料 本試驗遵循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臨床研究、優效檢驗的方法,從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共納入受試者240例,按1∶1比例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最后有效病例133例,其中試驗組116例,對照組117例,不合格及剔除病例7例,分別應用乳痛靈膠囊和安慰劑膠囊,療程為2個月經周期。133例均系女性患者,最大年齡為49歲,最小年齡為21歲,平均年齡為39歲,發病最長時間為36個月,最短時間為3個月。
2.1 對照組 安慰劑膠囊,口服,1次4粒,1日3次。于每次月經干凈后的第2 d開始服藥,經期停服。治療2個月經周期。痊愈病例隨訪1個月經周期。
2.2 治療組 乳痛靈膠囊,口服,1次4粒,1日3次。于每次月經干凈后的第2 d開始服藥,經期停服。治療2個月經周期。痊愈病例隨訪1個月經周期。
2.3 檢測指標 ①一般體檢項目(包括體溫、靜息心率、呼吸、血壓)。②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心電圖和肝腎功能(BUN、Cr、ALT、AST、ALB、TP)、血脂兩項(TC、TG)、凝血四項。③雌二醇和孕酮。
2.4 觀察指標 疾病療效:乳房腫塊大小(最大長徑cm)、乳房疼痛程度(患者評價計分);中醫證候綜合療效:單項證候(包括主癥、次癥及異常舌脈);乳腺彩超。以疾病療效和乳房腫塊大小、乳房疼痛程度為主要評價指標。
2.5 觀測時點
2.5.1 相關體征和癥狀 用藥前、中、后各記錄1次。痊愈病例于隨訪結束時再記錄1次。
2.5.2 乳腺彩超 用藥前及療程結束后各檢查1次。
2.5.3 雌二醇和孕酮 用藥前及療程結束后分別在黃體期各檢查1次。
2.6 病證療效評定標準
2.6.1 疾病療效 臨床痊愈:治療后腫塊消失,乳痛消失,主癥積分值為0;顯效:治療后主癥積分值減少≥70%;進步:治療后主癥積分值減少≥30%且<70%;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者。
2.6.2 中醫證候綜合療效 療效指數(n)=(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臨床痊愈:癥狀與舌脈,證候總積分值降低≥90%;顯效:癥狀與舌脈,證候總積分值降低≥70%,<90%;有效:癥狀與舌脈,證候總積分值降低≥30%,<70%;無效:癥狀與舌脈,證候總積分值降低<30%。2.6.3 乳房疼痛評價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方法)

乳房觸痛與評分:0級:無觸痛-0分;1~3級:輕微隱痛,觸痛-3分;4~6級:疼痛較重,脹痛、鈍痛或竄痛,尚能忍受-6分;7~10級:痛甚,墜痛或刺痛不能近衣-9分
2.7 統計學處理 定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時,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用非參數統計方法;定性資料用χ2檢驗、Fisher精確概率法、Wilcoxon秩和檢驗。
全部患者的基線特征(人口學資料、月經史、生育史、哺乳史、既往史、生命體征、體格檢查、合并疾病、中醫證候評分、腫塊長度、患者疼痛自我評分、彩超情況、性激素等),除基線心率、乳房疼痛、主癥積分和、證候積分和、疼痛自我評分、雌二醇外,組間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3.1 2組總有效率和疾病療效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優于對照組。

表1 總有效率和疾病療效評價(PPS) n(%)
3.2 2組中醫證候綜合療效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表2 2組中醫證候綜合療效評價(PPS) n(%)
3.3 2組治療前后乳房腫塊大小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優于對照組。

表3 2組治療后乳房腫塊大小(實際長度)變化情況比較(PPS)
3.4 2組治療前后乳房疼痛變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優于對照組。

