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英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8)
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化裁而來,是治療抑郁癥的經典方劑,臨床應用廣泛,療效肯定,但對于腦卒中后抑郁癥的運用較少。本觀察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療急性腦卒中后抑郁癥肝郁氣滯證患者,并與單純西醫治療者進行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納入標準:腦卒中診斷符合文獻[1],抑郁癥診斷符合參考文獻[2],并能確定抑郁癥在腦卒中后出現,且肝郁氣滯證診斷符合參考文獻[3]者;體格檢查合作,無明顯神智障礙及失語者;無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衰竭;年齡為45~70歲者;為住院病例,并有病案記載者;患者家屬知情同意者。(2)排除標準:患有心腦血管、肝、腎及其他嚴重原發性顱腦疾病者;治療過程中合并嚴重并發癥者;原有慢性心理障礙或住院期間已接受過系統抗抑郁藥物治療者;患者家屬不同意治療或中途放棄治療者。
1.2 臨床資料 85例均為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內科收治的初發急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3 例,男性 30 例,女性 13 例;年齡(50.21±8.70)歲;其中腦出血17例,腦梗死26例,病變部位為左側13例,右側22例,雙側7例,腦干1例。對照組42例,男性27 例,女性 15 例;年齡(53.34±11.88)歲,其中腦出血12例,腦梗死30例,病變部位為左側15例,右側19例,雙側5例,腦干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脫水降顱壓、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營養神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1)基礎支持性心理干預:充分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對自身疾病的所持態度和認知,并普及該疾病相關常識,增強其可控感,緩解患者消極情緒。(2)認知偏差心理干預:針對患者由于腦卒中導致的生活無法自理、生活質量急劇下降、經濟負擔、家庭矛盾等原因出現的非理性信念進行疏導,消除其心理負擔,增強其康復信心。(3)團體健康教育:通過健康講座、并有互動討論等形式系統的講解,分析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病因、發病過程、臨床表現、防治措施、自身情緒調節等等,以取得患者和家屬的積極配合。口服百憂解(美國禮來公司生產)20 mg,每日1次,療程30 d。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詳見對照組),同時加用柴胡疏肝散[4](柴胡 10g,白芍 15 g,枳殼 10 g,香附 10 g,郁金 10 g,川芎 10 g,橘紅10 g,茯苓 15 g,制半夏 10 g,合歡花 10 g,夜交藤15 g,炒酸棗仁 30 g),每日 1 劑,療程 30 d。
1.4 療效標準 根據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HAMD)評分標準17項版本,積分降至7分,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為顯效。積分8~10分即部分癥狀改善為有效。積分大于18分且癥狀無緩解為無效。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HAMD積分值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HAMD積分值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治療組下降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積分值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積分值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見表3。治療組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腦卒中后抑郁癥屬中醫學“郁證”范疇。《醫經溯洄集》曰“郁者,滯而不通之意”,《醫學正傳》中也明確提出了郁證情志不舒,氣機郁結不得發越的病理特點。中醫學認為情志失調、臟腑功能失調、痰瘀閉竅致郁等為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病機[5]。研究顯示,肝郁氣滯證為本病主要證型之一,疏肝理氣解郁法治療有效[6-8],其代表方劑柴胡疏肝具有疏肝、理氣、解郁之功。方中柴胡與枳殼升降配合,調節肝膽、脾胃之氣機;香附配合郁金共入血分,協助柴胡疏肝解郁;當歸、川芎活血化瘀,使氣血沖和,萬病不生。運用Meta分析證明柴胡疏肝散治療抑郁癥效果良好,HMAD積分顯著降低[9],表明柴胡疏肝散通過調節多種途徑發揮抗抑郁作用[10-11]。
本研究對85例急性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觀察柴胡疏肝散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HAMD積分顯著較前降低,治療組治療后HAMD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對不良反應的觀察提示柴胡疏肝散安全性良好。本研究說明柴胡疏肝散治療急性腦卒中后抑郁癥療效確切,安全性良好,能有效降低患者HAMD積分,提高有效率。但本研究為小樣本單中心研究,且由于藥物劑型不同無法設盲,也無長達3個月的隨訪。今后研究還需要針對以上不足加以改進。
[1]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4屆腦血管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45-14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94.
[4] 彭懷仁.中醫方劑大辭典(第5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891.
[5] 曲淼,唐啟盛.抑郁癥與中醫“郁證”關系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7(1):5.
[6] 趙燕,王天芳,于春光,等.郁證抑郁癥中醫證候及證候要素分布的點的文獻研究[J].中醫雜志,2006,47(9):691-693.
[7] 陳珍貴,陳澤奇,胡隨瑜,等.抑郁癥肝郁氣滯證及肝郁脾虛證證候標準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21):18-22.
[8] 宋穎民.疏肝解郁理氣法治療抑郁癥3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6):7-8.
[9] 金衛東,邢葆平,王鶴秋,等.柴胡疏肝散治療抑郁癥對照研究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7):1397-1399.
[10]王慶國,暢洪升,石任兵,等.柴胡類方劑對兩種抑郁癥模型的抗抑郁作用[J].中醫藥學報,2003,18(增刊 1):41-42.
[11]董海影,張小杰.柴胡疏肝散對抑郁模型大鼠海馬乙酰膽堿代謝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1):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