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包浩斌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需努力
□ 文/包浩斌
浙江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與國外相比,差距依然較大,需繼續在農村居民“增收、減負”上下功夫
浙江歷來高度重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通過促進“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2.37倍,為2003年以來最小,浙江也成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在肯定成效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與國外相比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據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有關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國家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都小于1.6倍,其中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1.5倍左右。下一步,在保持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應以“增收、減負”為重點,進一步加快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從生產要素角度分析,“增收”需重點把握四方面:
——土地。學習嘉興、成都、蘇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驗,積極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驗。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力求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臺、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和退出機制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注重發揮市場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作用,實現農村居民土地財產性收入與農村土地規模化利用。

——資金。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農信社、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面向“三農”的金融組織架構,搭建政銀企農合作平臺,提供農業供應鏈金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等創新產品和服務,努力培育高效的農村商業性金融服務體系。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驗,向農村提供貸款期限長、利息低、數量足的政策性金融服務,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平臺。
——勞動力。通過組織實施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人才支撐計劃,重點培養農業科研杰出人才、有突出貢獻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農村生產能手、農村經紀人等農業科研、推廣、經營人才,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村人力資源的教育與培訓體系,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人力資源支持。進一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提高其生產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動就地或異地轉移就業,擴大該群體的工資性收入。
——技術。遵循農業科技規律,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從農業、農村、農民角度來看,“減負”重點有三:
——農業補貼。進一步擴大農作物、畜禽良種補貼覆蓋面,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提高良種覆蓋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進一步擴大農機購置補貼受惠范圍,探索建立農業補貼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聯動機制,著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人口轉移。圍繞人口城市化這一核心,加快推進農民向城市居民轉化,縮小城鄉二元結構系數。合理引導一些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條件不好的區域,特別是山區、海島的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鎮(小城市)逐步轉移,減少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壓力。
——社會保障。繼續增加對新農保的財政補助,建立調整增長機制。完善新農合籌資與管理長效機制,進一步提高最高報銷限額和擴大補償范圍。逐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城鎮接軌,使農村居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保待遇。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