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亞莉
(浙江省寧海縣計劃生育宣傳技術指導站,浙江 寧海 315600)
四物湯最早見于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用治“重傷腸內有瘀血者”。因此,四物湯最初所治病證應是出血性瘀血伴血虛病證,現在四物湯較多應用于婦科疾病的血虛證。筆者近年來運用四物湯加減治療青春期女子痛經159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312例為2005年10月至2011年4月本院就診的門診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文獻[1]診斷標準。年齡14~24歲,平均18.5歲。隨機分為治療組159例及對照組153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四物湯加減治療。處方:當歸15 g,白芍15 g,熟地黃 15 g,川芎 10 g;氣滯者加川楝子 12 g,香附12 g;血瘀者加益母草10 g;寒凝者加炮姜9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每月行經前5 d開始服藥,服至月經來潮1~2 d,疼痛緩解后即停藥。連續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經前3 d開始服用布洛芬200 mg,每日3次,月經第2日停用。連續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按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2]擬定標準。痊愈:疼痛消失,停藥后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見復發者。好轉:疼痛消失或減輕,不能維持3個月經周期以上者。無效:疼痛未見改善者或失訪無法統計療效者。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組間比較用t檢驗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1)。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尤其是原發性痛經,是影響婦女工作和生活的常見疾病。青春期痛經屬于原發性痛經范疇。其病位主要在肝,但與脾腎也有一定關系[3]。正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所云“女子以肝為先天”。肝為藏血之臟,主疏泄,肝又與沖任兩脈有著內在聯系,還主導血海的滿盈,直接影響經血的運行。青春期痛經臨床總以精血不足為本,氣滯、血瘀、寒凝、濕滯為標。
四物湯是補血調經的主方,主治營血虛滯之月經不調諸證。四物湯方中當歸補血、活血。熟地黃補血、滋腎。白芍斂陰養血。川芎調氣活血。該方補血而不滯血,行血不破血,補中有散,散中有收,是臨床上常用的養血、調經要方。氣滯者加川楝子、香附行氣解郁止痛,其中川楝子性寒有瀉肝火作用。血瘀者加益母草,有活血祛瘀之力;寒凝者加炮姜,有溫暖胞宮;炙甘草養血柔肝,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全方攻補兼施、氣血同調、寒溫相宜,具有疏肝理氣、養血和血、祛瘀止痛功效,用治青春期痛經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現代研究實驗證實,該方不僅可改善全血黏度,而且還有明顯改善缺血、瘀血、出血的作用[4]。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1-62.
[2]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331.
[3] 蔣叢玉.生化湯加味治療原發性痛經100例報告[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7,29(1):31.
[4] 彭欣,秦林,鄧華亮,等.四物湯對血虛模型大鼠血流變和凝血功能的影響[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2):163-165.