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癥為主要表現特征的自身免疫性常見疾病。常規通常采用英夫利西單抗方式進行治療,對于減輕關節的腫脹、僵硬和疼痛癥狀效果顯著[1],但整體療效還有待改善。本院嘗試采用英夫利西單抗與甲氨蝶呤合用方式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效果顯著。2010年4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32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均采用英夫利西單抗聯合甲氨蝶呤的方式治療,具體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32例,男19例,女14例;年齡22~65歲,平均42.6歲;病程10個月~12年,平均4.5年。
2.診斷標準依照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制定的RA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疾病[2]。排除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惡性腫瘤、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處于急性發作期患者。
3.治療方法輸液之前對患者予以進食;確保患者無咳嗽、發熱等感冒癥狀,并未進行過抗感染治療。在第0、2、6周分別使用英夫利西單抗,進行靜脈滴注,每次劑量為3mg/kg,溶于生理鹽水注射液250m l,輸液的時間大于2.5h;第6周以后每間隔8周滴注一次。同時按照10mg/周的劑量使用甲氨喋磷。激素每天用量不能多于10mg。
4.觀察項目(1)觀察指標:臨床癥狀緩解情況以及實驗室指標。臨床癥狀包括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關節腫脹指數以及關節疼痛指數。實驗室指標包括抗C反應蛋白、CCP抗體、紅細胞沉降率,以及風濕因子。(2)觀察不良反應:用藥之后每隔30~40min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測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低血壓、胸痛、發熱、寒戰,以及急性輸液、呼吸困難或蕁麻疹癥狀,一旦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P<0.01為差異極具顯著性。
1.療效比較32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后,C反應蛋白、CCP抗體、紅細胞沉降率,以及風濕因子均出現明顯降低,且治療后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指數、關節疼痛指數以及關節壓痛指數均出現明顯下降。以上各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其中風濕因子下降更為明顯,差異極具顯著性(P<0.01)。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s)
57.1±19.7 22.7±10.6 3.356<0.05 CCP抗體(IU/ml)217.7±158.8 19.5±11.8 5.321<0.05紅細胞沉降率(mm/h)57.8±19.6 19.7±7.8 3.312<0.05風濕因子(IU/ml)109.3±38.7 28.5±11.7 4.289<0.01晨僵時間(min)98.6±34.2 20.4±8.9 4.313<0.05關節腫脹指數(cm)49.8±20.7 28.6±9.5 3.346<0.05關節疼痛指數8.2±2.3 1.8±0.9 3.275<0.05關節壓痛指數C反應蛋白(mg/L)22.7±12.0 6.4±1.6 4.287<0.05
2.不良反應前2次輸液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輸液反應等任何不良反應;第3次輸液中,1例患者出現輸液反應,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調慢輸液速度,并給予氧氣吸入后癥狀消失;第4次輸液中,2例患者出現嘴唇麻木,上唇腫脹,喉頭有阻塞感,皮膚瘙癢現象,停止輸液,并及時對癥治療,癥狀消失。第5次輸液中,未出現輸液反應等任何不良反應。32例患者均未出現過敏性休克以及嚴重的不良反應。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后,關節之間縫隙變窄,晚期容易出現關節畸形,如不及時治療,患者很可能面臨不同程度的致殘結果。臨床治療方式較多,常規藥物對于緩解患者病癥,減輕關節腫脹、疼痛以及僵直具有較明顯效果,如單純使用英夫利西單抗治療[3]。
英夫利西單抗與甲氨蝶呤聯合使用可以有效減慢影像學的進展速度,對于患者關節功能的提高,以及骨質破壞的防止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使患者在停止用藥后,仍能繼續維持緩解,應用于臨床,效果顯著。
本組患者在使用英夫利西單抗聯合甲氨蝶呤的治療方式后,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病情整體改善效果明顯,驗證了兩種藥物合用的臨床效果。同時,不良反應少,具有很好的耐受性以及安全性。本組患者在輸液中共出現3例不良反應,均容易消除,未未出現過敏性休克以及嚴重的不良反應。整體而言,療效顯著,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陳永平,方偉.英夫利西單抗聯合甲氨蝶呤治療早期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J].重慶醫學,2011,40(11):1093-1094.
2 鄧鳴.英夫利西單抗與甲氨蝶呤合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0,14(5):132-134.
3 周峰宇,崔浩然.英夫利西單抗聯合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與安全性研究[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10,23(7):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