表4 2組治療前后乳房疼痛變化情況的比較(PPS) n(%)
乳腺增生病又稱乳腺結構不良(mammary dysplasia),是乳腺主質和間質不同程度地增生與復舊不全所致的乳腺結構在數量和形態上的異常。既非炎癥,也非腫瘤,屬中醫“乳癖”范疇[4]。乳腺增生病雖發于乳房局部,實質是婦女整體功能失調的反映。現代醫學認為下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維持著子宮和乳房等性腺靶器官的生理功能,卵巢分泌功能失調不僅可導致月經周期紊亂,也可使乳腺的增生與復舊失常,而致乳腺增生性病變,表現為乳房結節、疼痛,并隨月經周期而變化,因此乳腺增生病的治療重點在于調節內分泌功能,平衡激素水平。
中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病的發生與肝、腎和沖任等臟腑經絡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肝氣宜疏暢而條達,宜升發而疏散。情志不暢,郁久傷肝,致氣機郁滯,蘊結于胃絡乳房,經脈阻塞不通,故乳房疼痛;肝氣郁久化熱,灼津為痰;肝郁氣血周流失度,氣滯痰凝血瘀結聚成塊,結滯乳中而成乳癖。
通過中藥對乳腺增生癥動物模型作用的研究,證實了中藥具有抵抗異常雌激素的刺激和減輕乳腺組織病理變化進而對增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西醫除從激素途徑干預外,尚無更有效的療法[5,6]。相關研究初步表明中藥制劑不但可以通過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功能、調整內分泌、抑制腺體增生、改善微循環和局部血運達到消腫鎮痛作用,而且還可通過改善局部(肝臟、乳腺)及全身血液循環,有利于激素在體內代謝并能加強肝臟對雌激素滅活能力,進而降低患者血漿E2水平以達到治療乳腺增生癥的作用[7],所以起效較緩慢,但最終治療效果并未因此降低。
乳痛靈膠囊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多位老中醫通過多年的臨床應用及療效觀察后,自行研制的中成藥,已在臨床應用20余年,在治療乳腺增生病氣滯痰凝血瘀證收到較好療效,該中成藥方組方嚴謹,標本兼顧,具有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散結止痛的功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推動血行;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熟地補血滋陰;當歸、紅花補血活血,通調經脈;香附疏肝解郁,行氣散結、止痛;川楝子清肝火,泄郁熱,行氣止痛;生牡蠣、夏枯草、海藻、昆布化痰軟堅散結;陳皮燥濕健脾、行氣化痰。全方合用,在臨床上用于證屬氣滯痰凝血瘀型的患者,止痛和消除腫塊效果明顯。
本臨床試驗觀察結果顯示:乳痛靈膠囊對乳腺增生病氣滯痰凝血瘀證具有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散結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乳房疼痛、縮小乳房腫塊。并能明顯地改善患者的伴隨癥狀,無明顯毒副作用。
[1]盧崇亮 .乳腺增生癥的癌變問題及其診治進展[J].華夏醫學,2004,17(1):116~117.
[2]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S].國務院公報,2000,5:41~47.
[3]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藥品注冊管理辦法[S].國務院公報,2008,10:25~42.
[4]林毅,唐漢鈞 .現代中醫乳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1~108.
[5]楊毅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J].中醫藥學刊,2002,20(6):834.
[6]郭莉,劉鵬煦 .乳腺增生病診斷與療效標準的評價[J].乳腺病雜志,2005,3(3):59~61.
[6]唐漢鈞 .乳腺病研究新進展[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4:172~176.
Cli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Rutongling Capsule on the Treatment of Mammary Glands Hyperplasia Patients with Qi Stagnation Due to Phlegm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
LU Yan,CHEN Bao-yu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utongling Capsule o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glands hyperplasia patients with qi stagnation of phlegm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Methods:240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breast hyperplasia patients in our surgical outpati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120 per group.120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Rutongling Capsule orally while 12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lacebo Capsule orally.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two menstrual cycles.Results:The total rate of disease trial group was 93.10%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35.04%.The total rate of syndromes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3.97%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35.90%.The efficacy of 2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01).Conclusion:Rutongling Capsule ha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mammary glands patients with qi stagnation of phlegm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
Rutongling Capsule;breast glands hyperplasia;qi stagnation;phlegm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
R271.44
A
1007-2349(2012)05-0015-03
盧艷(1981~),女,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外科學。
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