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謝戎彬
“在現場”和“說真話”
——《環球時報》國際熱點報道要訣
□ 文/謝戎彬
眼下這個時代,中國記者第一次有能力同時與西方主流媒體記者站在國際新聞報道的一線。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媒體、中國記者要搞好國際熱點報道,不光要追求一種新聞沖動,更應該追求一種專業歷練。要對中國的利益有相對準確的定位;要有獨立作戰的能力;最好是多面手。
《環球時報》是一張創刊于1993年的報紙,最開始是周報,然后一步步走到周六刊(周日不出報)。仔細看看《環球時報》從周報變成日報的腳步,可以說恰好契合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契合了中國與世界碰撞的節奏。就在《環球時報》創刊前一年,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從那以后,中國開始在各個領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而要參與國際競爭,首先就要對這個世界多一份了解。十幾年前,中國人看國際新聞大多還是為了開闊眼界,而今天,中國人看國際新聞則帶著對切身利益和國家命運的關注。
舉個簡單例子,多少開車的中國人每天在關注著世界油價的走勢,因為那意味著汽車加油是貴了還是便宜了。中國融入世界的速度、深度與復雜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特別是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中國的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達到一個新高點。中國人不僅想知道世界發生了什么,而且還想讓世界知道中國發生了什么。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新聞,包括涉華國際新聞,開始越來越多地在中國占據報刊雜志的重要版面、廣播電視的黃金時段、互聯網站的突出位置。
如何應對這場激烈的國際新聞大戰,如何滿足讀者對國際新聞的新期待,對每個媒體來說都是一個困難的命題,而對于以國際報道見長的《環球時報》來說,更是一個每天都在探索的過程。
不夸張地說,國際熱點報道是《環球時報》的生存之本。遠的如波黑戰爭、科索沃戰爭、中國駐南使館被炸,近的像中日釣魚島爭端沖突、日本大地震、利比亞戰爭等,這些國際或者周邊熱點新聞一線,幾乎都會有《環球時報》的記者在行動。“在現場”和“說真話”更成了《環球時報》做國際熱點報道的兩大要訣。
2010年秋天,中日間爆發釣魚島事件,兩國民間情緒被迅速點燃。《環球時報》記者在這個關鍵點上,坐上了開往釣魚島的中國漁政船,不僅是隨船的唯一記者,更是距離釣魚島這個沖突點最近的中國記者。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一篇篇獨家文章出現在《環球時報》中英文版以及環球網上。在這個案例中,“在現場”的重要性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環球時報》2008年4月8日頭版文章《法國沒保護好圣火》則是一個“說真話”的典型例子,2008年4月7日,北京奧運圣火在法國巴黎傳遞,《環球時報》在巴黎的記者全程追蹤,記者提供的情況,大都是圣火傳遞遇到阻礙,個別場面甚至有些失控。但當時國內多數輿論還是偏重營造友好氣氛。如何忠實、準確地講述巴黎圣火傳遞的過程,當時我們有些為難。最后,我們還是尊重了前方記者感受。標題就定為“法國沒保護好圣火”,引題是“鬧事者囂張攔路阻擋,法警方掌控局面無能”。說實話,當天版面付印后,好多《環球時報》同事心里一直不踏實。第二天一早,《環球時報》報道被多家外國媒體轉載,CNN駐北京的記者拿著當期《環球時報》頭版在電視上講這個標題的意思。很多國內讀者打來電話,表揚報道敢于直面現實。事實證明,“說真話”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成為世界第二,中國媒體看世界的眼界開闊了,腰包也鼓了。國際上,特別是周邊發生的重大事件更多地進入中國媒體的視野。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不少中國媒體,特別是一些地方都市報都派出了記者深入采訪。目前中國和菲律賓正在暗中較勁的南海黃巖島,今年也出現了中國記者的身影。眼下這個時代,中國記者第一次有能力同時與西方主流媒體記者站在國際新聞報道的一線。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媒體、中國記者要搞好國際熱點報道,不光要追求一種新聞沖動,更應該追求一種專業歷練。
首先,相關編輯、記者要對中國的利益有相對準確的定位。國際熱點之所以是熱點,肯定相對復雜,涉及多方利益。像朝核問題、中東亂局等,中國政府都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和態度,這是我們在報道時必須注意的。對一些敏感問題,不能不加分析地采用西方媒體的論述。
第二,要有獨立作戰的能力。發生了一個突發事件,一方面,我們的媒體得有財力把記者派過去,另一方面,我們的記者要有走進一線的能力,這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對于大多數中國媒體來說,去國際和周邊熱點地區采訪,往往只派出兩三個,甚至一個記者。小到辦簽證、訂旅館、找交通工具,大到找采訪對象、進戰地,都需要獨立完成,因此記者獨立作戰能力非常重要。獨立作戰能力還包括良好的身體和心理。做國際熱點采訪很辛苦,起居、飲食都不會太正常,每天睡四五個小時是常事,還得要耐熱、耐寒、耐渴、耐饑、耐困。新聞是易碎品,但寫新聞的人是堅強的,是經得起打擊和磨練的。
