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潤斌
報紙輿論監督的挑戰與對策
□ 文/胡潤斌
報道輿情熱點,開展輿論監督,本是報紙題中應有之義,但作為傳統媒體,面對新情勢,除了需要考慮傳統的宣傳紀律、政策法律因素和受眾因素外,還需要迎接網絡構成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紙媒輿論監督的路徑與對策。
目前情況下,批評性信息和投訴式內容,網上鋪天蓋地。對報紙來說,要搞批評報道,相當容易,線索一抓一大把,是天然的“餡餅”。但這些線索魚目混珠,真假難辨,有時網民的監督是表面化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真實的,有時是道聽途說,說不定哪里就是陷阱。報紙面臨海量蕪雜信息選擇的考驗。
對報紙而言,則面臨處理上的難題,視而不見,聽之任之,一是喪失了新聞原則,二是這些事件可能由“小氣候”逐漸變成“大氣候”,進而甚至變成影響全國輿論的公共事件,給黨和政府的工作造成被動,有悖報紙的社會責任。但介入關注,稍有不慎,則或會被蒙蔽或會牽不住輿情的韁繩,造成事實真相的混亂,輿情失控。
網絡傳播是一種多層面的傳播,尤為突出的是,它是一種影響巨大的群體傳播。群體在網絡傳播中最易形成,受眾不受時空、年齡和文化層次影響,只要情趣、觀點相近,就會產生心理趨同,而群體容易出現情緒化,產生從眾心理,只要偏激、片面、非理性的情緒化觀點占上風,就會感染群體內無主見的“多數”,裹挾一起,形成強大聲勢,甚至形成輿論暴力。
新媒體時代,由于把關的弱化和技術操作的簡便,受眾一定程度能自由發表言論,BBS論壇、博客、微博等公共話語平臺,為多元化聲音提供了空間,報紙的輿論監督、輿情引導,面臨挑戰,難度大大增加,更加講究技巧。
面對全新的態勢與挑戰,報紙開展輿論監督應當有新的思路,化劣勢為機遇,變不利為優長。
重大負面事件發生時,報紙應爭取以權威的原創信息搶先控制輿論場,吸引受眾關注,讓受眾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真相;或者事件在網上傳播初起、尚未形成強大“氣場”時,報紙迅速以權威、真實的信息搶占傳播陣地,形成輿論監督的時效優勢和先入效應。報紙具有網絡所不具有的公信力,傳播的信息往往讓受眾覺得真實可信,易于接受。一旦讓網絡消息與言論搶占先機,形成氣候,如果其偏離真相,就會變成輿論慣性,報紙的輿論監督,再正視聽,就會陷入被動。
《羊城晚報》“網事”版特別注重“輿情搶先”,在紙媒中搶發了不少獨家新聞。如:《新四軍老戰士“智斗”神秘拆遷人》,報道江蘇濱海縣82歲離休干部遭遇夜間強拆,此事剛剛在網上踢爆,《羊城晚報》立即介入,并連續追蹤,還原事情真相,給各方以說法。輿論監督效果很好。
一是選題須“穩”。最好能從全局的角度,從一段時間黨和政府中心工作的角度,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把握介入的合適時機。這種選題往往能推動工作的進展、問題的解決,“幫忙而不添亂”,效果好。不能有聞必錄、網聞照錄,不加選擇,沒有方向和重點。
二是尺度須“準”。批評力度須講適當,尺度須有分寸,數量須求恰當,要注意版面上批評報道的比例,注意地區、領域和題材之間的平衡,不能過于集中。做到報道熱點問題,不添“熱度”,報道難點問題,不添“難度”。不能被網絡牽著鼻子走。
