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艷 樓麗華 沃興德 蔡李芬 沃立科
(1.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6)
急性乳腺炎屬中醫學“乳癰”范疇,好發于哺乳期,尤以初產婦多見[1]。臨床表現為乳房局部紅腫熱痛,并伴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如失治誤治,可演變為乳房膿腫,甚至膿毒血癥,進而危及生命。本研究從患者血漿C反應蛋白、血沉、血常規等炎癥相關指標的變化探討陽和湯對急性乳腺炎患者的治療作用,和同期采用西醫抗感染治療對比,具有明顯的優勢。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浙江省中醫院乳腺病中心門診急性乳腺炎首診患者70例,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者;(2)首診患者,知情并同意接受治療;(3)年齡 18~35 歲;(4)3 個月內未使用任何激素類藥物。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與西藥組各35例。中藥組年齡21~33歲,平均(28.12±6.27)歲;發病時間(2.61±2.18) d;西藥組年齡 22~32歲,平均(27.25±6.88)歲;發病時間(2.54±2.45) d。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中藥組予陽和湯:熟地黃15 g,肉桂3 g,鹿角膠 12 g,炮姜炭 12 g,白芥子 12 g,麻黃 6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西藥組采用青霉素240萬U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滴,每日2次。療程均為7 d。
1.3 觀察方法 治療前后進行血常規及血沉、C反應蛋白的檢測,并進行臨床療效評定。C反應蛋白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試劑由美國Beckman公司提供)。外周血血沉、血常規由XC-A30A型全自動血沉分析儀、CA-620-Vet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
1.4 療效標準[2]治愈:局部紅腫熱痛消失,壓痛消失。好轉:局部紅腫熱痛減輕,壓痛緩解。未愈:局部紅腫熱痛及壓痛無變化或加重。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檢驗及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沉及C反應蛋白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血沉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中藥組下降程度大于西藥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沉和C反應蛋白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沉和C反應蛋白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西藥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
2.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白細胞及其分類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單核細胞計數均有明顯降低(P<0.05),淋巴細胞計數有明顯升高(P<0.05),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白細胞及其分類比較(×109/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白細胞及其分類比較(×109/L
?
2.3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見表3。結果示中藥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西藥組(P<0.05)。

表3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n)
中醫學認為,乳癰之成,外因為產后哺乳,產婦乳頭凹陷、乳頭破裂,風邪乘隙而入,加之乳汁分泌過多,乳兒不得吸盡,致乳汁壅積,日久化熱釀膿;內因情志不遂,肝郁氣滯,或因飲食不節,濕熱蘊結,肝郁胃熱,致乳絡不通,日久肉腐成膿。乳癰的發生發展是本虛標實的過程,正氣內虛是本病的根本,而陽氣虛弱、寒凝毒滯更是重要的病理機制,故本研究治以溫通法,溫補和陽、散寒通滯為主,酌加活血散結之品。陽和湯方中熟地黃溫補營血,鹿角膠溫陽、益精血,二藥合用,溫陽補血;姜炭藥性辛熱,共奏溫陽散寒、溫通血脈之功;白芥子辛溫,可達皮里膜外,溫化寒痰,通絡散結;麻黃辛溫達衛,宣通毛竅,開腠理,散寒凝;甘草解毒而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使陽虛得補,營血得充,寒凝痰滯得解,腫塊得以消散。傳統陽和湯多用于以慢性炎癥為主的“陰證”[3-6]。 近年來,陽和湯的臨床適應范圍正逐漸擴大,屢有文獻報道用于急性乳腺炎[7-8]。
C反應蛋白是在炎癥遞質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人體非特異性炎癥反應的敏感性指標之一。本研究分析治療前后患者C反應蛋白、血沉及白細胞及其分類的變化,證實陽和湯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漿C反應蛋白、血沉、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具有抗炎作用,這為臨床上進一步應用陽和湯治療急性炎癥性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同時與抗生素治療相比,可促進腫塊消散,大大減少了不必要的手術創傷,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值得進一步研究。
[1] 林毅,唐漢鈞.現代中醫乳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8.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8-129.
[3] 陳朝蔚,陳永強.陽和湯對骨關節炎軟骨細胞HIF-1α mRNA 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骨傷,2008,21(6):432-434.
[4] 程夢琳,萬敬之.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慢性骨髓炎45例療效觀察[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2):201.
[5] 王北,王玉明,謝幼紅,等.陽和湯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66 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2006,25(7):392.
[6] 黃配宜.陽和湯加味治療慢性支氣管炎114例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04,10(7):631.
[7] 郝芬妮,樓麗華,周丹.應用溫通法治療乳癰48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7):1154.
[8] 樓麗華,張勤,趙虹,等.中藥配合穿刺治療急性乳腺炎膿腫期乳腺炎31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9,15(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