第三,最好是多面手。新媒體技術的興起,對記者提出了多面手的要求。現在很多大型國際媒體都提出了多技能記者的要求,即記者必須掌握采訪、錄
音、拍照、拍攝、上網傳輸等多媒體技能,一名記者可以身兼多職。這種方式既保證了有記者在現場,同時又有效減少人數,節省成本,降低風險。《環球時報》記者在多次熱點報道中,都配備了相關設備,既發回文字稿,也有照片,同時還發回視頻,更新博客、微博。
做好國際熱點報道,對《環球時報》來說也僅僅是站穩了腳跟,而要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做好評論就成了我們的不二選擇。《環球時報》是一份不厚的報紙,在每期全國發行的16個版面中,卻有兩個“國際論壇”版。在這兩個版面上,主要傳遞著以《環球時報》社評為代表的《環球時報》“聲音”。
《環球時報》社評的一個特點是搶第一時間,另一個是不回避敏感問題。在劉曉波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艾未未被拘捕、金正日去世、陳光誠事件等敏感話題上,《環球時報》社評成為一段時間里外媒轉引中國媒體聲音的少數甚至是唯一來源。例如,2011年2月,中國一些城市出現所謂“茉莉花革命”,《環球時報》刊發社評《別把“行為藝術”當回事》《唯恐天下不亂者舉世難絕》,引發外媒密集轉引,并注意到“中國不存在進行革命的集體意志”等說法。就艾未未被拘捕,《環球時報》連發《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等5篇社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路透社、美聯社等媒體在轉引時使用“打破沉默”“突破界限”“不同尋常”等語句來形容《環球時報》這些文章。金正日逝世后,《環球時報》撰寫的社評《中國是朝鮮平穩過渡的可靠后盾》被外媒大量轉引,僅韓聯社一家就有四篇不同角度的文章引用了這篇社評。

▲2012年4月15日,我國在黃巖島被菲方襲擾漁船安全回港,圖為“瓊·瓊海09099船”船長許德譚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郭程/攝)
如果說以前《環球時報》的社評更多還是著眼于國際熱點問題,那么,隨著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提升,中國政治力量的增強,傳統的國際報道與國內報道的界限日漸模糊,《環球時報》的社評開始更多地介入國內話題,力求真實反映中國主流社會對一些國內熱點問題的看法。如根據中國最新人口普查數據所寫的社評《13.39億,中國壓倒一切的國情》,顯示的是《環球時報》對中國國情的全面介入;而結合敏感的意識形態、民主和體制問題,《環球時報》的社評《民主需要一場創新競賽》《鞏固擴大中國社會的政治共識》《我們愛的是哪一個中國》等,更多展示的是一個媒體對國家道路的思考。
在社評的帶動下,《環球時報》“國際論壇”版發出的聲音日益多元化、尖銳化。這些聲音有的來自國內外的知名專家、企業家、官員,還有不少來自國外政要名人,他們的觀點各有不同,有時甚至尖銳對立,但都集合到這兩塊版上。這種“百家爭鳴”讓民間從關注到熱議,官方從接受到認可,外媒從引用到重視,其中一些熱點評論如百名學者聲援日本大地震、是否應對南海動武、中國探索下一代政治制度、五毛五美分之爭等,不僅在國內形成新的輿論熱點,更是大量被海外媒體轉引,進一步確立了《環球時報》作為中國民間輿論平臺的地位,對外媒認識中國起了強有力的扳正作用。當然,面對這么多敏感的選題,《環球時報》也努力尋找其中的平衡點。每做一個,我們都會反復斟酌:這個事件中國是什么立場?我們應該從哪個角度做最合適?
評論領域的擴展、話題的創新,也帶動了《環球時報》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根據我們對道瓊斯媒體數據庫的檢索,從2008年到2011年,《環球時報》的報道被海外媒體轉引量年均同比增長80%以上,被轉引量在中國媒體中居于前列。在這些被轉引的報道中,評論占了很大部分。
最近幾年,微博等新興媒體的興起,使得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甚至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新聞網站似乎都成了“傳統媒體”。 不少專家認為,隨著Web 2.0技術越來越多地賦予個人的信息傳播權,中國傳統社會信息傳播的縱向、等級結構將慢慢瓦解,“橫向、平等”的傳播新結構將日漸顯現。
客觀地說,微博等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國際報道帶來很大沖擊。這主要表現在: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優勢松動,新興媒體重視的國際話題是從網友的興趣點出發的;傳統媒體以往憑借駐外記者、國際新聞專線等構建的國際新聞信息主導地位松動,新興媒體上一些身居海外或外文不錯的“自媒體記者”很大程度上充當了“國際新聞報道員”的角色;傳統媒體有效引導輿論難度加大,新興媒體通過讓每一位網友短、頻、快地發布信息,使人們的情緒相互傳染,這其中更多的是對政府和社會片面、消極的批判,甚至是造謠。
Web 2.0時代帶給傳統媒體的是挑戰,但也有機遇。傳統媒體可借助高技術以及新興媒體資源重構新聞生產流程,提高信息采發速度,擴充新聞信息傳播渠道和平臺,拓展傳統媒體發展空間。最近幾年,環球時報社逐漸走出單一報紙的幼年期,先后創辦了環球網、《環球時報(英文版)》(日報)和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旗下僅“環球”系列(國際新聞系列),就已形成兩報一網一調查機構的立體報道格局。同一國際熱點新聞,能夠在《環球時報》所屬多個媒體上同時以不同形式刊登,并借助微博等新興媒體的力量再次擴散,增強了《環球時報》整體的話語權和傳播穿透度。
(作者是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