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洲,蔡 柏,陶雪芳,陳曉征,陳愛蓮
(廣東省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廣東 湛江 524043)
益腎溺血消顆粒治療慢性腎小球性血尿臨床研究*
周嘉洲,蔡 柏,陶雪芳,陳曉征,陳愛蓮
(廣東省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廣東 湛江 524043)
目的:觀察益腎溺血消顆粒治療慢性腎小球性血尿120例臨床療效。方法:選取符合慢性腎小球性血尿診斷標準的患者120例。按就診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服用益腎溺血消顆粒;對照組60例,服用止血寶顆粒。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6.67%,對照組66.67%,2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2組治療后尿沉渣紅細胞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2組治療后尿蛋白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2組治療后尿微量白蛋白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5),2組在其它指標方面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結論:提示益腎溺血消顆粒在改善腎小球基底膜病變,治療慢性腎小球性血尿方面有著較好的療效。
慢性腎小球疾病;血尿;臨床研究
1.1 一般資料 病例為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本院腎內科門診患者120例,隨機分治療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齡12~70歲,平均45.33歲;病程>6個月8例,>1年17例,>2年35例。對照組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齡15-68歲,平均46.13歲;病程>6個月6例,>1年16例,>2年38例。實驗室檢查:尿沉渣紅細胞治療組:5個12例,10個10例,15個9例,20個9例,25個10例,>30個10例;對照組:5個10例,10個12例,15個10例,20個8例,25個9例,>30個11例。尿蛋白治療組:±18例,+15例,++12例,+++9例,++++6例;對照組:±20例,+12例,++10例,+++10例,++++8例。尿微量白蛋白治療組:25mg15例,50 mg 12例,75 mg 9例,100 mg 11例,125 mg 8例,150 mg 5例;對照組60例:25 mg 16例,50 mg 10例,100 mg 8例,75 mg 10例,125 mg 10例,150 mg 6例。24 h尿蛋白定量0.5~1.5 g,治療組9例;對照組10例。
其它臨床指標:血壓140~150/90~100 mm Hg,治療組10例,對照組12例。血常規輕至中度貧血,治療組22例,對照組20例。腎功能測定:腎功能不全代償期,治療組12例,對照組15例;失代償期,治療組7例,對照組5例。免疫球蛋白:IgA↑治療組17例,對照組14例;補體C3↓治療組11例,對照組13例。凝血酶,肝功能,心電圖,腎B超未見異常。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內科學》慢性腎小球疾病的病理類型診斷標準[1]擬定:起病隱匿、病程冗長。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單純肉眼或鏡下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無癥狀或可有輕微水腫、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治療組采用益腎溺血消顆粒:生黃芪20 g,黨參15 g,肉蓯蓉15 g,生地15 g,雞血藤15 g,赤芍10 g,當歸15 g,丹皮15 g,仙鶴草15 g,蒲黃10 g等組成(中藥配方顆粒,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60825039)。每日1劑,溫水沖,分2次服。對照組采用止血寶顆粒,每次3 g/1包,每日3次,溫水沖服。
3.1 觀察指標 2組均在治療前5 d及治療期間停服其它藥物,治療以20 d為1個療程。治療前和1個療程后檢查血壓,尿常規(連續3天早晨檢查);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測定;血常規,血生化,腎功能測定,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補體(C3、C4),凝血酶,肝功能,腎臟病理活檢,心電圖,B超等。連續觀察3個療程。3.2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計量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與血尿相關的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控制:臨床癥狀消失,尿常規檢查紅細胞數正常,或尿沉渣紅細胞計數正常,腎功能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好轉(癥狀輕重分級下降),尿紅細胞或尿蛋白減少,或尿沉渣紅細胞計數減少,腎功能正常或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尿紅細胞,尿沉渣紅細胞計數,尿蛋白,腎功能均無改善或加重。
4.2 治療結果 見表1至表3。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2 2組尿液檢查(±s)

表2 2組尿液檢查(±s)
注:尿蛋白分值±/0.5分 +/1分 ++/2分 +++/3分++++/4分2組治療后療效比較,*P<0.05,**P<0.01,***P<0.005
n 尿紅細胞 尿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治療組 60 治療前17.08±8.89 1.65±1.17 75.00±41.17 42 治療后 12.86±8.56**1.20±1.02*58.93±36.55***對照組 60 治療前 17.25±8.80 1.73±1.27 77.5±43.35 50 治療后17.6±8.35 1.69±1.21 84.0±40.012

表3 2組其它指標臨床療效比較
現代醫學對血尿的產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腎小球受損后,基底膜斷裂,紅細胞從此裂縫中被擠出而形成血尿[1]。而無癥狀鏡下血尿認為可能與腎小球基底膜病變相關[3]。血尿屬中醫學 “溺血”、“溲血”、“血證·尿血”等范疇。臨床表現多為慢性發病或尿檢中發現血尿,其病程慢性遷延,若不及時治療有可能使腎小球疾病進展至終末期腎病。臨床辨證以脾腎氣陰兩虛多見。脾虛腎虧,生化無權,封藏失職,固攝無力,精微下注,乃致血隨氣下發為尿血,久病入絡,脈絡瘀滯,更加重腎虛。目前瘀血作為腎小球疾病的病理因素在中醫腎病學界已達成共識。
我們臨床體會,血尿的治療要注重辨證和辨病相結合,以腎虛為本,血瘀為標。用益氣養陰、化瘀通絡、活血止血為治法,自擬益腎溺血消顆粒治療。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提高機體免疫力,又減輕免疫反應炎性介質的產生,防止腎損害[4];活血化瘀藥能促進壞死組織吸收,加快損傷組織的修復和再生,抑制腎小球纖維化、軟化或吸收增生性病變,亦能明顯改善毛細血管脆性,增加毛細血管張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5];滋腎止血湯(生地黃、白芍、牡丹皮等)可降低腎炎性血尿模型大鼠血中IL-6的產生與排泌,促進其分解與吸收,以減輕腎臟的損害;提高腎組織NO含量,以保護腎臟[6]。
臨床觀察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6.67%,對照組66.67%,2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2組治療后尿沉渣紅細胞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2組治療后尿蛋白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2組治療后尿沉渣紅細胞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2組治療后尿微量白蛋白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5)。臨床觀察顯示,2組在治療其它指標方面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提示益腎溺血消顆粒在改善腎小球基底膜病變,治療慢性腎小球性血尿方面有著較好的療效。
[1]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M].1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059~2142.
[2]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7.
[3]王海燕 .腎臟病學[M].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85~1299.
[4]金建生,鄭祥雄,林慶友,等 .黃芪對尿毒癥患者血漿sFasL及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狀態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2.3(3):136~138.
[5]時凱鋒,戴飛,王昕 .中醫治療腎性血尿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刊,2005,23(4):672.
[6]郭銀雪,葛平玉,詹繼紅 .滋腎止血湯對腎炎性血尿模型大鼠IL-6、NO影響的實驗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4):479.
R692.3
A
1007-2349(2012)05-0018-02
廣東省中醫藥局科研課題項目(NO:2007286)
周嘉洲(1958~),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腎內科臨床研究工作。
201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