三是特別要講究操作技巧。批評報道,事實準確是第一位的。只要有“漏洞”,就會招致批評對象強烈反彈,讓報社遭受經濟和名譽損失。批評的切口宜小,《羊城晚報》2011年6月推出的大型調查性批評報道“天懿大起底”系列,掀開天懿美容美發連鎖店坑騙顧客的黑幕。《羊城晚報》只把批評的鋒芒鎖定在記者臥底暗訪、掌握了大量事實材料的一家分店;批評報道《大量農行儲戶毫不知情被開卡》和《頻丟衣物放大洗前問題》也只鎖定掌握了真憑實據的一家支行和一家洗衣連鎖分店。切口很小,就事論事,批評對象心中不滿,也無可奈何,只能誠懇道歉,承認錯誤。批評一定要講究當事雙方的平衡,客觀公正,要給被批評者解釋的權利和說話的機會,不能只采訪一方,不采訪另一方。尤其忌諱把網上的投訴和批評,不經求證和核實,直接當成新聞刊發。
報紙的力量在于權威性,在于報道發表后,能引起職能部門高度重視,并促成問題的解決。輿論監督一定要追求有回應,有結果,才能“打”出聲威。不少熱點事件發端于網上,解決于報紙介入之后,正說明了報紙的威力所在。

□ 2011年10月28日,梅州違法建起麓湖山國際高爾夫球場。(作者供圖)
《羊城晚報》特別重視輿論監督,2011年10月起開設了“輿論監督 羊晚亮劍”欄目,追求批評一宗成功一宗,實踐的答案是,事事有回應,件件有結果。“廣東238省道普寧段年久失修竟成‘按摩路’”“深圳富人區上百別墅違建”等均引起職能部門高度重視,迅速回應、采取行動。“梅州違法建起高爾夫球場”見報后,當地縣委書記更親自來報社介紹整改措施。這一欄目部分線索來源于網上,但產生的轟動性效應和良好回應,確立了報紙的地位。
批評性報道涉及的利益糾葛往往盤根錯節,前因后果常常紛繁復雜,但其又能迅速聚焦受眾的注意力,皮毛報道根本無法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與網絡媒體浮光掠影的信息相比,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擅長深度報道,能全面挖掘事件背后的東西,揭示事實真相,讓受眾“解渴”。“批評”也更加到位,從而更有力量。
《羊城晚報》“天懿大起底”系列報道,記者收集材料,整整調查了三個月,又扮打工仔應聘,臥底采訪七天,把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挖得清清楚楚,絕非簡單的網絡信息可比。一推出,就是兩個整版的深度報道,產生強烈的社會震撼力。效果也立馬就至,管理部門查封了“天懿”違規經營的分店,“天懿”也派人來《羊城晚報》認錯并承諾全面整改。
深度產生力量。報紙應力戒浮躁,應沉下心來,做透新聞,“好新聞不怕養”,摸準摸深,才是王道。
網絡的開放性使一些情緒化的言論極易極速傳播,進而形成網民盲從的、非理性的羊群效應,形成非理性的輿情熱點。報紙負有正確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不能隨網絡之波逐網絡之流,必須冷靜疏解社會情緒,使熱點降溫,難點變易。
報紙不能滿足于簡單地曝光與揭露,不能渲染和夸大負面的東西,在迅速及時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的同時,應注意從負面新聞中挖掘正面意義,把握輿論的主動權。
引導輿論可以通過精心設置議題來實現。在轟動全國的“小悅悅事件”的報道中,《羊城晚報》通過不同階段的議題設置,取得了很好的引導效果。10月16日,《羊城晚報》率先在頭版披露此事,社會輿論痛斥“人心冷漠”,10月19日,即開專欄“傳遞善舉 點亮心靈”,宣傳人間有愛;此后又陸續開設專欄“曝光冷漠 刮骨療傷”,進行沉痛反思。“小悅悅事件”引發了全國性的社會公德建設大討論。
報紙其實可以主動與網絡媒體良性互動。報道某一事件或問題時,可主動關注網上輿情,并加以選擇、概括和編用,兩者相得益彰,可迅速擴大社會影響。這樣,網上分散、無序的討論和輿論,經過集納和引導,就形成了集中可控的社會輿論。
(作者是《羊城晚報》總編室副主任)
編 輯 陳 芳 chenf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